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2-03-20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夏 劲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现代世界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的基础上的,实质上是一种“高碳经济”。随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工业化,“高碳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由此诱发了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它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寻求走出困境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尝试正是国际社会反思“高碳经济”传统发展方式的必然产物,实质上是经济发展转向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全球气候变暖”困境,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为认识前提,深入分析中国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围绕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中国低碳经济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是在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布的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它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200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以“限排和减排”为目标的“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中国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2010年坎昆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的共识,确定创建“绿色气候基金”,就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的谈判取得了进展;2011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要求发达国家从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的决议,并决定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战略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反映了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预示着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

(二)技术创新是从高碳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

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要从现行的高碳工业文明向未来的新型低碳生态文明发展,涉及到技术、制度、产业结构、发展观念等多方面的全面变革,其中关键在于依靠技术创新,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途径。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一般来讲,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中,往往是原创性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互相促进。技术革命带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并进而导致产业革命。人类文明历史表明,历次产业革命都伴随着能源技术的重大变革和更替,人类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当今的高碳工业文明正是近代以来历次技术革命中蒸汽机、电机、内燃机和核电站等新的能源利用技术相继发明和推广应用的产物。当代人类社会要走出因高碳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困境,关键仍然要依靠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寻求高效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的新技术和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等新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低碳能源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将成为推动人类迈向低碳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

(三)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核心问题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构筑低碳产业经济体系,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推行低碳经济的关键。低碳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从目前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看,低碳技术创新在减碳、无碳和去碳领域都很有前景,减碳技术领域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无碳技术领域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领域如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等,低碳技术创新在上述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至于将来哪一种能够成为主流技术,关键在于选准带动性强的,覆盖面广的领域,采取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促进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兴起一场低碳技术革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四)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是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创新及其相应的科技政策法规的支持。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源于技术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两大动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构成创新体系。激励技术创新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则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技术的进展状况,只有以政府制度创新为后盾,技术创新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通过政府的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和配置效率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因。

世界各国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围绕能源技术创新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对能源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例如,英国政府在2008年-2009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8.08亿美元,用于未来三年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投资和企业发展,以开发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英国政府进而于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该战略是英国针对目前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着眼未来的重要措施和战略决策,是英国到2020年的低碳化行动路线图,计划投入巨额资金研发高效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封存、智能电网、低碳汽车等技术。德国政府于2009年6月发布文件,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应成为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先后推出多项能源研究计划,为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资金支持,计划到2020年用于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要增加4 000亿欧元,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研发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日本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于2008年7月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宣布今后5年将投入300亿美元来推进该计划,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战略图,强调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和责任,大力支持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碳捕捉及封存的技术[1]。

二是运用财税政策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发布了“欧盟2020战略”,强调发展低碳经济是引导欧盟走出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大举措,提出需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确保在2020实现能源效率提高20%的目标,而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融合的有效手段。欧盟将采取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税等经济工具来引导企业和居民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利用结构基金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支持欧盟的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欧盟委员会2010年11月提出拍卖3亿份碳排放许可,以筹资45亿欧元支持欧盟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创新项目研发的计划[2]。美国通过税收补贴资助经过示范验证的先进能源技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商业化进程。欧盟运用财税政策重点支持研发和推广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法国政府计划自2012年开始向加入碳排放交易机制的企业征收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税。

三是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持能源技术创新。欧盟为促进能源技术创新,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及其市场化进程。

二、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高碳模式”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由于人口数量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而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极其繁重。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起步早,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经全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总体来说,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以高碳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对于目前尚处在大规模高速度工业化、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的我国来说,已经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高碳经济”模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十分巨大,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方兴未艾,然而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巨大和能源短缺严重等问题将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改善居住环境和加快生活节奏的需求日益增强,导致消费结构由“吃穿”转向“住行”,家居、汽车等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以致不断加剧了整个社会对重化产业的刚性需求。中国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伴随着高温、高压、高能耗的发展模式,能源约束、资源瓶颈、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中国能否维持高速发展绕不开的待解命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落后的能源技术不利于走向低碳经济

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我国能源储备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我国既有的能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发布的全球主要煤炭数据,2009年全球煤炭产量为34.09亿吨油当量(折合原煤约为69.41亿吨),中国煤炭产量占全球煤炭产量的比重为45.6%,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为46.9%,均居世界首位[4]。虽然我国煤炭的储量比较大,但煤炭的能源禀赋远比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资源能源差,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至30%,煤炭不仅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大,而且控制难度高,再加上我国煤炭开采与利用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另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30亿吨。化石能源占到91%。其中,煤炭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9.9%。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状况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5]。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国的主要原因,也增加了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将带来全球环境恶化的担忧。

(三)研发能力低下是中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

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已成为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人才素养、技术水平、投入力度和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碳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匮乏。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集低碳专业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于一身的高素质大师级人才。现有的科技人才习惯于面向“高碳经济”从事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知识更新和观念变革的问题。目前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是围绕发展“高碳经济”时代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乃至人才培养目标与“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面临全方位、多层次综合配套改革的繁重任务。

二是低碳技术创新起点偏低,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我国在先进低碳技术开发能力,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低碳运行制度及其实施手段等方面还很落后,低碳领域高端复杂的核心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现象相当普遍。

三是低碳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效率不高。受益于经济多年来持续强劲增长,中国每年的研发开支几乎都按10%的速度递增,研发支出在2011年高达1 414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十一五期间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投资达到2.6万亿,相当于每年有五千多亿人民币,从全球投资看,中国确实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技术如要大规模发展,就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流入到低碳技术市场中,需要政策推动,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规模过于庞大,整个工业技术基础相当薄弱,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比较低下,资金管理体制弊端太多,致使低碳研发投入的效率大打折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软肋,面临较大的技术和成本投入方面的压力。

(四)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中国承受着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

发达国家不断地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转移高碳经济产业减少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出口是中国GDP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出口产品中的能源消耗是算作中国的能源消耗的,所以称之为隐含能源出口或者叫内含能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凭藉超强的研发能力优势垄断了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额利润,而我国则因研发能力低下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不仅批量生产制造大宗商品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享用,而且被迫承受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因而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耗量都在不断增加。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通过外贸净出口内涵能源2.4亿吨标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16%;而2006年,内涵能源净出口高达6.3亿吨标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25.7%。无论从绝对值还是增长速度,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净值都是非常惊人的。”[7]这表明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产品,却消耗了自身的能源,排放也是在本国产生。如此国际分工十分不利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提升,造成许多低碳技术发展不成熟,应用瓶颈难以突破,给我国低碳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五)缺少应有的国际社会减排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根据《哥本哈根协议》,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帮助进行能力建设,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虽然由此我国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一些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更新,但是,到现在为止,多数作出了承诺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承诺,在技术转移的问题上,它们借口有关技术都掌握在私营部门手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百般推卸政府责任,不愿无偿或低价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技术,以致在履行义务方面进展缓慢。我国不能指望发达国家无条件地转让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其实,即便是拿钱也未必能买到核心技术。

(六)政府科技政策及其措施的缺陷导致低碳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中国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科技专项行动,在低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机构建设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过,政府已经颁布的科技措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第一,现有科技政策法规大多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颁布实施的,忽视了民间力量的参与,导致科技措施难以满足乃至偏离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要求;第二,科技政策与法令规章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为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而出台诸多科技政策,往往因与之配套的法令规章相对滞后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阻,难以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及时、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三,政府科技措施体系不完善,难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量大,风险性高,一旦失败可能给研发主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政府现有科技措施体系中对于如何规避技术创新投资风险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以致许多企业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研发低碳技术。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风险分担、承担等方面出台新的措施,帮助企业降低低碳技术研发的风险性。第四,科技措施的制定缺乏前瞻性,未能根据正在兴起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出台专门的低碳技术创新保障措施[8]。

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中国低碳经济的若干对策

(一)依靠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为了节能减排,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在三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要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对传统能源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节能环保”的思路,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这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碳行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近年来,我国核电、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但在整个电力结构中,燃煤火电机组的比重仍然高达75%以上,而且燃煤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在70%以上。要围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创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为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高技术和能源设备制造业提供理论依据。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产业化,构建低碳能源体系,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三)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

企业是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我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构筑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该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即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攻克核心低碳技术,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建立起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高度重视先进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激励措施,努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四)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力争掌控低碳核心技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要立足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又要尽可能地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我国低碳技术水平及其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还由发达国家掌控。我国在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努力争取发达国家向中国转让低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共同构筑低碳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此外,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的科技水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项目,防止发达国家向我国的“碳排放”国际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心“中国制造”,更应关注“中国创造”,从产品的设计高端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五)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保障制度

为实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政府必须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科技政策,在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制度环境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创新,构建综合配套的低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一是构建政府低碳科技投入支持体制机制。从经济学角度看,低碳技术创新具有外溢性与公共产品属性,即自身盈利性小,而公共利益大,因而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为此,需要研究从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到技术投入和生产进行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科技投入支持体制机制以及科技管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国家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技术创新管理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应性与促动机制研究。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技术创新管理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应性为出发点,研究政府科技政策引导与激励对低碳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促进低碳技术进步的科技政策选择与激励机制设计,科技政策与激励机制对促进低碳技术进步的机理与动因考察、政府增加对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的方向或领域,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职能变革的基本思路与指导原则。

三是促进市场运用最新低碳技术的制度环境需求与政策框架设计。通过政府的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和配置效率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从政策链的角度创新科技政策设计思路,研究制定保护与促进新能源技术开发的能源法案和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制度。政府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拓宽低碳技术研发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民间资金和境外资金等渠道筹措资,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要制定民间资本投入的激励措施及风险防范规避的规定,促进低碳技术研发风险投资;要引导资本、人才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领域流动,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保障的制度设计思路。根据当代技术创新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效益性、环保性等原则,设计中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构建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四是实施低碳经济人才战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低碳经济作为正在蓬勃兴起的新型经济,各国围绕低碳经济在技术前沿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必须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层面的低碳人才培养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树立“低碳经济”时代新型人才观,以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为依托,通过教育、培训、科普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集低碳专业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于一身的新型科技人才的步伐,不仅要培养能够胜任低碳研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要造就具备低碳经济系统设计、战略布局能力的综合性通才。

[1] 黄 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38-39.

[2] 陈俊荣.从“欧盟2020战略”看欧洲低碳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11(Z1):87-88.

[3] 周英峰,蒋旭峰.能源局表示:我国目前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EB/OL].(2009-02-26)[2011-05-20]http:∥www.gov.cn/jrzg/2009-02/26/content_1244274.htm.

[4] 中国煤炭价格网.《BP世界能源统计2010》统计:我国煤炭占全球煤炭产量的45.6%[EB/OL].(2010-07-01)[2011-05-20]http:∥www.coalprice.cn/html/2010-07-01.

[5] 肖 明,李论“十二五”煤炭需求或达年38亿吨[EB/OL].(2010-06-09)[2011-05-30]http"∥www.coal-link,com/coal/a9/70230.hml

[6] 赵 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44-48.

[7] 陈 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

[8] 沈木珠,李国良.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地方科技措施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68-69.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