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构思
2012-03-21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276400张永丰
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276400) 张永丰
山东省临沂市教科研中心(276001) 卞学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构思
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276400) 张永丰
山东省临沂市教科研中心(276001) 卞学昌
一、教学思想
1.充分运用比较法,深刻体会两区域的区域优势和地理差异;
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3.挖掘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情感教育。
二、以探求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确定区域的特征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决定了其干旱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主要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还有贺兰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祁连山。受这些山脉和高原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本区,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由于距海的远近不同,所以降水自东向西基本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教学时,结合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和“西北地区的地形图”观察该地区的位置和主要地形区。根据位置、范围和地形的因果关系得出干旱的自然特征。见以下关系图:
2.青藏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其高寒的自然特征。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所以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图5.17,观察青藏地区的范围以及海拔情况。通过比较大致在同一纬度上的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年变化,确定拉萨由于海拔高而具有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低的特点。
三、按照因地制宜观,确立区域发展优势和特色
1.自然地理特征影响地表景观。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所以地表东部高原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沙漠分布,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的地表在风力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河流很少,而且多为内流河。受降水的影响,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由于高寒,地表有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2.自然地理特征影响农牧业。西北地区的地形和降水分布特点决定了草原植被的分布也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反映在牧场的特点就表现为内蒙古高原东部主要是草原牧场,到了贺兰山以西,荒漠植被占据了主导地位,牧场便局限于地下水出露的绿洲上了;而新疆受地形影响,形成了山地牧场。广阔的温带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等。西北地区夏季气温相当高,日照时间长,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必须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农作物都生长良好,形成许多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都是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而形成的灌溉农业区。甘肃的河西走廊是利用祁连山地的冰雪融水灌溉农田。新疆各盆地边缘的绿洲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进行灌溉而形成绿洲农业。教学示意图如下:
3.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西北地区的干旱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以及交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为此,在教学时,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何扬“气候优势”之长,避“水资源不足”之短?在广泛的讨论基础上,可使师生达成共识:(1)大力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2)积极采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3)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用水少、经济价值高、产量高的作物的比重;(4)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所以空气稀薄,太阳照射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青藏高原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岩层隆起而形成,所以在板块的交界处有地热资源。由于地势高,这里往往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另外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由于这里独特的环境、资源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因而这里已经成为科研和旅游的宝地。
充分利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必将加快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寒牧场。牧场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绵羊等。种植业特色是河谷农业。由于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恶劣,高原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因此在西藏的藏南谷地、青海省的湟水谷地形成了河谷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和小麦。教学示意图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满分40分的同学占3%,30~39分占47%,20~29分占40%,10~19分占10%。此结果大出我所料,真谓不测不知,一测惊人。因笔者授课班级是美术重点班,学生综合程度不错,课堂上感觉学生的状态也很好,能够积极思考、激烈讨论、主动学习、完整回答问题。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笔者抽访了得分在6~11和12~17的学生,回答结果耐人寻味:“……大家都在回答问题,我也得喊呀,其实我不愿意说。为什么非要耗费精力喊呢?每节课老师都要我们大声回答问题,一天八节课,你说我们还能喊的动吗?......”“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有时候跟同学聊天,内容很简单嘛,有必要讨论吗?我觉得好多时候都是多此一举……”“其实那些内容一看就会,可是你老是在那里讲,你说我还有什么兴趣……”
在课堂有效性评价之前,笔者只认为该节课的遗憾仅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已,授课前的感觉是自信的,授课中是兴奋的,授课后是满意的。而表面看似热闹的课堂,却隐藏着学生对学习的无趣消极。学生已经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还在拼命地教。这种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那么最近发展水平,就是指学生接触到学习问题,但不能够独立解决,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的合作、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通过教学不断地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