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居仁卒年考

2012-03-20黄仁生

武陵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陆氏次韵洪武

黄仁生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华亭人陆居仁(字宅之)生前本是藉藉有声的文学家兼书法家,死后又与诸暨杨维桢、钱塘钱惟善同葬松江干山而被并称为“高士”,但由于其作品大多散佚,今人难免会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因而不仅学界关注甚少,而且有关其生平的描述也较为模糊,或简略以“生卒年不详”带过,或稍具体一点地提及“中泰定三年乡试”和“明洪武四年犹存”——前者见于《明史》和多种方志,后者所据为现存陆居仁的两件草书作品《苕之水诗》纸本手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跋鲜于诗赞》纸本手卷(藏上海博物馆),皆自题书于“辛(重光)亥(大渊献)”,是为洪武四年。

近来,也有论者关注到另外两条材料:一是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五所录陆氏《题所南老子推篷竹图》,末署“洪武五年夏月陆居仁书”;二是王逢《梧溪集》卷五《陆宅之进士挽词》,虽未记岁月,但今人依据同书卷七《圹铭》“戊辰元旦书,时寿七十,最闲园丁王逢”等语以及朱彝尊谓“逢年七十,元日自制《圹铭》,是岁卒”(《曝书亭集》卷六十三)而定王氏生卒年为1319~1388。如果二者确切可信,则可由此推定,陆居仁的卒年应在洪武五年秋至二十年冬之间。这是整合以往诸种看法而可能得出的结论,但前后相差15年之久,还是显得过于宽泛。本文拟在上述材料和结论的基础上扩展思路,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尝试就陆氏卒年作进一步具体化的考定。

一 从董纪与陆居仁的交往唱和说起

自洪武三年杨维桢逝世以后,与陆居仁交往密切、唱和颇多且有诗文集流传于世的作家,当首推上海人董纪。

董纪,字良史,后以字行,更字述夫,号一槎。洪武十五年举贤良方正,廷试对策称旨,授江西按察司佥事。两年后引疾归,筑西郊草堂以终老。工诗文,善草书。其出生大约在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①,属于比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晚一辈的本地作家,洪武二十六犹在世②。其诗文虽仅有《西郊笑端集》二卷传于世,但卷一中竟有13首诗是与陆居仁唱和时作,依次分别为《次韵答陆宅之兼柬郑有孚》五古1首,《答陆宅之》、《寿陆宅之先生》、《次韵陆宅之雪中见示》五律各1首,《宅之约余中秋过小海楼不克往》七律1首,《昌德言小海楼上即席次韵答陆宅之先生并示晏如上人》七律5首,《奉简陆宅之先生并晏如上人》七律2首,《云松陆宅之先生以“别时容易见时难”为起句,赋律诗一首,送俞原肃之武功,予亦续貂》七律1首;卷二还有书信《答陆宅之先生》1首,与上举部分诗篇有联系,先抄录于下:

仰中承佳章赐教,展诵数四,使人如登庾楼,造天柱。而载酒赴约,岂非至愿?适士宁有事掣肘,不克预此盟,为深可恨。伯祥、和季辈继以来命转告,亦各以故辞。众皆若此,则不肖岂能独往?负此良会,曷胜惋惜!虽然,他日稍伺闲暇,当率诸公乘山阴之兴,相与登小海楼,楼主必能呼酒劝客,时纪亦能举杯邀月,奉先生寿,何所不可?又何夕而非中秋也?窃闻阳春白雪,人犹谓曲弥高,和弥寡。至如足下所作,非惟寡和,而真不敢和耳,吾党又奚可持雷门之布鼓耶?并容后会,以谢不敏。使还,略此布悃。不备。

将这篇回书与卷一《寿陆宅之先生》、《宅之约余中秋过小海楼不克往》、《昌德言小海楼上即席次韵答陆宅之先生并示晏如上人》等诗对读,大致可以了解事件的经过:先是陆氏寄书赠诗,邀请董纪于中秋之夜在小海楼聚会庆寿,但恰好是夜董氏有事不能出席,因即回书赠诗,既表示惋惜和歉意,也诚祝其寿诞,稍后仍登小海楼与陆氏即席唱和,相处甚欢。

认真研读上述14篇诗文,不仅可以看出董纪与陆居仁交往密切,而且意味着陆氏晚年仍然思维敏捷,雅兴未减,曾写作过同样数量、同样体裁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些诗歌和书信皆未标明写作年代,甚至像《寿陆宅之先生》这样的诗作中也未曾透露其高寿几何,但《云松陆宅之先生以“别时容易见时难”为起句,赋律诗一首,送俞原肃之武功,予亦续貂》却颇值得重视,兹录如下:

别时容易见时难,到手深杯莫放闲。昔似延平飞剑去,今如合浦得珠还。新愁不脱诗中意,旧泪犹存竹上斑。何事匆匆又分手,征鞍无计可相攀。

诗中所送的俞原肃是陆居仁、董纪共同的故人、诗友,20年前离乡背井,走南闯北,后来定居于陕西武功县,此次回归故里探亲访友,见面后皆感慨不已,更何况见面不久又要匆匆分手,作为年岁已高的白头朋友,意识到此次分别很可能即为永别,岂能不愁肠郁结、悲从中来呢?这首诗虽也未标明年月,却颇有助于考证。

二 董纪与俞氏兄弟唱和诗中所隐藏的信息

俞氏先祖为河南人,南宋建炎年间徙嘉兴,祖彬仕元为浙省检校,始居上海竹冈西,渐至人丁兴旺,人呼为俞庄③。与俞原肃为兄弟辈的能诗善书者多与董纪有交往,其《西郊笑端集》中有相当数量的篇章乃是与俞姓诗人的唱和之作,其中也包括描写俞原肃归来后在亲友间激起的情感波澜。如《亲戚情话诗》小序曰:“故人俞原肃不远数千里自武功来归,访亲旧于二十年后,如残星之落落,存者无几。其弟原鲁已物故,原举挈家仕远方,惜不及见,惟原鲁妻子在乡里及见耳。况原鲁续弦,凡其有所出,皆别时以后事,今所及见,则为易世矣。余故作是诗以遗之。”又如《与俞原肃》诗序曰:“‘九载一相逢,百年能几何。’此杜少陵《别唐十五》诗也。余与原肃公别二十年,甫得一见,则百年之内如此者复能几何?况公去国怀乡久矣,今乃寻丘陇于荆棘,视第宅之丘墟,抚今念昔,悲不胜情,故旧之存者,不过数人,相对歔欷,恍如梦寐,虽饮酒不乐也。予谓废兴存亡,人事之常,感慨何益?作诗解之。”诗序中所提到的俞原鲁、俞原举皆能诗,《西郊笑端集》卷一有《畷读庄为俞原鲁》、《次韵俞原举致谢高都官惠锦熏笼》、《次韵答俞原举五首》、《自述借俞原举韵》、《次韵俞原举雪中见寄五首》等诗,皆为分别与兄弟俩的唱和之作。

由于其时一个弟弟原鲁已去世,一个弟弟原举“挈家仕远方”,俞原肃此次真正见到的亲人,除了弟媳和侄儿侄女们,兄弟辈中似乎只有俞仲基一人,且始终陪伴他一起歔欷感慨,直至最后为之饯行,董纪《次韵俞仲基送原肃》对此依依难别的情境作了生动的描写:

白头相遇酒盈卮,弟劝兄酬两莫辞。难得雁行无恙日,稀逢马角有生时。且听今夕灯前话,何待明朝别后思。本是一般珠玉树,花开南北不同枝。

出席这次酒会的能诗者至少有四人,即俞氏兄弟和董纪、陆居仁,宴饮中以“别时容易见时难”为起句作诗送原肃,实是俞仲基的提议,除了当场每人各作七律一首,董纪随后又一口气作了七绝组诗《与俞原肃留别十首》,诗前有引曰:“原肃贵介,将复之武功。令弟仲基乃摘古人词中语,以‘别时容易见时难’为起句,既赋律诗一首,亦效颦复作十绝,用代折柳之赠。吁,吾老矣!于其行也,不能无所感焉。夫原肃去家二十年,仅能一拜丘陇,访其族人故旧,所存十无二三。而今而后,使原肃更二十年而归,不知吾能及见否也?是则可悲也!虽然,后会倘有期,亦当出此,以发一笑。”从其第九首“别时容易见时难,芳草萋萋不忍看。况是春深无雁过,到家谁与寄平安”的措辞来看,送行的时节已是暮春,但究系何年,却不得而知。

好在《西郊笑端集》卷一所录与俞氏兄弟唱和的诗作颇多,其中《游山联句》尤为重要,它不仅以写实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松人当年游乐的情境,而且为本文的主旨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证据,特照录如下:

洪武乙丑岁三月十有七日,仲基俞公子舟次西郊之上,邀予游干将、凤凰诸山,偕行者五六辈,俱清淡风流。是夕,抵中山之净行寺,登半云亭,访栖霞楼遗迹。主僧设茶供,具蔬笋,意甚勤款,以其拘浮屠戒,初弗置酒,众皆索然无欢。仲基命舟中取一壶就酌,酌之无算,酒尽更续。顾谓予曰:“今日之会乐甚,不可无一语以识岁月。”予欣然捉笔,率在席之能诗者相次联句,得二十韵。明日,客请录之,故序其略于篇首云。时同赋者,仲基之兄原鲁、弟季明,其三人则朱良佐氏、陆德舆氏,洎予董良史氏也。

皇帝十八年,立夏前二日。烟消雨开霁(史),天朗云献矞。舞雩咏既罢(鲁),兰亭会方毕。农人将勤动(史),我辈俱暇隙。良辰每难逢(基),乐事安可失。放舟中山寺(明),借榻半云室。登临戒匆匆(佐),历览期一一。凤凰飞不去(史),干将对相屹(舆)。仗此泉石缘(鲁),已我烟霞疾。评诗遇支遁(基),看画思摩诘(史)。茗瀹先春芽(鲁),香集远方物(史)。空谷应群响(基),清风生两腋。庖厨绝荤膻(明),杯盘示真率。锦棚脱稚子(佐),火剂供崖蜜(史)。蔬品芥台辣(鲁),饼餡藤花馝(史)。点筹督酒令(基),挑灯检书帙(史)。赌联弥明句(明),窘阁侯喜笔(史)。墨枯草书滞,韵险奇语出(鲁)。谈禅石点头,促席月在膝。同行尽能作,兹游可无述(史)。

所谓联句,与其说是一种集体创作诗歌的艺术,还不如说是诗友们聚首时为了取乐而进行的一种酬酢游戏,因而虽无写作定规,但以往所作,除首尾部分一人所作句数不定外,中间部分一般都循序轮流接续相等的句数,颇有在娱乐中逞才争胜的意味;而松江人在明初进行的这次联句,则是以捉笔抢题的方式进行,才思敏捷者可以抢先多题,诗兴迟缓者可以逊让少题,颇有能者多劳、重在参与、以求同乐的意味,所以其中陆德舆仅一次捉笔题了一句,朱良佐两次捉笔共题四句,董纪无疑是这次联句的执牛耳者,先后十次捉笔共题十七句,其下则依次为俞氏三兄弟,原鲁五次捉笔共题七句,仲基四次捉笔共题六句,季明三次捉笔共题五句。但就本文的写作而言,这篇《游山联句》的最大价值是提供了一些可靠的信息:即俞原鲁、俞季明分别是俞仲基的哥哥与弟弟,他们兄弟三人都是董纪的朋友,由于俞仲基的邀请组织,他们六位于洪武十八年暮春进行了一次“游干将、凤凰诸山”的活动,从俞原鲁能一同登山、作诗的状况来看,无论身体状况还是精神思维状况都是正常的。然而如上所述,当他们的长兄俞原肃回乡探亲时,俞原鲁“已物故”,俞季明则因其时不在松江而错过④,唯有俞仲基得以尽兄弟之谊,且在陪伴原肃宴饮唱和时曾有董纪、陆居仁这样的诗友参与。

三 分析与结论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略加分析就可以理清相关事件发生的逻辑节点了。

首先,洪武十八年三月十七日,已是立夏前二日,俞原鲁与俞仲基、俞季明、董纪等一起在松江游山、饮酒、作诗时,其身体和心理并无异常表现,可能过了一段时间才逝世,即使因遭遇不测而突然死亡,也应是当年夏秋以后的事。

其次,从上引董纪和陆居仁“送俞原肃之武功”诗中“何事匆匆又分手,征鞍无计可相攀”二句以及《与俞原肃留别》之九来看,此次俞原肃在松江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应是年初到达,暮春离去,因而其回松江探亲访友的时间绝不可能是洪武十八年春,而只能是十九年春或二十年春;又从《亲戚情话诗》来看,俞原肃得知“其弟原鲁已物故”后,还是看望了“弟妇”及“诸孤”,诗中写及弟妇向原肃诉说原鲁死后的事说:“最苦军籍名犹存,丁男未大要补役。往往移文催不息,纪录申鸣续有条。案吏无钱行未得,期功强近希谁助?”这显然是其丈夫原鲁已经逝世一段时间以后的语气,因此,原肃回松之行在洪武二十年春天是大概率事件。

再次,据顾千里《重刊梧溪诗集序》曰:“《梧溪诗集》七卷,前六卷,原吉未殁已梓行,末一卷,其子掖所刊,皆在洪武时。”王逢所作《陆宅之进士挽词》今见于《梧溪集》卷五,应写在其于“戊辰元旦”自题《圹铭》之前,而陆居仁在洪武二十年暮春还曾与俞仲基、董纪一起写诗送俞原肃回武功,那么,陆氏逝世时间可以确定为洪武二十年似无疑问,或者更具体地说,应卒于是年夏季至冬季之间。

在陆氏卒年可以确定之后,我们不妨再探讨一下他的生年。作为乡试同年的杨维桢生于元贞二年(1296年),卒于洪武三年(1370年),而过了17年才逝世的陆居仁,其生年可能也稍晚。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元仁宗于皇庆二年十一月下诏恢复科举时规定:“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举人从本贯官司于诸色户内推举,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举,以礼敦遣,贡诸路府。其或徇私滥举,并应举而不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这就是说,元后期恢复科举以后,必须年满25周岁以上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换言之,泰定三年达到法定应举年龄的士子应生于1301年八月之前,而陆居仁的诞生日正值中秋之际,但从报名、保举到核准考试的资格,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目前尚未找到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初步可定陆居仁大约生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享年89岁。

注 释:

①《西郊草堂集》卷一有《除夕》诗曰:“两在他乡见岁除,今年守岁在吾庐。小儿欢喜频行酒,犹子平安远寄书。陶令无心希厚禄,安仁有志赋闲居。劳生半百虽虚度,三径犹存不负予。”其壬戍、癸亥除夕是在江西度过的,是时乃洪武十七年甲子除夕,年满五十,逆推之,当生于元统三年。

②《西郊草堂集》卷一有《癸酉岁旦》曰:“半生落魄如闲过,头白艰难值此时。”癸酉乃洪武二十六年,董纪大约五十九岁。

③参见《正德松江府志》卷三十《俞宗大传》。

④《西郊笑端集》除收录上举与俞原举的唱和之作外,还有《次韵答俞季明》、《怀季明大政二乡友》等诗,此俞原举与俞季明到底是一人还是两人,尚有待考证,但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又同书还有《次韵俞东村见示》四首,其二注曰“忆弟季明”,其三注曰“忆武功兄”,此俞东村即俞仲基无疑,“忆武功兄”显然是指已回陕西武功县的俞原肃。

猜你喜欢

陆氏次韵洪武
《陆氏三世医验》攻法特色探析
书法
书法作品
日本汉方医学对陆渊雷学术思想的影响研究
浅谈苏轼出岭北归之次韵诗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浅析《陆氏三世医验》痰证论治*
上海书隐楼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