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服务业∶维护和促进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
2012-03-20李勇坚副研究员夏杰长研究员
李勇坚(副研究员) 夏杰长(研究员)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64 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203260 亿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也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我国也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6421 亿美元,出口额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同时,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种,其中,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作为现代工业象征的汽车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于2011年12月27日所刊文章的观点,在21 个主要经济指标中,中国实际上已有制造业产出、外汇资产、出口额等12 个指标超过了美国。
在中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的背后,是国家经济安全十分薄弱的现实。尽管中国多种商品产量及出口量、多种大宗商品进口量长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缺乏这些产品的定价权,也缺乏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中国没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主要产品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跨国公司随时将生产环节向其他更低成本国家转移,对中国经济稳定带来冲击;在核心技术环节,众多大型特大型企业核心技术“空化”问题十分严重,在消费领域,缺乏对全球消费的引导能力;尽管中国是全球最“不差钱”的国家,但是,在全球资本市场及直接投资领域,中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的高端服务体系不发达。我国现有的经济政策框架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即充分发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推进加工贸易超常规发展。这种政策思路,忽略了高端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制造业竞争力将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原材料采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国家经济安全,就取决于这些服务体系是否完整,并不完全依赖于制造业生产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站在某一制造行业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对产业经济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作出分析,是片面的。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 多年里,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经从50%下降到了当前的15%左右,平均每年下降0.5 个百分点之多,其下降速度之快,已远远超过了中国制造业在18 世纪末的下降速度。但是,由于以金融、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的崛起,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其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实力在全球无人匹敌。不仅如此,美国还对全球经济有着非常明显的控制力。
二、高端服务业及国家经济安全定义
高端服务业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其内涵与外延,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
李文秀、夏杰长 (2011)认为,高端服务业是具有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升级处在价值链高端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或现代交易与组织网络的服务行业以及服务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和“牛鼻子”。原毅军、陈艳莹(2011)认为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外溢效应,能够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王廉等(2008)认为,高端服务业是经济的皇冠、发展的动力源和火车头,并且具有高智、高效、高资 (本)、高 收 (益)、高 时(尚)“五高”的特征。
从政府层面看,深圳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的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
我们认为,这些定义主要侧重于高端服务业的高增值部分,忽略了高端服务业在全球经济控制力方面的特征。高端服务业之所以高端,是因为其对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对全球资源具有非常强的控制力。据此,我们提出:高端服务业是对战略性资源(尤其是软性战略性资源,如信息、文化、科技、金融)具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的相关服务业。其具体业态包括金融、科技研发、高端商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行业。
国内有关经济安全的研究始于1996年。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热点问题。但是,关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概念,在学术界及实务界仍存在着很多争议。王发明(2008)指出,对产业安全问题的关注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跨国投资的增加而逐渐加深的。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考察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考察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前者以波特为代表。该派观点认为,如果产业面临国外更高生产率的竞争对手时,其产业发展与安全将受到威胁。后者的代表包括布雷、阿明以及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该派观点认为,发达国家试图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变为自己附庸的时候,跨国公司也正忙于将这些国家中的经济或产业变成自己的产业附庸。
单春红、曹艳乔、于谨凯(2007)认为,从研究视角的不同,产业安全的定义可以分为国民产业安全定义、控制力产业安全定义、竞争力产业安全定义、分层次产业安全定义,叶卫平 (2010)则指出,国内已有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 混淆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等概念,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主权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一般认为,一国产业安全存在问题是指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得到了损坏,而使本国相关产业控制困难,相应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现象。
产业安全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双方利益的博弈,既不能夸大产业安全的程度,制约我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无视产业安全问题,否则将会使国家的相关产业乃至经济主权难以控制 (王维、高伟凯,2008)。
三、推动高端服务业大发展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
从有关研究看,大部分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都关注了制造业,特别是核心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而对高端服务体系被外资控制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有所忽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从劳动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与人力资本密集型过渡,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高端服务业本身的安全问题,例如,审计评级服务业对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高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金融服务业、研发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端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及竞争力的提升,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与关键。
(一)现有的关于产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思路的缺陷
目前,国内关于产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比较多,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在思路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重市场占有率,轻产业成长功能。从外资市场占有率出发,研究产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国内相关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例如,李孟刚主编的《中国产业安全报告》就是以市场占有率为核心,再辅助其他指标,衡量国内产业被外资控制程度,并进一步研究相关产业的安全程度。
第二,重制造业,轻服务业。从产业安全研究具体涉及的行业看,国内的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制造业,对服务业产业安全的研究非常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流通产业。
第三,重产业本身,轻产业间联系。从产业安全研究涉及的产业联系看,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产业本身,部分研究涉及产业发展环境,但是,对产业间联系及其对产业安全的影响等,缺乏深入研究。
第四,重股权,轻核心能力。在产业安全的核心指标方面,对股权比例等实体内容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产业核心能力等重视程度不够。从发展现状看,国家产业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无法完全体现在股权控制上,也不在于产业的庞大和产业的属地,而在于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营销网络、融资渠道等核心资源掌握在谁的手中。但是,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对此研究的深度不够。
第五,对反垄断与产业安全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产业安全问题,并不是在所有行业都存在,有很多行业,即使外资百分之百控制,也不存在安全的问题。而这些产业,需要对其市场垄断程度进行制约,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产业安全的问题。在本质上,产业安全问题只存在于“战略产业”中,问题是“战略产业”一词的含义及其所涵盖的范围缺乏国际共识,各国都是根据其自身对“战略”计划或产业的理解来定义这个概念。在国内的研究中,对“战略产业”也缺乏应有的共识。
(二)以高端服务业提升全球经济控制力,实现经济动态安全
在全球经济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产业安全的基本态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业本身规模的大小、产业属地等已不再是产业安全的基本要素。高端服务业在产业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在,其发展对产业安全具有战略性作用。
第一,高端服务业大发展是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基础。国家经济信息安全是产业安全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但是,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会导致国家经济信息以“合法”的方式泄露。例如,在审计、资信评级等与金融相关的核心服务方面,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等四家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共设有分所或办事处49 家,基本垄断了我国高端核心审计服务。在资信评级方面,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已控制我国2/3的信用评级市场。外资控制的评级机构还参与到中国重大债务融资活动,进入我国经济腹地和敏感性行业,并可以方便地获取我国的政务信息、国有骨干企业、国防工业和特种行业乃至国家全面的经济和技术信息,从而掌握我国技术发展动态和重大商业机密,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势必会从根本上威胁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对各个产业的基本安全都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高端服务业大发展使原来的很多产业安全问题成为“伪问题”。我国原来关注的许多产业安全问题,如外资并购行业龙头企业、国内品牌被外资控制等,之所以受到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端服务业体系不发达。
如果存在一个发达的高端服务业体系,很多所谓“产业安全”问题都会成为“伪问题”。如果高端服务业体系发达,则我国企业亦可以参与这些并购,或者协助国内企业进行反收购;同时,我国企业亦可通过并购国外的龙头企业,掌握这些产业的发展权。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企业由于缺乏高端服务业支撑,缺乏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仅能局限于产业内的某一个环节内,在全球并购与资源配置方面处于劣势。
例如,近几年来,并“不差钱”的中国优质企业都热衷于全球并购,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并购的结果都不甚理想。这使人想起,外国资本在中国市场上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频频得手。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以产业资本进行单兵突进,缺乏一个包括技术研发、市场研究、管理咨询、财务顾问、法律顾问、融资安排、风险分散等诸多高端服务业协同作战的体系。
第三,高端服务业通过提升全球经济控制力,提升产业安全。高端服务业通过影响经济竞争力及辐射力与影响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定价权、标准制订权、消费主导权等诸多方面,形成一种新型经济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与传统的经济控制力实现途径(如产权关系、政治关系、生产外包等)并不一致。
最近,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收集了一个由全球3700 万家公司以及投资方组成的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绘制出了全球经济体整体图景。他们发现,全球经济大动脉可追溯至一个由147 家跨国公司组成的“超级实体”,它控制了全球经济中40%的财富。这147 家公司,大部分都是金融机构,占前20 位的公司包括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和高盛集团等著名金融机构等,它们的所有权密集交织,像蜘蛛网般构成一个强大实体。这一事实表明,高端服务企业对全球经济已形成了完美的控制力。
就我国而言,高端服务业的控制情况非常明显。以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最大的知识产权问题为例,我国产业之所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独立的研发服务业发展不足有着直接联系,也与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落后有着直接联系。众所周知,由于研发服务业发展不足,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以及主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一些已经形成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如电视机、手机等,对国外技术仍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领先技术一般仍由国外公司控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对我国产业技术升级、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造成更大障碍的是国外企业所进行的“垃圾专利战略”。从已有数据看,大量国外企业利用中国知识产权服务落后的现实,通过把公开发表的科学发现变造为工业发明,以及将大量并不具有创新性的发明或创新注册为专利,形成“专利丛林”,严重阻滞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第四,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产业安全水平。我国产业安全问题之所以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产业大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对产业链缺乏控制。
我国经济崛起过程,是抓住了全球经济模块化制造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与低成本优势,通过加工贸易的形式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由于模块化生产具有核心功能集成化和整体功能模块化的特点,因此,跨国公司把高创新率、高附加值和高进入壁垒的核心部件的生产保留在发达国家内部,而将惯例化的、低附加值的、几乎没有进入壁垒的和劳动密集型的非核心部件的加工、制造和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将中国打造为全球制造基地。为了压制中国产业的崛起,跨国公司还通过对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活动以及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控制,把中国全面压制在报酬递减的低附加值活动中,诸如加工组装等简单环节。跨国公司不仅将高知识密集型活动和高研发投入的研发、设计的生产性服务业都留在了发达国家,而且,原料采购、物流运输、金融保险、终端零售等诸多环节也被跨国公司掌控,只有加工、组装、制造等中间环节转移到中国,这使中国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上升的内部压力以及外部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开始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但是,位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行业,如研发、设计、营销等,往往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高投入,带来的是高风险,这需要有一个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融资等方面在内全面的高端服务体系,使风险能够有效分散,促使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而中国缺乏一个有效分散风险的高端服务体系,而只能在低投入、低风险的价值链低端寻找发展机会,在向高风险、高收益的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这样,虽然中国企业在过去30 多年里将制造业的低成本化做到了极限,但是,中国产品能否最终在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对方的意愿与脸色。因此,打造高端服务业体系,是中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基础性条件。
第五,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我国掌控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战略资源的来源及价格,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进入21 世纪后,由于我国对国际资源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一些核心战略资源,如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其价格波动及供应的稳定性,对我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并成为了我国产业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发达国家通过其精心构筑的资源定价体系牢牢掌握着国际资源产品的定价权与供应渠道,
定价权的掌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里,生产体系的地位很低,其核心环节是高端服务体系,如金融业、商务服务、核心技术研发、消费文化导向等。例如,随着石油、有色金属、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国际金融资本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而金融资本的背后,是一系列的高端服务体系。而以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的稳定供应,更需要有金融、咨询、法律、财务等诸多高端服务业的跟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结论非常明确:以金融、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通过推动高端服务业大发展,建立维护产业安全的大环境,比单纯通过行政手段维护产业安全,具有更高的效率,也更符合国际游戏规则。为了促进高端服务业大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安全水平,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对现有的出口促进政策体系进行反思,高度重视高端服务业发展
我国现有的出口促进政策,是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生产模块化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制订的。该政策的核心是加工贸易为主导,在解决我国劳动就业、推进快速工业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生产模块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战略,其核心是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惯例化的、低附加值的、几乎没有进入壁垒的和劳动密集型的非核心部件的加工、制造和组装环节,而跨国公司控制了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中国的制造业对研发、设计、采购、营销、融资等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是面向跨国公司的,因此,制造业发展不但没有带来对高端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反而与高端服务业发展竞争资源,进而制约了服务业发展。而高端服务业的滞后,又使中国对全球价值链缺乏控制能力,无法走出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最终被锁定在产业低端,产业安全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在通过发展高端服务体系、提高全球经济控制力的背景下,需要对现有的加工贸易体系及其政策进行反思,对鼓励出口加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重新梳理,并结合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重新制订相关出口政策。
(二)整合国内高端服务业资源,形成高端服务业竞争优势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具备了一些高端服务业资源,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年交易量已位居全球交易所前列、银行业利润位居全球第一等。但是,由于缺乏高端服务体系(如资信评级、审计、金融产品创新),资源整合困难,使高端服务体系尚无法发挥其在增益全球经济控制力的作用,并导致我国经济深受国外服务机构的影响。例如,我国股市波动,与外资投行的一些研究报告之间存在着明显关系。
从未来发展看,政策的着力点应关注以下层面:
(1)同一行业已有资源的整合,如银行业资源整合、证券业资源整合。
(2)跨行业资源整合,如金融业各个子行业之间的资源整合。
(3)高端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如金融业与资信评级行业的整合、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行业的整合、技术服务与金融服务的整合等。
以大宗商品交易所为例,为了争取商品定价的“话语权”,中国政府和企业在积极参与国际商品市场交易的同时,也开始了在国内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尝试。从2006年至今,中国已经先后组建了上海石油交易所、大连石油交易所、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广州交易所集团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经达到100 多家,交易产品的种类包括农副产品、大宗原材料和石化产品等,共105 个之多。但是,这些大宗商品交易所缺乏资源整合能力,与金融产品创新、融资、评级、生产等缺乏整合,使这些商品交易所不但未能有效发挥开拓市场、发现价格、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反而成为投机的乐园,放大了商品价格波动。
(三)打造旗舰型高端服务企业,塑造高端服务品牌
具有全球经济控制力的高端服务业,必定是大型服务企业主导的。但是,并不是大的服务企业就具有全球控制力。在前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中提到的147 家公司中,3/4 都是金融机构,中国的银行虽然利润高居全球榜首,资产规模也位居前列,但是未能进入到该147 家公司的前五十名。
这一事实说明,在高端服务业领域,我国的现有领先企业仍然“大而不强”,因此,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型高端服务企业积极整合资源,塑造品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强其全球经济控制力。
(四)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由生产中心向服务中心转换,城市产业正在向着信息化、服务化和知识化迈进。科技研发、金融、高端商贸、商务服务、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业日益成为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高端服务业发展正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间的联系范围越来越宽广,可以跨越国界、洲界以至形成全球联系的世界城市体系。这个城市体系的特点是,中心城市的全球控制力日益提升。正如沙森(S.Sassen,2001;中译本,2005)所指出的,随着国际化都市(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 世 界 城 市(world city)、全球城市 (global city)等的兴起,全球城市正在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形结构,少数城市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其他城市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受到了压制。最重要的是,这些全球城市中的高端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具有无与伦比的控制力。
从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看,城市竞争力不足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利因素。根据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全球城市指数(GCI,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内地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分列第14、21、60 和66 位。而且与之前比较,中国内地城市的竞争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重庆分别下滑2 位、1位、8 位、11 位和7 位。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2 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中国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居第39 位。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不足,使其难以以人才、信息、物流、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发挥协调控制全球经济的功能。积极扩张城市功能,使城市产业体系走出以房地产为支柱的迷思,对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