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下的学习理论及学习模式研究
2012-03-20余婷婷
孙 余, 余婷婷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1 信息化教育下的学习理论概述
1.1 解读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被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随之产生了教育信息化,亦即信息化教育。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信息化教育的界定以“过程说”居多。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在笔者看来,信息化教育就是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用信息资源及技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过程。
1.2 信息化教育下的学习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习理论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应该说,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一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其他两种学习理论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与发展。为了便于比较、反思,这里笔者把三种理论都进行简要的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的发生来源于主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忽略主体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这种学习理论下,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就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更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这种学习理论下,教师的任务首先要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反展。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既是对旧知识的改组与重构,也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处于中心地位,知识的获得要靠学习者主动去构建,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习得的,教师只起辅助、帮助的作用。
从笔者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种学习理论的简要陈述中可以看出,无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适合应用于信息化教育时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使得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得以实现,在信息化教育中贯穿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模式
信息化教育下的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积极的知识改组、信息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其他人的协作和会话,使用各种资源和策略来存储、构建新的信息,并逐渐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这些学习过程就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学习模式。
2.1 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意识,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者扮演被动地接受、消化知识的角色。但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习者通过各种信息资源和技术,以自身为中心,积极参与老师、同学之间的讨论,并主动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从而激活思维,完成对新旧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还有,自主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使学习者把学习当成自身主体的一种内在需求去完成,变被动为主动,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为其探索和寻求问题答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2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过程,包括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四个要素以及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涉及和角色扮演等7种模式。信息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技术,使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合作、讨论,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共同提高、进步的目的。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阐述: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团队意识。
2.3 探究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摄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化的环境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系统,如资源性支持、交互性支持以及管理性支持等。事实上,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信息化教育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为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学习者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思考,然后从网络中搜集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分析、总结,从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和途径。
除了上述三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和分布式学习也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比较新的两种学习方式,也是研究者在分析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基础上,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结合而探索出的新成果。
2.4 混合式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是由何克抗于2003年12月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正式倡导的概念。简单而言,混合学习是对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其重点研究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更有利于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思想是根据面临问题的特点,采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反应在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即或者采用传统的师生面对面学习方式,或者师生通过网络来交流学习……混合学习方式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这种既开发网络学习的优势,又没有抛弃传统教学模式,试图寻找一种可以获得最高效率而最低投入的学习方式,应该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关注。
2.5 分布式学习方式
分布式学习可以看做是通过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时空界限,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和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的一种学习方式。分布式学习最显著特征是学习资源的泛中心化,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都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学习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接触到任何专家、教师、同伴、学习内容等各种学习资源。在分布式学习方式中,学习的个性化和便利性被凸现出来。学习者可以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者都可以接触到需要的学习资源,与教师、其他学生的交流也因为网络而变得更加及时、便捷。
上述五种学习模式与方式,都是随着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而出现并逐渐向成熟发展的,尤其混合式与分布式两种学习方式,更是研究者的新兴成果。自主、协作、探究三种学习模式与混合式、分布式两种学习方式之间是相互包涵、相互交叉的。其实在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地使用哪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而是根据具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并用,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习者完成新旧知识的构建。在使用每种学习模式过程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注意,教师应该处于什么地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用何种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发挥该学习模式的作用……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处理。
3 整合各种资源,实现理想学习模式
历史证明,无论多先进、多完善的教学理念或学习理论,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都等于是空中楼阁,而教师和学生就是使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落脚点。只有适应新环境,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策略,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丰收。
3.1 鉴古于今,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由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转为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理论下,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则被动地任由教师牵着走。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效果不佳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形成互动,共同创设友好、平等、温馨的教学氛围。
其次,由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伟大的教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心和创新能力。信息化教育时代所需要的是有思想的创新型人才,单纯的传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教学方式。
第三,由传授知识转变为讲授方法。传统教学中强调这样一句话: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由一桶水。的确,身为人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但在信息化教育下,学生摄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即便教师有“两桶水”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要从教授学生知识转变为交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涵义。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有了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徜徉。
3.2 全面考虑,改进教学策略
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全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下面从三个不同方面简要的阐述一下。
第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有效的教学策略一定要建立在对教学目标的充分把握基础上。
第二,依据学习和教学理论选择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方法,教学策略要遵循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保证教学顺利完成,促进学习有效发生。如在协作学习模式与探究学习模式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就应该有所差异。前者更偏重指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后者更注重激发学生求知心,鼓励其自主探究。
第三,根据学习者选择教学策略。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一定要适合当下的学习者。对于内向独立的学习者,应该鼓励其勇于探究;对于善于交际的同学,指导其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
3.3 勇于创新,不断进行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事物前进的不竭动力。探索与创新将是一名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砝码。(1)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要注意把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把“教”与“学”相统一,把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把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这样更容易撞出创新的火花。(2)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探索。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或学习理论是万能的,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唯一无二的。所以不要奢望有万能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才会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万能”教学理论。
[1]郭文.教学与课程三维分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93.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28.
[3]后锐,曹红柳.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变迁、特征及其问题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
[4]王文湛.教学观念的五个转变[J].人民教育,2007(Z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