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第四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论点综述

2012-03-20陈欧阳

关键词:公共关系外交教授

陈欧阳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于2011年8月23日-2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加拿大、英国、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2名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美国马萨诸塞州议员Stan Rosenberg先生,马萨诸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Ernest May教授,《公共关系评论》杂志的主编Ray Hiebert先生,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金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先红教授,马萨诸塞大学传播与社会变革研究中心主任Jan Servaes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以及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等主礼开幕式。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会议基于这样一个潜在的假设,即经济和金融实力以及世界环境的渐变,将导致新闻传播、公共舆论、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和媒体消费等“软”实力的变化。针对此次会议的主题,会议发言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一、公共外交的本质与模式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公众取向的双向交流过程,既可积极主动地抗衡其他国家的外交战略,又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塑造本国形象,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外交类别。

一方面,关于公共外交本质的探讨一直未曾停歇。俄克拉荷马大学Maureen Taylor认为,有效的公共外交必须以关系创建为基础,关系创建是公共外交的核心,是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结果,更是在多极世界中达到政治目的和实现权利平衡的重要手段;她还强调应以多极视角来研究多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美国、俄罗斯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认为,在中美公共外交中,东方哲学“和而不同”的观点拥有特殊的价值,进而论述了美国两大主要新闻媒体为何以及如何将天安门事件作为有关外国的重要历史记忆和公众创伤来报道。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也引发了新的关于公共外交模式的思考。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中美互联网论坛采用的公共外交形式可作为创新的公共外交模式的典范,其四年发展所经历的从并存、互补到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为未来处理两国外交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和钟新教授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透析了美国驻华使馆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问题。其中,涂光晋教授运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分析哪些主题被美国驻华使馆在中国网络平台开设的微博中发出和接收,并依据国际关系的身份建构理论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式”的框架,探索“美国”与“中国”的身份如何被建构出来,而这种建构在中国的微博用户那里又得到了怎样的回应。其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公共外交行为,美国驻华使馆在新浪微博上的信息输出,以“敏感议题”为中介,提供知识和信息,进而建构和强化“我们”(美国人及其生活)与“他们”(中国人及其生活)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潜在建构虽然得到了微博用户的心理共鸣,但是,差异除了产生“优-劣”的解释框架外,还呈现出“内群体-外群体”的回应主题,而后一种主题则包含着“警惕”、“排斥”、“敌视”的可能结果。钟新教授则通过观察美国驻华使馆网站、使馆官员博客及微博,对使馆官员与中国公众网络互动进行话语分析,阅读美国使馆官方文件,与使馆官员进行深度访谈,从线上互动、线下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三个维度分析美国驻华使馆对华公共外交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特征,勾勒出Web.2.0时代公共外交的新型传播模式,对发展公共外交理论、积累公共外交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案例。

另外,澳门大学的Ying Li等以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海外华人的爱国行动为例,论述了海外华人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消解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报道,帮助国外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是公共外交的一种有效方式。大连理工大学崔银河教授重点关注如何利用“传播孔学文化”和“讲中国故事”的方式,构建起独特的中美公共外交新模式。湖北大学胡远珍副教授考察了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战略思维特征与话语表达,进而论述了美国对华外交方式发生的重大转变以及美国新的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

二、传播策略与国家形象

对于国外公众而言,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媒体上被构造的“镜像”,而媒体的报道框架会受到意识形态、利益冲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聚焦媒体报道,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媒体再现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运用框架理论,对中国五家报纸媒体关于美国的874条报道进行分析,进而论证中国媒体采用平衡的双面建构方式来建构美国形象,呈现的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积极形象与消极形象并存的矛盾的美国形象图谱。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副教授以美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指出,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在形式上试图显得客观,但其政治泛化的倾向并未有实质的改变,这种政治的泛化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知置于警惕、防范和忧虑的位置。曼谷大学Boonlert Supadhiloke运用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泰国两份英语报纸Bangkok Post和The Nation是如何报导全球经济危机及经济复苏进而影响中、美、泰国之间的国际关系的,在这两份报纸上,美国因遭遇经济萧条、社会资本损失和商业失信而虚弱无力,中国被描述为经济快速复苏的榜样和积极的区域合作者,泰国被表现为中国和美国的亲密伙伴。中山大学张宁教授通过对2008年《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北京奥运报道进行议题抽取和报道框架的内容分析,论述了国外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构造过程中呈现出的“奥运框架”、“西藏问题框架”、“人权问题框架”等12个报道框架及各自的特征,指出报道框架主要受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国家和利益集团、媒体机制与特性以及冷战思维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香港城市大学Xiaoqin Li等通过对中、美两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的比较,论述了国内媒体和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主要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战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Rice University的Steven W.Lewis通过对纽约、华盛顿、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广告的研究,探讨了各国各城市的人们在这些广告中是如何被表现的等问题。香港城市大学宋韻雅博士通过对驻华记者Orville Schell的研究,论述了美国驻华记者对中国在美国及海外形象塑造的影响。

除了媒体报道外,举办大型活动和塑造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香港城市大学陈霓教授以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为例,通过对三个活动官方网站的信息发布和媒体报道的分析与政府官员的深度访谈以及普通受众的问卷调查,论证了国家形象是可以被打造的,而且举办大型活动可以对主办国的形象认知产生正面效应。上海交通大学薛可教授通过比较分析世博会前后5个主流英语报纸对上海的相关报道,论述了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三、公众认知与中美关系

正如美国“外国关系委员会”的理查德·海斯所说,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下世界两个主导力量以及21世纪世界(再次)复兴国家之间的“重要关系”。中美关系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宏观问题,而且与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另一个国家的感知密切相关。公众对中美两国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将影响到两个国家关系的走向,甚至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纽约州立大学的Junhao Hong强调指出,对于误解的理解与认识对中美媒体交流非常重要。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中山大学邓理峰重点关注了中美关系与消费者品牌认知的问题。他指出,中国青年对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负面评价和中国青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与选择二者之间存在微弱关联;而在中美在有关台湾问题上的争端等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中国青年消费者对美国在对华外交政策上的负面情绪会波及到他们对美国品牌的接纳;而且,当中美发生冲突时,一些美国品牌,特别是容易联想且具有较强美国国别联系的品牌,将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中国青年反美情绪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丁桂兰教授认为,21世纪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将极大依赖于中国年轻一代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其实证研究显示,影响年轻人认知中美关系的前置问题有文化、经济和政治各个方面,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两国贸易关系、人权问题、汇率问题等,而存在于中美之间的一系列敏感问题、文化问题、贸易磨擦问题对年轻一代认知两国关系具有深刻影响。

贵州民族学院商学院喻野平、内蒙古财经学院郎宝金等也分别为后危机时代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四、公关、广告与传播的再思考

政治经济环境和媒介技术都会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包括传播活动在内的社会活动。后危机时代、新媒体时代将引发关于新闻传播、公关、广告、品牌传播的再思考。

一些参会的新闻学者讨论了新环境下新闻传播策略、新闻媒体发展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对后危机时代世界媒体格局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提出的要求,中国新闻传播应对世界媒体格局变化的策略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强调中国须更加关注政府信息公开、公民意愿表达和尊重公民人格等方面问题,以实现更好地发展以及与世界更好地沟通。湖北大学廖声武教授强调新的传播环境下典型报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对如何做好新传播环境下的典型报道提出了建议。华中科技大学顾建明、王青通过分析比较近两年获中国新闻奖和美国普利策奖的新闻评论作品,为区别中美评论在表达方法上的特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认类型与解释模式。中国传媒大学齐小华教授、四川大学侯苹教授认为,通讯社正日益感受到互联网浪潮带来的挑战以及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介传播方式的压力,通讯社在新媒体时代变革中的转型与表现,将成为一个国家传媒事业发展衍进的重要指针,她们通过对比研究美联社和新华社在应对媒介大融合形势下的困境与机遇、战略转型步骤与蓝图,分析了二者在危机之下战略性思维的共识与差异。东华大学的杭丽滨通过对2010年重庆作协会议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指出价值标准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评价,而“社会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概念,会在社会互动中累积、建立和改变。

一些公关学者和业界人士则对公共关系的现状、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理论探讨。马萨诸塞大学的Jan Servaes教授,在总结近期有关欧洲、美国、中国公共外交的最新研究成果后指出,就中国在美国的公共关系活动而言,公关合同的数量确实与正面报道正相关,同时许多较小的公关活动比大的昂贵的公关活动更有效。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等创造性地提出了“消息来源卷入度”的概念,并建构了用以衡量公共关系影响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影响力模型”;通过分析七类消息来源在新闻报道中的“卷入广度”、“卷入密度”和影响力,论述了中国大陆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互动现状;分析指出公共关系的“信息补贴”现象十分普遍,且政府官方一直是中国报纸新闻的最主要消息来源;弱势群体在媒体上的声音愈来愈强大,已经开始从“沉默的大多数”逐渐发展为“次要的多数”;作为消息来源的公共关系主要通过新闻发布、议题建构和媒介策略运用,对新闻报道施加影响。香港城市大学Yi Yan以中国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分析了中国政府的制度化公关对政府合法性的作用。另外,广东方圆公关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景芬女士作为公关业界代表,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2009年编制的《第八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中54个案例作为分析样本,论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乃至更长久的中国市场环境下的公共关系战略问题。

在品牌传播领域,中国传媒大学杜国清教授等认为,企业品牌是一个既能反映国家经济硬实力,又能反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在华美资品牌的传播变化、遭遇的公关危机、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变化,论述了美国软实力在“在华美资品牌”中呈现的不同特征及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在华美资品牌”生存、发展、运营、竞争的影响。北京工商大学张景云副教授以传播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关系为视角,剖析了品牌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空间贴近性与“领地欲”的冲突,本土化、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以及“地域偏见”和“洋品牌”崇拜并存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东华大学丁霞萍、江西宜春学院殷娟娟以中美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为例,分析了企业传播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香港城市大学Jing Liu等通过对香港城市大学35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指出消费者感知价值对象征性消费的动机影响较大。

传播技术与社会方面,马萨诸塞大学的Song Shi关注信息与传播技术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的电话村村通工程和民间社会组织Web2.0项目(CSO Web2.0 Project)的案例研究,进行了参与型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的探讨,指出村村通工程是一个现代化和扩散的模式,而民间社会组织Web2.0项目是一种参与型模式;现代化理论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国家层面的发展问题,也可以用来研究地区的发展问题,而参与型模型虽然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批判性模型,但两者可以相互补充。浙江工业大学张雷教授认为,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了货币的功能,直接成为价值流通以及产品和服务交换的中介,在新媒介环境中,所有交换形式都通过网络被整合在一起,实现了最大范围的资源交换,网民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互补,其直接结果是网民福利的增加,而网民注意力货币化是网络福利的最大来源;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他总结了不同阶层网民获得的网络福利类型以及获得的方式和渠道,并就如何推进网民福利以及公关与广告在推进网民福利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

五、危机传播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类危机事件屡屡发生,直接影响着各类组织的生存发展和社会信心,也引发了危机传播与管理领域的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的戴鑫博士引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合法性理论,分析企业危机情境下的合法性策略及其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通过对8家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合法性策略的两个维度,并利用2*4实验检验消费者对合法性策略的态度及时间反应快慢的调节作用,进而指出:价值和行为维度的交互作用显著,消费者态度随着不同合法性策略而发生改变,且时间反应快慢与消费者态度直接相关,并对合法性策略有调节作用。香港城市大学王翩翩等以中国水污染危机中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为例,论证情境危机传播理论在政府领域也同样可以得到验证。湖北大学张萱运用媒介议题建构理论分析了“圣元”奶粉危机事件的媒介传播,进而指出传统媒介中的“新闻来源”、“新闻报道框架”和“社会效能”这三个要素在网络媒体的环境下呈现出了新关系:从“问题”到“议题”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媒介议题建构仍具有决定性作用;危机企业“自我形象修复”,打破了传统媒介议题建构的唯一格局;危机事件的“撞击效应”,促使传统媒介更需建构“媒介信任”框架。同时,北京关键点传媒集团董事长游昌乔先生运用危机公关5S原则分析了富士康“跳楼门”事件,为现代企业处理危机事件提出了建议。

2011年8月25日下午,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落幕。本次参会的优秀论文将提交给《公共关系评论》《信息技术和信息学》两本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其中,创刊于1984年1月9日的《公共关系评论》是国际公关学界最具权威性的杂志之一。同时,Amherst地区电视台,以及amherstmeida.org网站对大会学术报告和讨论给与了全程报道。部分学术报告和讨论将持续在amherstmeida.org向观众播出。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外交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