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与国际竞争力评价

2012-03-21王林辉

江淮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技术含量制成品专业化

薛 营 王林辉

中国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与国际竞争力评价

薛 营 王林辉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长春 130117)

本文通过构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衡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考察中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并利用投入产出表以及垂直专业化比率来测算出口品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研究发现,在1985—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测算结果显示其在波动中有上升趋势,且在总体技术含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增长表现强劲的上升趋势。同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对工业制成品RCA增长率变化的正向效应显著。

垂直专业化;国内技术含量;国际竞争力

一、前 言

在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垂直专业化致使国际分工渗透到产品生产环节,同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能由不同国家参与。在中国,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上。然而,中国在加工贸易的生产环节中却处于低技术加工组装阶段,其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比例仍较低[1]。也有研究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产业中的程度已经得到提高,并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经济增长、出口贸易增长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促进的作用[2][3][4][5]。 目前,关于中国贸易品技术含量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显示比较优势等指标设计分析技术含量的总体情况,分析中国贸易技术结构。大量研究认为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有所改善,但技术含量和高度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发达国家,中高技术领域的发展仍是需要未来中国的重视[6][7][8]。也有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如金属制品等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升趋势明显,但这种走势更多依赖加工贸易即出口的产品生产主要来自于国外,而国内更多只是来料加工,即并非在国内生产环节提高出口品技术含量[9]。另一方面,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这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参与国际分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密不可分[2][10][11]。综合以往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已有所提高,但是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相比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对出口品整体技术含量的分析已经无法准确衡量一国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但是,目前关于中国出口品的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姚洋、张晔(2008)[12]在Hausmann等人研究技术复杂度指数的基础上,引入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长期趋势。结果表明,1997年和2002年全国和江苏省具有相似的技术含量值,而中国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并没有显著提高,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却分别下降14%和23%。同时,广东省加工贸易“干中学”机制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促进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该省国内技术含量呈现V字型的动态变化。盛斌、马涛(2008)[4]在姚洋和张晔等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做出测算,结果发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较高,相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较低。但姚洋等的研究仅对中国1997年和2002年两个时期的国内技术含量进行了测算,这可能是出于投入产出表发布的限制,因此对中国的国内技术含量无法有效考察其变化规律。

那么,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不是始终处于低端环节?而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是不是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呢?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的提高是否明显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认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为此,本文分析中国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和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及二者的关联性,能够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和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出口品生产世界份额的相对权重测算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并通过引入投入产出表,估计垂直专业化比率,然后测算出中国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其次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国内技术含量对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关系。

二、方法设计与指标构建

(一)衡量国内技术含量的方法与指标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不断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且生产大规模出口产品,那么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大量使用对中国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问题下,出口产品的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即产品国内技术含量也就被关注。考虑到一国在国际产品的生产分工问题,研究国内生产环节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对一国的贸易结构分析更有意义。为此,本文借鉴以往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Hummels(2001)[13]的垂直专业化比率问题和姚洋、张晔(2008)[12]测算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方法,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剥离中间投入产品对最终产品技术含量的作用,最终测算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其计算公式为:

DTC表示一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VSR表示垂直专业化比率,在总体技术含量TC中扣除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贡献后即可获得本文定义的国内技术含量。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测算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二是垂直专业化比率。首先,测算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传统SITC和HS产品分类,对现阶段以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分工为主要形式的贸易问题及其技术结构问题已经不适用了。而Lall(2000)[14]对技术含量不同产品的分类也不能满足于对大量不同类型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有效分析。因此,关于不同类型产品技术含量的研究备受关注,并涌现出许多针对不同产品技术含量或分布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附加值指数、技术复杂程度指数TSI、技术高度指数和技术含量指标。本文在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依赖于生产该产品国家的技术禀赋和生产率水平的假设条件下,参考樊纲等(2006)和杜修立、王维国(2007)的研究方法,出口品的技术含量指标即可表示为:

其中,pwij表示经过标准化后的i国家产品的j世界生产份额,LPi表示i国的劳动生产率(人均GDP),表示国家的数目。

为得到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并消除国家出口规模和贸易依存度等的影响,利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贸易依存度衡量出口产品的世界生产份额可表示为:

由(2)和(3)式可得到出口产品j的技术含量,进一步可测算出一个国家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TC,以各类产品出口份额ESj为权数,一国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可表示为:

其次,测算垂直专业化比率。Hummels等人研究世界贸易垂直专业化的性质和发展,提出估计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即IOtable衡量进口中间投入品对出口的贡献。本文利用Hummels等人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⑴的研究,测算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比率。

公式(5)表示垂直专门化贸易额,即中国出口产品中来自其他国家所提供的中间产品的比重。M表示进口的中间产品,Y表示总产出,X表示总出口。而为了确定进口的中间产品,要满足在各个部门中的进口投入品比例是相同的,及中间产品中进口与国内生产的比例也和最终产品中进口与国内生产的比例相同这两点假设。在该假设的基础上,令θ表示中间产品中的进口比例,即可推导出θ等于总进口/(总产值⑵+进口-出口)。再引用IOtable中的中间投入品A,即可获得进口的中间投入品Μ=θ·A。

垂直专业化比率VSR可理解为每一单位出口品中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综上所述,本文定义的垂直专业化比率VSR可表示为:

根据公式(1)至(6),即可得到本文定义的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

(二)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与指标

早期研究学者能够利用某一经济体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方法来衡量某一经济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贸易数据获取相对方便,所以该方法得到一定的应用。但是,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变化,该方法能够反映某一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的出口规模,但无法有效反映出某一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的优势地位。为此,本文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Balassa,1965)衡量在SITC3分类下中国、美国和日本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公式如下:

该指标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体中某一行业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出口中的地位,强调经济体各个行业在世界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划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范围,一般以小于0.80表示缺乏国际竞争力,0.80-1.25间表示具有平均国际竞争力,1.25-2.50间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大于2.50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⑶。本文即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该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考察中国、美国和日本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基于中国出口产品的分析

本文选择1985—2009年世界91个国家和地区SITC3分类下的出口额度、GDP和中国投入产出表即IOtable作为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自UNCOMTRADE数据库、联合国统计数据分类和世界银行以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在这里还有两点问题需要说明,一是中国投入产出表仅在适逢“2”、“7”的年份编表发布,“0”、“5”的年份调整和编制延长表,而本文研究的时间区间是1985—2009年,因此,本文必须要利用已经发布的投入产出表适当替代没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具体做法是利用1990年投入产出表代替1985-1991年的,用1992年的代替1992—1993年的,用1995年的代替1994—1996年的,用1997年的代替 1997-1999年的,用 2000年的代替2000—2001年的,用2002年的代替2002—2003年的,用 2005年的代替 2004—2006年的,用2007年的代替2007—2009年的。尽管利用以上替代方式能够补充缺失年份的投入产出数据,但是该种替代方式也导致本文研究结果被高估或者低估的可能存在。二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针对中国出口的货物贸易问题,不包括服务贸易。而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纯部门分类在中间投入和产出中都包含服务贸易产品。本文鉴于服务贸易等相关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本文中涉及的中国出口产品都指货物贸易的范畴。同时,考虑到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划分与UNCOMTRADE数据库的产品分类不同,所以要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必须按照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将中国出口产品SITC三位码分类进行整合,以便于计算垂直专业化比率。为此,在分类产品的整合上仍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可能,才能更准确地估计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

其中,表1显示了1985—2009年中国出口产品总额、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及其垂直专业化比率。从总体来看,除1986年和2009年其余年份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及出口总额都以不同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在 2008年是4986.00亿美元,相比1986年的52.71亿美元上升了93.6%。可见,中国出口产品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中间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中国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比率的变化趋势不如以上两者的变化趋势明显,而是一直处于波动之中,最高增长率为11.3%。在1985—2009年间,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平均水平能达到33.7%。至于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比率的变化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是处于何种水平,在未来仍可深入研究。

综合以上内容,通过获取的1985—2009年这一观测期内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比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本文最终得到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值。图1和图2是1985—2009年中国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 (TC)、国内技术含量(DTC)及各自增长率。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1985年中国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分别为6157和3454,而2001年中国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分别达到403758和 276817,主要是由于各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快速提高的原因。截至 2009年分别为 608381和392668,分别以平均每年约31%和33%的速度增长。在观测期内,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占总体技术含量的平均比重达到66.2%。而2009年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是1985年的112.7倍。从总体水平来看,尽管2001年的波动较大,但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上升趋势明显,且变化趋势类似,但在2002年以后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从增长率看,总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的增长率趋势相似,波动幅度分别在-0.64至2.52和-0.65至2.52之间,其中1985—1988年和2001—2002年期间二者增长较快。综合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以及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水平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快,且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的变化更能够说明中国出口贸易在国内生产环节中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表1 1985—2009年中国出口产品总额(EXPORT)及其垂直专业化贸易额(VS)和比率(VSR)

四、国际竞争力评价:基于中美日的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认识中国出口分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优势,根据SITC3分类可将产品进行初级的简单分类,如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本文分别对中国、美国和日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考察。中国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73.7%下降到2009年的5.1%,相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到2009年接近94.9%。那么,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的提高是否能有效说明中国的出口产品具有更高的国际竞争力呢?本文根据联合国产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不同国家的分类产品数据,根据公式(7)计算了1985—2009年中国、美国和日本出口分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结果如下图3和图4,分别呈现中国、美国和日本出口分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在1985年和1986年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值分别达到2.57和2.70,这说明在该时期内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1987—1989年间该值也在1.25以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总体趋势上能够看出,在1985—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除在1986年和1991年有所提升,其他年份都有所下降,因此中国出口初级产品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下降。截止到2009年,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RCA值已经下降到0.24,也就是说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在下降,甚至到了缺乏的地步。从图3中美国和日本出口初级产品的RCA值也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RCA值波动相对中国较为平稳,美日两国的 RCA值分别在 0.68—0.99和0.07—0.19间波动。美国除了在1999—2006年期间的RCA值低于0.80,其出口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其他大多数时间内都处于平均水平。而日本出口初级产品是非常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其RCA值都在0.20以下。总的来说,在1985—1989年期间,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远高于美国和日本,说明这一期间中国的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RCA值开始低于美国,并逐渐与日本的RCA值接近,近年中日两国的初级产品具有相似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图4显示出中国、美国和日本出口工业制成品RCA值的变化情况。在此期间,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RCA值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以平均每年5.8%的速度上升。其中,工业制成品的RCA值仅在1991年、1997年、1998年和2009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保持上升趋势。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RCA值在1985年和1986年分别为0.37和0.49,都低于0.80的水平,说明这两年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到1990年,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RCA值为1.12,相比1985年的值提高了2倍多。从总体上看,1987年以后,尽管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竞争力上仍然仅处于平均水平。对比分析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变化,能够发现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RCA值波动幅度相比美国和日本的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也较美日两国明显,1995年以后甚至一直高于美国,但是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和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尽管演变趋势相似,美国的整体波动幅度相对日本的变化也较小,平均每年的变化不足0.1%,但是日本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对高于美国,在1985—1989年期间,日本的工业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985年其RCA值达到1.37,1986年为1.27,一直到1989年为1.25。之后开始有所下降,一直处于平均竞争力水平。尽管在这25年期间日本的RCA值有所下将,但仍高于中国和美国,可见,其竞争优势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根据对中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能够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者正在下降,而后者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可以说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在从低技术产品向高技术产品转移。但在国际市场上,尽管中国国际竞争力变化程度要高于美国和日本,但中国相对于美日这样的发达国家仍然处于劣势,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五、国内技术含量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认识到,在新的国际贸易形式下,中国的国内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呢?在这里本文要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中国国内技术含量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影响作用。

首先,对观测期内中国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DTCR)、初级产品RCA增长率(CJR)和工业制成品RCA增长率(GYR)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变量之间的平稳性和协整关系。应用变量数据的ADF检验统计量显示序列均为平稳序列。而为了检验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初级产品RCA增长率和工业制成品的RCA增长率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对其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特征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上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向量,因此,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初级产品RCA增长率和工业制成品的RCA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其次,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考察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冲击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RCA增长率的动态影响。为消除变量冲击先后次序的影响,本文采用广义脉冲。结果如图5和图6,其中,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2个标准差;横轴表示冲击持续的时间;纵轴表示初级产品RCA增长率和工业制成品RCA增长率受到冲击后的反应程度。依图5说明,从第1期开始中国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变化对初级产品的RCA增长率变化造成负向影响,最大达到-0.023,之后负向影响在小幅波动中逐渐减少,响应函数曲线开始逐步上升,继而转向正向影响,在第4期正向影响最大值达到0.017,在第5期后逐渐收敛于0。在整个作用过程中,从第1期至第3期,中国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的变化对初级产品RCA增长率一直处于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大于正向影响,但差距并不大,可以说中国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的上升会致使初级产品RCA增长率下降。图6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的标准差正冲击到第1期约达0.002,而之后正向作用开始下降,在第4期负向影响达到最大约为-0.001,最后在波动中逐步趋向于0。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提高对工业制成品RCA增长率变化具有正向影响,即能够促进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的变化引发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各自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出现明显差异,原因何在?本文认为,初级产品本身是自然直接获取、尚待加工或已简单加工的产品,在中国初级产品作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其生产加工过程中投入的技术有限,加工程度较低,获取利润率较低,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的变化不一定引起其出口的同向出口波动。相反,中国生产的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持续攀升,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逐步提升了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促进了工业制成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而工业制成品的相对高利润率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因此显示出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波动引发出口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同向变化。

1.2.2 行为观察 在护士的观察下,患者自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由护士对其操作进行评分。胰岛素皮下注射评分标准参照《2011版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指南》,内容涉及胰岛素注射的各个环节,包括注射剂量确认、排尽空气、注射部位选择、皮肤消毒、进针角度、拔针观察和污物废弃等共20个条目,总分100分,<60分为差,60~80分为中,81~100分优;经专家评定,CVI=1.00;Cronbach's α 为 0.81。

六、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首先,本文利用显示性优势比较指数测算中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生产份额,估计出中国出口产品整体的技术含量,并通过引入投入产出表,估计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在中国出口产品整体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扣除进口中间投入品对最终出口产品的影响,最终测算出中国出口产品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即国内技术含量。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在波动中有上升趋势,且增长较快,分别以平均每年约31%和33%的速度增长,整体技术含量中平均约66.2%是来自国内生产环节。而中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增长或下降趋势不明显。其次,利用显示性优势比较指数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中国、美国和日本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不足,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早期低于美日,但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其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甚至超过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最后,为考察中国出口分类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变化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文中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技术含量增长率的冲击对出口工业制成品RCA增长率有正向作用,而对初级产品有负向作用,二者持续时间相当,但对于初级产品的负向作用较强,该结果表明了在观测期内中国的国内技术含量及国际竞争力变动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有所提高,且出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本文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优化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技术结构以提升产品的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的技术含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为保证出口贸易的持续和稳定发展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提高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的技术结构时应依据比较优势原则,优先选择与自身要素禀赋相适应且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或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

第二,合理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条中的环节或工序,以保证产品生产与资本、劳动及技术等要素环境相适应。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演进,世界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应优化布局产业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条中的环节或工序。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过程垂直专业分工较高,但需要提升技术水平,以及促进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进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提高出口企业要素配置效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国内生产原料和劳动力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各个企业来说,无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发展都面临巨大挑战。为促进出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要有效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和经营模式,加强成本管理和提高资源运用效率,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第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以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新管理模式对人才的要求。核心技术的研发,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需要人才的有效供给。要加大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投资力度,通过劳动者的在职培训、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和相关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促进出口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快速积累。同时,从根本上提升研发能力和把握核心技术,促进产品生产、研发以及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达到国际水平。

注释:

⑴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

⑵这里的总产值数据来自投入产出表。

⑶文东伟,冼国明,马静.FDI、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管理世界,2009,(4):96-107。

[1]向锦,康赞亮.我国出口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2006,(7):15-18.

[2]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12-21.

[3]崔卫,王福重,刘洁.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制造业垂直专门化程度的测算 [J].经济研究导刊,2007,(9):166-168.

[4]盛斌,马涛.中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研究 [J].世界经济研究,2008,(8):61-67.

[5]戴翔.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升级的经济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0,(9):77-83.

[6]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8):5-12.

[7]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8]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9]陈晓华,黄先海.中国出口品技术含量变迁的动态研究——来自50国金属制品1993-2006年出口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4):3-12.

[10]文东伟,冼国明,马静.FDI、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管理世界,2009,(4):96-107.

[11]齐俊妍.出口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视角:中国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重新考察 [J].现代财经,2009,(7):93-97.

[12]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8,(2):67-82.

[13]David Hummels,Jun Ishii,Kei-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75-96.

[14]Lall Sanjaya.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 [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2,28:337-369.

(责任编辑 吴晓妹)

F752.62

A

1001-862X(2012)05-0032-009

薛营(1983—),女,吉林长春人,世界经济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国别经济;王林辉(1973—),女,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猜你喜欢

技术含量制成品专业化
中国与RCEP 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高校图书馆药物核磁共振技术含量测定文献信息化研究
有技术含量的欺骗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四川省初级加工品和工业制成品对GDP的实证分析
中国-捷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大通高科: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不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