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教材的一道习题看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
2012-03-20吴景亮
吴景亮
(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浙江 湖州 313300)
《亚里士多德》(西方百科全书),是10卷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其《物理卷》讨论了物理学的众多基本概念,例如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运动和静止,可以说此后的力学发展都是以其为蓝图展开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其物理思想的介绍,也见争议不断,更有断章取义者,混淆视听.本文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一些认识,并结合美国教材的一道习题来看如何介绍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关于落体运动的分析在《物理卷》第4章第7、8、9节.本章主要讨论空间和虚空的问题,其中第7节为虚空的含义,第8节为没有和物体分离的虚空,第9节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关于落体运动的原文摘抄如下:
运动的快慢有两个原因:(1)运动通过的介质不同,(2)运动物体自身轻重程度不同,如果运动的其他条件相同的话.
(1)介质造成运动速度的差异是因为它对运动物体的妨碍作用,如果它作相反方向的运动妨碍作用最大,静止时的妨碍作用次之;另外,不易分开的介质,即比较致密的事物,阻碍作用也较大.……因此,假设速度比等于空气和水的密度比,即水的密度是空气的两倍,那么时间的比也是两倍.介质的可见程度越差,阻力越小,运动的速度越快.但没有一个比例可以表示虚空被物体超越的程度,……总的说来,运动对运动都是有比例的,但空对实是没有比例的.(注:由此亚里士多德推出它将以超过所有比例的速度通过虚空,这是不可能的)
(2)运动速度受到运动物体本身差异的影响.我们看到有较大动势——重的向下,轻的向上——的物体(假设结构上的其他方面相同)通过同一距离的速度也较大,并且速度的比等于这些物体量的比.因此他们也将以同样的速度比通过虚空.但这是不行的.因为,为什么一物体要比另一物体运动得快些呢?在实的空间里情况必然如此,因为力较大的物体分开介质的速度也较快.因为物体破开介质前进的速度若非取决于形状,就是取决于自然运动物体或被抛扔物体所具有的动势.因此在没有介质的虚空里一切物体就会以同样的速度运动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此段即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定量结论是错误的,但定性分析是正确的.
关于推翻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述有两个:
第一个是比萨斜塔的实验,但此实验历史上根本没有记录,应为他人杜撰,所以比较严谨的教材已经不再介绍.
第二个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轻重不同的两个球连在一起,会得出悖论.但如此简单的逻辑悖论,作为逻辑学的开山鼻祖怎会不知!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大小相同的两个球,重的比轻的先落地,现在将两个球绑后作为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的形状已经改变,如何比较?又如何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呢?显然伽利略的批评是错误的.
其实细细分析,两位大师的推理都是正确的,前提不同罢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前提是物体在空气中或其他介质中,现代理论已经证明,有空气阻力情况下,形状相同的两个物体重的先落地.而伽利略的推理前提是物体在真空中,当然轻重两球同时落地.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真空的认可上.这一点从其书中所处的位置也能明显看出来,亚里士多德将此段论述作为证明虚空不存在的理由放在第8章,其思想前提已经非常清楚了.亚里士多德的年代,由于技术粗糙,人们还无法得到真空,所以他做出了“自然界厌恶真空”的论断,实在是怪不得他.而到了伽利略的时代,人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人们已经有足够的经验了解真空是可以存在的,从而顺利地帮助伽利略排除了空气阻力的干扰.
下面来看美国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第1章测评第61题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介绍:
亚里士多德说过,自由落体的速度与其下降时通过的介质的密度成反比.
(a)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一块岩石在水中的下落速度快,还是在空气中的下落速度快?
(b)一块岩石在真空中下落的速度为多快?从这点出发,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根本不存在真空的原因.
此题首先给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此观点由于科技所限,定量结果错误,但是定性分析是正确的.作为一位两千年前的学者,能认识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接下来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思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对真空的认识是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根本区别,同时也告诉学生,由于科技条件所限,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题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可谓是用心很深,既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结果,又让学生体会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做到了尊重历史,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前人的成果.我们再来看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第2章第6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其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就明显没有尊重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希望编者在以后再版时可以借鉴上面的介绍方法.
1 梁绍荣,管靖.基础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物理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美]保罗·齐泽维茨等著,钱振华等译.科学发现者,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