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机理分析及我国政策选择
2012-07-09黄先明
黄先明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机理分析及我国政策选择
黄先明
近 年来,全球农产品价格先后在2006年和2010年急剧上涨,特别是大豆、小麦、大米、玉米等大宗农产品 (如图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食品价格指数在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上升130%,而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上升56%。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转折性下跌,2010年又急剧上涨,到2011年3月,食品类价格指数一度超过2008年6月的最高点。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和下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并一直备受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国际大宗农产品波动是由农产品价格的供需基本面决定的,其中需方因素有人口增加、食品量增加、收入增长、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供方因素有气候、产量增长率降低、坏收成、投入成本价格上升、粮食储备。而大宗农产品金融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将在系统分析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农产品安全,提出相应对策。
一、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机理分析
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外市场中,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金融精英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大宗商品本身不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只因可在期货市场中交易,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而形成“金融化”。最早实现金融化的是黄金,其次是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这些战略物资商品属性越来越淡化,金融属性越来越强。
大宗农产品 (如粮食、棉花、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可储藏和保存、长时间不变质,品质易划分,质量可评价,市场需求较大,且价格易受市场供求影响,从而可作为资产进行投资,设计为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交易,成为资本逐利的投资品。大宗农产品成为投资品,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并重的转换,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化的过程。大宗农产品能否金融化,其必要条件是能在流通交易投资过程中产生收益,在人群、地域以及期限上能进行再配置;充分条件是具备流动的充分性和安全性。商品未实现金融化以前,其价格由供求决定,而不体现金融价值;商品实现金融化后,其价格不再由传统供求基本面决定,而主要受投机需求影响。
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市场内部推动因素
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迅猛,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对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青睐越来越高,与之构成复杂金融体系,并使大宗农产品金融化趋势增强,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黄金、黑金 (石油)等泛货币化的新价值符号。
(一)期货市场
图1 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指数
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不可预测性,未来价格不确定性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现货市场上交易存在风险。大量农民和农场主越来越青睐“远期合约”,通过远期合约,生产者和最终用户约定在未来一定时间,以协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远期合约保证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合约价格销售,又确保加工企业和贸易商以协定价格购买农产品。同时,为了克服不可预见的价格变化,转移风险,农民、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开始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从而农产品生产者和最终用户成为套期保值者。国际最重要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在芝加哥、纽约、堪萨斯州和伦敦。2002年后,非传统投机者 (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大型投资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大量进入大宗农产品衍生品市场,买卖各种农产品合约。他们只单纯进行投机运作,追求高回报。大量金融巨头涉及衍生品市场,如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这使得农产品衍生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更加盛行。2011年1月10日至1月1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247美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高达61%。
(二)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是以指数成分股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欲使投资组合变动趋势与指数相一致,取得与指数同步的收益率。当市场指数价格上升时,只要持有指数基金就可以获得收益,因而指数投资在期货市场上一般只做多头。与套期保值者和传统投机者不同,指数基金投资者对大宗农产品价格并不敏感,不再考虑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基本面,他们完全按照证券交易所指数的趋势进行投资,较低的交易成本促使投机行为盛行。近年来指数基金发展十分迅猛,在资源投机交易中,指数基金投资的大宗商品多达20多个,包括石油、金属 (矿石)和农产品,其中农产品投资约占指数投机基金的20%左右。雷曼兄弟投资银行2008年的研究表明,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大量指数基金流入期货市场,投机量从13亿美元上升到260亿美元,增加了1900%,国际农产品价格恰好也从2003年上升,与指数基金保持了同步效应。
(三)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在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比其他基金,对冲资金在农产品交易数量上无限制,往往持有投机性多头和空头,可以自由进入,以便在农产品期货价格上升或下降中获利。美国政府曾一度限制金融基金在商品期货交易所进行投机。自2000年,商品期货管理委员会通过法案豁免场外交易监管和控制后,大量投机者加入投机市场,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进入者 (如高盛、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州教师退休金和对冲基金)通过“掉期”进行交易。一位可可零售巨头曾指出,大量银行机构已经脱离了其作为金融服务经济与信用中介的职能,大举进行对冲交易,导致企业贷款减少,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
三、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外部市场推动因素
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中,国际供求基本面、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国际粮商巨头的投机炒作、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等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催化剂。
(一)国际大宗农产品供求趋紧
供求趋紧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基础。从供给看,自然灾害因素是全球大宗农产品上涨的直接原因,如俄罗斯大火,澳大利亚、巴西的洪水和飓风,美国严寒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其中俄罗斯大火导致了国内农作物同比减产37%。从需求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导致农产品需求增加。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约为90亿,食品需求将增加70%~100%,无疑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巨大需求压力。随着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变得有利可图,燃料工业用粮需求大幅度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美国将其产出玉米的三分之一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使得本身不足的国际粮食显得更加珍贵。从全球库存方面看,据FAO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库存量与当年消耗量的比率持续下降,总库存水平一直在下降。2011年全球库存水平仅够47天消费,为1974年来历史上最低库存量。
(二)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
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大宗农产品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金融化增强。作为工业基础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引发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通货膨胀。石油是大宗商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压力,增加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也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再度陷入危机的隐患。事实上,大宗商品间联动涨价效应明显。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原油价格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抬高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
(三)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
全球流动性充裕是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10月,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增加到23131亿美元,两年多时间增加了257%。而英国央行资产规模增加了100%,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也增加了30%以上。以M2口径衡量,2000年,发达国家 M2仅为4.5万亿美元,2008年却上升到9万亿美元,2010年又升至10万亿美元。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逐步企稳,发达国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复苏,该信号无疑对大宗农产品市场具有导向性影响,需求呈现回升态势,价格总体运行在上升通道。
(四)国际粮商巨头的投机炒作
国际粮商巨头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主要操纵者。在WTO的框架体系内,世界大宗农产品80%的交易量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即美国 ADM、美国邦吉 (Bunge)、美国嘉吉 (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 (Louis Dreyfus),这四大跨国粮商通常被称为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的“幕后之手”。四大跨国粮商凭借其资本与经验优势,已完成对上游研发、种子、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营销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ABCD四大粮商利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做交易平台,利用美国农业部掌控的全球农业信息发布话语权,利用美元金融化作为操作工具。在销售渠道上,利用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做“军事据点”。在研发技术上,ABCD借助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搜集各国农产品基因和专利,在此基础上,不断研发新的专利,引领全球大宗农产品研发的新潮流。同时,四大粮商充分利用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中心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四大粮商每年成交的农产品期货合约金额约为14万亿美元。
(五)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
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资本正从房地产和复杂衍生品投机中逃出,转向大宗农产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国际食品巨头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大量炒作大宗农产品期货甚至囤积现货,从而规避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给下游企业带来的损失。随着大型金融集团进入国际食品的全产业链,更加凸显了大宗农产品的“金融属性”,国际金融资本对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当前,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无论是石油、铁矿石,还是大宗农产品,从短期和中期来说,其价格走势都越来越脱离市场供需基本面。当大量的金融资本将大宗农产品作为逐利对象,大宗农产品期价波动就包含了人为操纵的因素,进而反作用于现货价格,扭曲了真实的大宗农产品供求关系,增加了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
四、中国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的政策选择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作为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和大宗农产品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迫切需要抓住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机遇,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多角度构建我国大宗农产品安全体系,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
(一)加强大宗农产品金融化顶层设计
国际金融综合实力是一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的体现。国际金融综合实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远谋划,制定明确目标,确定发展路径。短时期内,我国政府、涉农企业应积极熟悉国际衍生品市场规则,加快参与大宗农产品国际金融市场的步伐;中长期而言,则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着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显著提升我国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以争取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制定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二)统筹大宗农产品安全与金融安全
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核心是保障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安全和金融安全。虽然在2011年创下50年来的首次“八连增”,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实现新的历史纪录,达5.46亿吨,但目前我国拥有粮食储备只近2亿吨,库存消费比超过40%,高于国际公认17%~18%的安全水平,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大宗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压力依然巨大。我国应培育具备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体系进行全局性的布点,提升农产品的掌控能力,由政府指导建立国内大宗农产品战略储备体系,才能保证国内大宗农产品稳定供应和平抑价格。建立相应套期保值基金,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买入机会,随时补充国内战略储备,保障供应,防范价格上涨的风险。因此,中国应该建立大宗农产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农产品投资和储备银行,推进农产品贸易融资,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应介入大宗农产品金融交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大宗农产品需求和金融交易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强中国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金融安全和定价权。
(三)加强国际合作、降低金融杠杆
国际大宗农产品的过度金融化,金融杠杆率的提高,产品设计日益复杂,监管能力的滞后不仅给市场本身带来了巨大风险,也对国际金融体系构成了潜在冲击。经过全球粮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大宗农产品衍生品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纷纷酝酿更为严格的监管,中国应积极参与FAO、IFAD、IMF、 OECD、 UNCTAD、 WEP 和WTO等国际组织对大宗农产品国际价格风险的管理,从国际监管角度降低和限制该类交易的杠杆率和过度衍生化,降低其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能力。积极参与大宗农产品在技术、管理上的转让合作,强化与南美在玉米、大豆贸易的伙伴关系,积极组织涉农企业在非洲进行投资,加大对非洲国家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增加大宗农产品供给,以共同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风险。
(四)充分利用和规范期货市场交易
期货市场在农产品交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规避大宗农产品在购买和交割上的不确定风险。国际期货市场有成熟的交易、对冲和风险规避机制,已经被国际农产品贸易商、加工企业、生产农户用来规避风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定价中心及风险控制中心,其价格也成为国际价格的基准,国际四大粮商通过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市场牢牢控制着世界农产品的定价权。当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者过少,品种结构过于单一,参与资金规模太小,特别是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者甚少。首先,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期货市场,鼓励涉农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熟悉国际规则、直接参与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交易,利用国际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国内期货市场的建设,在交易规则、风险管理与监管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防范在期货市场过度投机,扰乱期货市场秩序。
(五)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获取国际定价权、应对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必经之路,金融国际化是降低大宗农产品金融化风险的根本途径。我国应该进一步拓宽和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农产品金融市场的渠道和规模,扩大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支持扩大QFII投资规模,探索外资投资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在离岸金融中心积极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农产品金融市场。鼓励对境外提供人民币贷款,拓宽境内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境外农产品金融市场的渠道。加强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有关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流合作,探索创新交流合作机制。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及调控机制研究”(10YJC7901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外部冲击测度及对策研究”(11CJY065)、“国际粮价异动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2CJY079)和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大宗商品国际期货定价中心形成路径研究——基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11YJ55)的资助。]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责任编辑: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