APP下载

劳动者报酬、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

2012-03-26郑延智黄顺春

地方财政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消费率工资收入边际

郑延智 黄顺春

(江西理工大学,赣州 3410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大量投资和强劲的对外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相比之下,消费所起的作用却并不令人满意。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此如何完善收入分配,有效发挥消费需求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相比GDP的增速,劳动者报酬增速则要缓慢的多,同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值由1978年的49.81%下降到2007年的39.68%,降幅达10.13%,江西省劳动者报酬占GDP比值更是从1978年的65.93%下降到2009年的40.73%,降幅高达25.2%。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同时,居民消费率也呈下降趋势,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48.26%,到2009年下降到35.27%,降幅达13%,而江西省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65.52%下降到2009年的35.93%,降幅高达29.6%。居民消费率的持续降低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缺乏消费支撑的经济增长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廓清劳动者报酬下降和消费率下降之间的关系对于增加居民消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深刻认识缓解社会收入差距矛盾的理论基础,制订相关的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Bowles和Boyer(1995)把劳动收入比重提高对总需求产生正影响称为工资驱动型经济,把劳动收入比重提高对总需求产生负影响称为利润驱动型经济,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英、美属于工资驱动型经济,而法、德、日为利润驱动型经济。但Nastepad和Storm(2007)则发现英、法、德、意等国属于工资驱动型,而美、日属于利润驱动型。国内学术界近几年才开始对收入分配、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消费关系进行研究。汪同三(2007)认为劳动收入下降是我国近年来消费不振的原因,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杨天宇(2009)利用分组的家庭户数据估计了各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的收入分配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提高对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利于扩张居民消费需求。刘社建和李振明(2010)应用1989年-2007年的数据,通过引入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制度因素变量后发现,居民消费率受劳动者报酬比重的影响最为显著,劳动者报酬过低导致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劳动者报酬占比,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储德银和闫伟(2011)运用panel data形式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测算出我国劳动者报酬对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7888,得出居民消费的增加主要应依靠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增加。黄乾和魏下海(2010)利用1994年-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国内需求体系属于工资领导型,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有利于扩大内需。沈坤荣和刘东皇(2011)采用1978年-2009年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内需体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资领导型需求转变为当前的利润领导型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劳动者报酬对居民消费有积极影响。

以上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劳动者报酬上升能够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这对于我国制定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第一,研究结果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黄乾(2010)的研究得出劳动者报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2.31,而沈坤荣(2011)的研究得出劳动者报酬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6,两者相差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第二,研究对象上缺乏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国外文献的研究对象都是发达国家,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而国内学者实证研究都是基于全国数据,缺乏对具体省份的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劳动者报酬提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可能因不同地区而呈现不同态势。本文以江西省为对象来分析劳动者报酬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江西省劳动者报酬水平低,近五年来江西省职工平均工资都位居全国倒数前三之内,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那么有必要对江西省劳动者报酬的边际消费倾向值进行估计;第二,江西省毗邻粤闽浙发达省份,是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同时江西省也是劳工输出大省,劳动者报酬提升对江西省劳工回流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可能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江西省劳动者报酬提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研究。

三、江西省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消费率变动的描述性分析

从江西省劳动者报酬的变动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劳动者报酬总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如图1),由1978年的57.3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0.79亿元。劳动者报酬总额变化呈三阶段加速递增态势:1978年-1991年为第一个阶段,这期间劳动者报酬增长比较缓慢,年均增速为6.1%;1991年-20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第一阶段,年均增速为8.9%;2001年-2009年为第三阶段,该阶段的增速又要高于第二阶段,年均增速为9.5%。

劳动者报酬总额上升的同时,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却呈现下降趋势。在演变过程中表现为“两升两降”的特征: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4年,这个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缓慢,从1978年的65.93%上升到1984年的68.04%,6年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1984年-1991年,劳动者报酬占比除1990年突然上升外,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84年的68.04%下降到1991年的57.91%,7年间下降了10.13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为1991年-1995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1年的57.91%上升到1995年的65.07%,4年间上升了7.16个百分点;第四个阶段为1995年以后,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下降,从1995年的65.07%下降到2009年的40.73%,14年间下降了24.66个百分点。

江西省居民消费率在1978年-2009年期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变动方向和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基本类似。1990年以前居民消费率和劳动报酬占比相差较小,1991年-1999年两者差距急剧拉大,2000年以后差距开始缓慢缩小。

四、劳动力成本变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估计模型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Bhaduri and Marglin(1990)提出的消费函数模型来分析劳动者报酬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该模型最大特点在于消费函数中考虑了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其将收入(Y)分为工资收入①在本文中,劳动者报酬、劳动收入、工资收入等几个概念的含义相同。(W)和利润收入(R),模型表达式为:

当总收入Y不变时,将上式对W微分可得:

本文主要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估计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的消费弹性eCW、eCR,并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对ECM估计结果进行验证。

估计出工资收入与利润收入的消费弹性后,再参照公式(4)计算出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最后,本文还将进一步分析劳动者报酬占比对消费率的影响程度,估计方法采用直接把劳动报酬比Ls作为消费率的解释变量,计量模型如下:

文中数据均来自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其中工资收入采用劳动者报酬指标,利润收入采用营业盈余指标,消费采用居民消费指标,并对模型中的所有变量统一以1978年为100的不变价格进行平减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二)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检验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

对各变量的检验结果如表1,ln C、ln W、ln R数据无论在1%、5%还是10%的置信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这三个变量序列都存在单位根,即各变量都是非平稳过程。经过一阶差分后的Δln C、Δln W、Δln R数据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拒绝“存在单位根”原假设,即认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过程,说明ln C、ln W、ln R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出各变量符合I(1)过程,满足协整检验前提。运用Engle-Granger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单位根检验统计量为-4.8171,其相伴概率值为0.0005,说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方程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

(四)计量模型估计

运用ECM模型计量结果如表2中的模型1,根据估计结果可知,一是误差修正模型中除了利润收入变量系数外,其他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检验,虽然R2值较小,但F检验的概率值则证明了误差修正模型总体存在的显著性。二是劳动者报酬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效应,工资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为0.7881,即工资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长期内居民消费平均增加0.7881个百分点;而利润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其弹性系数仅为0.0095。三是工资收入的短期消费弹性为0.4622,即短期内工资收入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增加0.4622个百分点,而利润收入在短期内对消费影响不显著;与长期消费弹性系数相比,工资收入的短期消费弹性系数与长期消费弹性系数差距较大,说明了通过提高劳动者报酬刺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将扩大居民消费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来做。

?

根据公式(3)计量结果如表2中的模型2,结果显示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的消费弹性分别为0.7774和0.0027,但DW值较小为 1.0537,说明存在序列自相关,引入 AR(1)、AR(2)重新建立模型3,回归结果得出两个弹性分别为0.7771和0.0064。后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均非常接近模型1的结果。

三个检验的结果互相对照,结论基本相同,这说明了本文的估计结果是可信的,即工资收入提高对居民消费的增加效应要远大于利润收入的效应。

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既是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分配的形式,也是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分别获得的收入。资本所有者往往都是高收入阶层,而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的通常属于中低收入阶层,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资本所有者的边际消费要明显低于劳动力所有者。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所有者通常会将营业盈余用于再投资,进而使得资本所有者原本就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会进一步降低。卡莱茨基(Kalecki,1971)提出“资本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要高于工资收入”,他认为利润份额越低或者说工资份额越高,国民收入就越高,而且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总量之下,利润份额越低或者说工资份额越高,全社会的消费率就会越高。所以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之间进行有利于后者的初次分配调整势必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

?

依据表2的长期弹性系数,我们分别基于样本均值、1978年、1992年、1999年、2004年和 2009年6个样本点的数据,根据公式(4)将消费弹性换算成边际消费倾向,结果如表3。从表中可知,基于样本均值的劳动者报酬边际消费倾向为0.6653,这和沈坤荣(2011)的结论也基本一致。不同年份提升工资收入对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有所不同,1978年边际消费倾向为0.7832,到1999年下降到0.5637,近年来又有所上升,到2009年又上升到0.6952。

为更深一步研究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本文将采用公式(5)来揭示劳动者报酬占比与消费率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阶段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占比间的耦合程度并不相同(刘社建、李振明2010),根据前面的描述性分析,1995年以后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动与之前的变动趋势有很大不同,故这里只对第四阶段即1995年-2009年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与消费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R2=0.8439,F=70.3062,DW=1.6493,这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统计结果表明,江西省劳动者报酬占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率提高0.6094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报酬上升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利润收入增加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劳动者报酬提高对居民消费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因此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提升江西省劳动者报酬及其比重,对扩大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提升江西省劳动者报酬,一方面能够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提升,改变企业长期依附于低成本人力资源的现状,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从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须注意几点:需要政府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深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平衡投资消费关系;要持续加大经济发展中对高素质劳动力投入,改变以投资出口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以消费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大高素质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得的比重,构建有效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体制机制,把提高居民工资收入作为一项长期民生工程来抓;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居民工资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刺激与释放不同收入阶层的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1〕Bowles and Boyer.Wages,Aggregate Demand,and Employment in an Open Econom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In Epstein,G.A.and H.M.Gintis(eds.),Macroeconomic Policy after the Conservative Era:Studies in Investment,Saving and Financ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Naastepad and Storm.OECD demand regimes(1960-2000)[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Vol.29,No.2,2007:211-246.

〔3〕汪同三.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国人收入水平是关键[J].财经政法资讯,2007(6):58-59.

〔4〕杨天宇,侯玘松.收入再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需求的扩张效应[J].经济学家,2009(9):39-45.

〔5〕刘社建,李振明.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动与前瞻[J].现代经济探讨,2010(7):47-51.

〔6〕储德银,闫伟.初次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1(3):57-61.

〔7〕黄乾,魏下海.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4):121-127.

〔8〕沈坤荣,刘东皇.中国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11(2):43-50.

〔9〕Marglin S,BhaduriA.ProfirtSqueeze and Keynesian Theory[Z].In:Marglin S,Schor J.(eds),The Golden Age of Capitalism.Reinterpreting the Postwar Experience.Clarendon,Oxford,1990.

〔10〕刘社建,李振明.扩大消费研究: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思路[J].上海经济研究,2010(2):13-19.

猜你喜欢

消费率工资收入边际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超可加对策的边际等分集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基于方差分析的回归元边际贡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