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历代竹枝词文献类析

2012-03-20

文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竹枝词沈阳辽宁

曲 哲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

竹枝词是一种由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歌蜕化而来的诗体,自唐代刘禹锡等诗人将其发扬光大,从此经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地域覆盖大江南北,历久不衰。

刘禹锡曾出任夔州刺史,并于唐长庆二年(822)正月在建平(今重庆巫山县)采风时见到当地居民流传年代古老的联歌 《竹枝》,颇感惊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自序写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变风之自焉。”于是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实际上,刘禹锡是为当时的民间竹枝词歌舞写作的新词。由于其新词具有鲜明的民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白居易《听芦管》也写到过“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的诗句。

巴蜀民间竹枝词以及由唐代诗人倡导的“文人竹枝词”,大都是以地方风俗、时事为基本题材的文学样式,故又被称为“风俗诗”。古往今来以竹枝词的形式展现当地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竹枝词是乡土民俗信息的重要载体,是竹枝词题材的一大突出特色。即如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所言,“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可以说,竹枝词所反映的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竹枝词使诗词的功能得到了广阔的开拓。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各地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史文献。

一、辽宁历代竹枝词文献概述

历代流传下来吟咏辽宁的竹枝词虽然不如江浙、西北和中原地区数量众多,但也属于记述辽宁地方社会风情的重要历史文献。

辽宁历代竹枝词文献,主要是明清和民国时期辽宁籍作者以及部分外籍作者吟咏今辽宁地区人物、事物的竹枝词作品。现据我们为编撰《中华民俗大典·辽宁卷》而搜集整理的《辽宁历代竹枝词选辑》①参见见本刊本期的选载。其中,雅俗轩校订《沈阳百咏》已于本刊2006年第1、2期分两期全文刊出,于此从略,仅录其细目。为研究文本进行辽宁历代竹枝词的文献类析。《辽宁历代竹枝词选辑》辑录了17位作者的19组总计347首竹枝词。

按这些作者生活的年代分,可分为:明末清初、清代、清末民初及民国四个历史时期。其中,明末清初的共有2组,分别是谈迁《边词》(1 首)、梁逸《盛京竹枝词》(2 首);清代的共 9组,分别是:钱肇修《盛京竹枝词》(101首)、李超琼《辽中近事诗》(20 首)、顾震福《大连杂咏》(4首)、 常守芳 《海城竹枝词》(10首)、孙士毅《凤城新年词》(4 首)、姚元之《辽阳杂诗》(8 首)、姚元之《宁远竹枝词》(2 首)、迈仁《除夕竹枝词》(4首)、唐廷诏《辽竹枝词》(7首);清末民初1组,即缪润绂《沈阳百咏》(125首);民国时期的作品共7组,包括张之汉《万泉河杂咏》(25首)、张之汉《镇居杂咏仿竹枝体》(12首)、 高步瀛 《锦州竹枝词》(2首)、童逊祖《戏咏营川竹枝词》(6首)、王郁云《公园竹枝词》(8首)、沈庆扬《寺庙随喜竹枝词》(2 首)、漂泊生《国难竹枝词》(4 首)。

以这些竹枝词内容所咏事物的地域 (按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吟咏沈阳市事物的有255首,如梁逸的《盛京竹枝词》、清·缪润绂的《沈阳百咏》等;吟咏大连市事物的4首,如清·顾震福《大连杂咏》等;吟咏鞍山市事物的有10首,如清·常守芳的《海城竹枝词》;吟咏丹东市事物的4首,如清·孙士毅的《凤城新年词》等;吟咏辽阳市事物的8首,如清·姚元之的《辽阳杂诗》等;吟咏鞍山市事物的2首,如清·姚元之的《宁远竹枝词》等;吟咏锦州市事物的2首,如民国·高步瀛的《锦州竹枝词》等。此外,跨地域或具体地域不明晰者,62首,如清·迈仁的《除夕竹枝词》、民国·张之汉的《镇居杂咏仿竹枝体》、民国·王郁云的《公园竹枝词》、民国·沈庆扬的《寺庙随喜竹枝词》等。

本文以清末民初才子缪润绂的 《沈阳百咏》为主,其他与辽宁相关竹枝词为辅,试对这些竹枝词从内容及其特点两方面依据相关文献进行类析。

二、辽宁竹枝词内容类析

竹枝词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通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动态,民俗风尚等诸多方面。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对竹枝词的研究,了解当时的社会相对出土文物和其他书面文献而言,竹枝词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史、风俗史文献、生活风貌。同江浙、湖广等地比较,保存至今的辽宁历代竹枝词数量相对较少,但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百科全书似的为考察辽宁地域文化展示了一个多层面、别有洞天的窗口。

清代著名诗人缪润绂所著 《沈阳百咏》,反映和记述清末沈阳的名胜古迹、风习民俗、历史变革和人情世态竹枝词,共100首(外25首),而且几乎每首诗都有按语,详述所咏风物的源流。虽然是风土诗集,却堪称沈阳史料的珍品,极具关东神韵。

(一)岁时节日民俗竹枝词

元旦、除夕、元宵节等节日,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仍是中国老百姓一年之中庆祝的重要节日。新春佳节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之一,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辽宁是满族的发源地,受满族风俗影响深重,节日庆祝方式也颇具满族特色,如挂灯笼、贴对联、贴窗花、贴福字,还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马、蒸粘豆包。此外,除夕和元旦,要祭祖、祭天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小年”。这一天,人们要拜灶神,吃灶糖,街上亦有卖灶神翕者。正所谓“瞳瞳初日照楼南,残腊光阴过廿三;几个儿童知岁早,沿街争卖灶王龛。”

待到除夕之日,各家各户纷纷贴对子,挂门神。是夜还要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午夜时分还要吃饺子,通常人们在包饺时暗放几枚铜钱,谁吃到了这一年都大吉大利。当然过年的时候少不了燃放鞭炮,高挂大红灯笼等。这灯笼,过年期间夜夜不熄。

大年初一的时候要 “拜年”,《沈阳百咏》中的一首《拜年》便生动地记述了这一习俗。“衣冠拜贺岁新除,窄窄名条揩字书;新喜发财冲口出,相逢一笑大年初。”“俗尚往来,每岁孟春之初,城居之家及诸铺商皆鲜衣华服,憧憧往来,谓曰‘拜年’。又喜用名条,书官阶品级,虚衔额外亦多注明。彼此传帖之余,则拜手鞠躬,相逢一笑。‘大年初’者,土人谓作揖,盖歇后语也。官商会晤,此曰‘新喜’,彼曰‘发财’。”这一天,晚辈要向长辈叩首拜年,做长辈的要给晚辈压岁钱。亲戚朋友间也要互相拜年,叙叙家常。

正月初五“破五”,是主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这天,主要是早饭前放鞭炮,民间传说以此把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通通赶走、“破除”。按习俗这天还要吃顿饺子。妇女们也开始互相走访道贺。其实破五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正如《沈阳百咏》中的一首《破五出行》所言:“门前爆竹响连声,姊妹联翩有送迎;欢喜春风过破五,六街添唱丽人行。”意思即如该诗的按语所说:“俗以正月初五日为 ‘破五’。妇女于五日前不出门,至初六日则填街溢巷竞斗铅华,送往迎来,终日不绝,名之曰‘出行’。 ”

元宵节近起秧歌,到了正月十五前后,人们纷纷演唱起了秧歌。《沈阳百咏·元宵秧歌》中有云:“元宵节近起秧歌,取笑群推江老婆;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说的是“每于元宵节日,商贾等杂扮男女装束,演唱凤阳歌,谓之‘秧歌’。沿街围听者人以千百计,呕哑嘲哳听之令人倦”。

(二)民间信仰习俗竹枝词

信仰是先人原始思维结晶,是古人智慧的传承。辽宁这块热土,是清王朝和满族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汉、满、朝鲜、回、锡伯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各民族和睦相片,友好往来,形成了多民族习俗风尚相互影响兼容的乡土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后,满族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祭祀酬神等更是颇具满族特色。

祝嘏酬神

李艳张娇任品题,茶棚多搭戏台西;

闲来得傍衣香好,小坐无妨板凳低。[1]

原按:祝嘏酬神,每于抚近门外迤南搭台演戏,偏西一面多搭茶棚,士女杂坐其间,终日不知倦也。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是清末沈阳祝嘏酬神的情景。所谓“祝嘏”,是通过祭祀表示祝福、祈祷或还愿。沈阳历来有到宫观寺庙中祝嘏酬神和祭祖的习俗。特别是各种庙会期间,更是祝嘏酬神节日般的佳期。

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亦称“庙市”。沈阳传统的庙会有皇寺庙会、天齐寺庙会等。其中皇寺庙会,现在每年大型节日还会举行。

其一,皇寺庙会:

沈阳的皇寺,每逢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都会有庙会。会上会有表现满清文化的民俗表演,会看到一些传统的老手工艺,还有各地的小吃等。

相传皇寺的建立还有一段典故:相传皇太极征服了蒙古各部,蒙古喇嘛用一峰白骆驼驮着一尊金佛像准备献给皇太极,走到距沈阳城五里地时候,白骆驼卧地不起,于是皇太极就命人在那个地方修了一座寺院,用来供奉那尊金佛像。这座寺庙因皇家所建,故被称之为“皇寺”。

“皇寺”的全名叫“莲花净土实胜寺”,简称“实胜寺”。在皇寺路上不仅有一座“皇寺”,西边还有一座太平寺、一座锡伯家庙。实胜寺在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锡伯族家庙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试看《实胜寺跳跶》(之一)

吹角鸣铙梵宇间,高张黄盖佛登台;

双双人作天魔舞,齐向空门跃出来。

按:外攘关外实胜寺,俗呼“黄寺”,内奉迈达里佛,并有吗哈噶喇佛楼。每岁正月十五日,寺僧杂扮诸天神鬼,演吹音乐,谓之“跳跶”,古大傩之遗也。用费度支库帑。至四月十五日再演,则出自僧众矣。每忆鼓铙竞奏、箫管齐鸣,牛鬼蛇神千态万状。寺门开处,双双跳荡而来,直使天地动地摇,山川震眩,令人有塞垣风景之感焉。

再如《实胜寺跳跶》(之二)

羽骑前驱踏软沙,黄衣僧袍佛还家;

佛轮忙杀痴儿女,并力来推七宝车。

原按:实胜寺跳跶为熙朝盛典。每届跳跶之日,必先期于北塔法轮寺接佛,毕事而仍送还焉。 接佛仪[2],前以对子马引路,大喇嘛抱佛坐太平车在后,维时蒙古妇女扶轮者不计其数。

以上两首就是《沈阳百咏》中描写皇寺庙会祭祀场景的竹枝词。

其二,天齐庙会:

天齐庙实为东岳庙,内供东岳大帝,因其又名天齐神,故人们俗称“天齐庙”。天齐庙原庙址在大东边门里,清康熙十二年(1673)迁至小东街,仿其原样修建东岳庙。从农历三月二十五起,到四月初一止,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帝的生日,所以这天就成为庙会的正日子。每至此日,一些商铺、作坊都放假,城乡沸腾,人山人海,因此这一天也是庙会里最为忙碌的一天。男女老少云集于天齐庙会,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一个个虔诚地在各自崇拜的神像前顶礼膜拜,焚香祷告,或求婚求子,或求福求寿。此外,还有前来还愿的人,他们从小东门起就一步一磕头,一直磕到天齐庙,嘴里还念念有词,可谓虔诚至极。庙会沿途,有卖小吃的、卖药的、卖小玩意的,还有耍猴的、变戏法的、杂耍卖艺等民间艺人表演。

天齐庙会曾是沈阳最大的庙会,缪润绂的《沈阳百咏》中当然少不了描写天齐庙会的诗词。如《天齐庙会》(之一):

圣会开时芍药肥,碧霞宫阙绣成围;

游人恰比寻香蝶,齐向花丛艳处飞。

原按:娘娘庙在天佑门外街东,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娘娘圣会,百珍竞列,埒于天齐庙。会期前后五日,游女云屯,游人鳞集,托言进香,实藉以娱目耳。《召南》之诗曰:“有女怀春,吉土诱之。”如是,如是。

再如《天齐庙还愿》(天齐庙会之二):

儿女真咸作马牛,驮鞍此日愿心酬;

阿侬别自输诚悃,一步相随一个头。

原按: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天齐会。俗于是日还愿,或有负鞍衔辔代亲作马牛者,蚩蚩之氓情,殊可笑。亦有一步一磕头者。

其三《掷钱求子》(天齐庙会之三):

焚香拜起倩花扶,阿嫂轻轻问阿姑;

一个金钱凭乱掷,不知能保子孙无。

原按:天齐及娘娘会日,庙祝骗财于神座前,悬一贴金大钱,上书“子孙保重”四字,谓能用钱掷过钱孔者其人当生子,村夫妇辄中计焉。

其四《天齐庙会》(天齐庙会之四):

春山螺黛髻龙盘,浪逐狂风去不安;

刻意戒严偏遇险,进香人最艳妆难。

原按:天齐、娘娘二会日,土女纷纷上庙。从中有衣衫首饰特逞别才者,而狂童之狂动辄蜂拥而前,偎倚之不足,而群捧之,必尽兴玩弄而后已。有地方之责者,此风宜早遏也。

辽宁是满、蒙、锡伯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这些少数民族大都有“跳神”民间信仰习俗。其“神”,谓“萨满”。满族人从女真时代就开始信奉萨满,并随着满清王朝的建立,此风尤甚。无论是皇室还是在民间,即使是例行的祭祖、祭天、求福、消灾驱邪之类的祭祀活动,也都要请萨满来跳神唱神歌。萨满“作法”亦即“跳神”,其主要形式是边歌边舞,演唱萨满神歌。

《沈阳百咏》有一首《跳神》生动的描写了“跳大神”的场景。

打鼓烧香满院哗,一时低首拜群花;

太爷含怒仙姑笑,知是黄家是窦家。

原按:俗尚跳神,妇女尤好之深而信之笃。每值腰铃响处,手鼓敲来,粉白黛绿者环拜满地,而所谓几太爷、几仙姑者,亦遂任意逞其嬉笑怒骂而不顾焉。

人们请人作法“跳大神”,不外乎是表现对先祖的怀念、对丰收的祈祷、祈祝人丁兴旺、驱邪避凶、祈福延年、祈求平安亦或还愿等。甚至发展到后来,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愿意看医生,请个萨满来跳上一跳。

(三)市井诸行百业竹枝词(含叫卖、吆喝等)

《沈阳百咏》中有些竹枝词,恰好描写一些小生意人沿街叫卖的场景,或是茶楼酒坊宾客迎门的热闹场面。这些词,展现了当时沈阳经济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劳苦人民的艰辛、商人的奸诈等多个层面。

沈阳万兴楼饭庄创办于1840年,是沈阳开设最早,最有名气的饭庄。《沈阳百咏》中一首《万兴楼饭庄》,就是描写的此处。

翩翩裘马少年游,高敞璚筵讲应酬;

笑指青旗寻酒肆,晚餐多上万兴楼。

原按:万兴楼饭庄在德盛门路东,肴馔精于他处,人争赴之。

其他如:

卖秫秸

禾苗繁茂雨连旬,起爨家多怕湿薪;

泥淖满街车不进,便宜零卖秫秸人。

原按:土俗常餐用蜀黍米,炊非秫秸火不易烂。一遇连阴泥泞,车不入城,零卖秫秸者则高价而沽,势使然也。

寒夜卖糖声

雪花作絮散遥天,快着轻裘暖着棉;

惆怅夜寒侬抱火,卖糖声里过残年。

原按:土人有所谓卖灌馅糖者白昼晴明之际,或于街市求售。每值月黑风高则压担挑来,沿门争唤,寒声到耳,弥觉冷气侵人,四境相闻,彻夜无断时也。卖糖者,顶着北风烟雪,冒着严寒,即使月黑风高也延街叫卖。

卖外壶

檐下招牌挂外壶,小河沿水煮红炉;

寻常客到茶方便,快遣厨娘入市沽。

原按:茶馆外卖水者,曰“外壶”,水以小河沿为上品,次则北关之八王寺、南关之甜水井,馀井皆苦水也。“外壶”最便城居之家。所卖,多小河沿水。

《沈阳百咏》中还有一首吟咏鸦片烟馆的竹枝词:

鸦片烟馆

酒后茶馀逸兴添,荧荧灯火隔重帘;

阿芙蓉是多情物,侥倖亲劳玉指拈。

原按:鸦片烟一名“阿芙蓉”。沈城街市,近时烟馆最多,并有花烟馆者,买卖尤盛焉。

此诗原作是“红灯开处碧烟浓,卖酒当垆合属侬;小醉不妨陪一卧,替郎吹暖到芙蓉”。烟馆不单供烟民吸食大烟,还外带色情服务。从诗中言语可见民国时期烟馆在沈阳算是正当行业,人们对吸食大烟的害处还是不很了解。

(四)婚丧嫁娶竹枝词

满族人家婚娶仪礼大都较为复杂。

子女成年,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八字,如合婚,双方父母则由媒人领着“看门户”,也就是“相亲”。

相看合适了,男方要带着金银首饰到女方家“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见男方家长,装烟、倒茶等。男方家长要给钱若干做为回应。订婚,在古时亦称“纳采”,满族称“下茶”。清·缪润绂《沈阳百咏·下茶》:“采趁良辰会亲家,衣裳钗钏要鲜华;百圆馒首双坛酒,妥帖安排到下茶。”意思是说,俗谓“纳采”曰“下茶”。纳采之日,预办馒首百圆、酒双坛,并衣裳钗钏等物,俱以新鲜为上,无则转借。女家是日则宰猪款待诸亲,谓之“接茶酒”。

婚礼头一天有个预演,名为“晾轿”。《沈阳百咏·晾轿》中写道:“马蹄得意试轻埃,晾轿人争羡八抬;灯彩辉煌铙吹沸,前锣听响十三开。”作者诗后小注说,“俗例于婚娶前一日预请娶亲男客数人,衣冠骑马前导,后列鼓吹灯笼,极后抬大红官轿一乘,诸事俱比照迎娶体例,名之曰‘晾轿’。宗室娶妇,及娶宗室女,用八人舁舆,馀概用四轿。锣响十三开,则达官显宦家也”。

待到挑好了日子,下过大礼,一切准备就绪。结婚当日,热闹非凡,男方太阳未出就列队前往女方家迎亲。女方这时也要由新娘的兄长送亲,男女双方在途中相遇,新娘由兄长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如此,新娘头蒙红盖头,脚踩红毡,与亲郎在天地桌前“拜天地”。礼成之后,新娘要跨过马鞍先行回到新房青布帐栅静坐,也就是俗称的“坐帐”,亦叫“坐福”。《沈阳百咏·坐帐》:“合欢酒熟待鸡鸣,鼓乐声兼爆竹声;昏礼似遵三代古,不教花烛拜天明。”描述的正是这个场景:“俗例,娶妇用鼓乐、施放爆竹,非古也。惟多在夜间,于昏礼为近特古以暮,而今向晨耳。又,土人夙有坐帐之例。新妇过门,须静坐终日方准动移,迎娶时早,甚多不便之处。”此后还有“抱宝瓶”、宴会、入洞房、喝交杯酒、闹洞房等,此婚礼日方才结束。

婚娶之明日,母家来人为新娘梳头,是日早筵为“梳头酒”。新娘梳洗既毕,始交拜花烛,拜翁姑,为一家老幼装烟。年长者须有拜钱或钗子等物见礼者,土语,犹曰“见面施礼”也。《沈阳百咏·梳头酒与装烟钱》:“诸姑伯姊上琼筵,好是梳头第二天;欢喜新娘齐见礼,大家添费吃烟钱。”这首词,正是这一习俗的真实写照。

此外还有“回门”一说,新娘婚后可以回娘家住上一个月,也就是“住对月”。

红事说完,再来看白事。《沈阳百咏》可有几首词这样写道:

其一,《送三》:“送行钲鼓钹兼铙,三日魂从社庙招;宾客半街斜照紫,纸车人马作堆烧。”意思是说:“土俗,尚体面。丧家接三,曰‘送三’,亦曰‘送行’。用鼓乐,兼请僧道、亲友,则送纸扎车轿人马。冥事原以昏夜为宜,主人以吊客多不能待,日方西即上庙。当烟火腾时,纸灰高起,令人有可怜一炬之叹焉。”

“送三”与“接三”是一个仪式的两个方面,是丧礼中的大典,因此仪式场面相当隆重。人死三朝谓之初祭。习俗以为人三朝必在望乡台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飨所以称“接三”。因此必须送焚冥器所以又称“送三”。

其二,《超度亡灵》:“嗷嘈笙管奏灵前,更点香灯供面然;侬自喜他音入耳,莲花不信有西天。”“俗最佞佛。丧事人家多喜请僧超度亡灵,供面然,鬼王,放焰口,施食。禅家又有所谓硬夫院者,善吹笙管,每值更深人静,一曲吹来有如乐奏诸天,鸾凤齐鸣,洋洋盈耳者。”

民间传说,人死三天他的灵魂就要正式到阴曹地府去了,或是灵魂被佛接走了。人们都有让死者升天修成正果的愿望,但人的一生所作所为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要在他死后第三天去阴间的时候,为他超度,让佛祖将死者的灵魂接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谓之“迎三”、“接三”,意为佛接引。

其三,《出殡》:“幡抬压路后随锣,铙鼓钟鱼当挽歌;待数红牌认金字,官衔还属马家多。”说的是,“城居多旗人,丧事家殡期先抬压路幡,以次刍灵、鼓吹,僧尼道士操乐器相随。灵前多用官衔红牌,金书族中及先辈历仕官阶、科第。惟马佳氏为盛,他族不能及也”。

三、辽宁竹枝词特点类析

竹枝词这种以民谣演变而来的诗歌体裁,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地方特色、民间风情。其用词平易,内容质朴,用较少的修饰,较多的真挚直言,生动地表现民众的真实心态,从多角度反映了广阔社会层面的思想、文化以及历史。

(一)关注特定的人文地理

辽宁地处北方,四季相对滞后,冬季寒冷干燥。清·钱肇修的《盛京竹枝词》中有一首这样写道:“见说披裘五月中,轻寒犹带落花风。夭桃才罢荷钱小,满院玫瑰小齐红。”诗中描述当时的盛京即如今的沈阳因地处北方,天气较寒节气亦迟,花木甚少,唯有玫瑰花最盛,每年的五月开放。

又如缪润绂的《沈阳百咏》中有几首竹枝词:

暖炕

柴烘炕暖胜披裘,宿火多还到晓留;

谁道塞寒衾似铁,黑甜乡好更温柔。

原按:俗尚暖炕,虽炎夏亦然,以北地寒盛故也。又,凡城市人家多喜烧柴,间有杂用马粪者,热尤倍焉。

此诗原作“暖炕春从一夜生,阿侬有语诉轻轻;愿郎情比山柴火,马粪相将热到明”。

火炕在北方是抵御严寒的重要取暖方式,正所谓“柴烘炕暖胜披袭”。

炭火盆取暖

锡铫烹茶火满盆,盆灰宵尽尚留温;

侬家莫漫愁寒重,卖炭人声早到门。

原按:沈阳为古辽东地,冬常雪,苦寒,多卖零炭者。每忆朔雪初停之际,拥衾高卧,残梦犹浓,一闻此声,直觉冷透重帏,令人有不堪设想者。

此诗原作第一句是 “熔取青铜制火盆”。火盆在冬季寒冷的北方是取暖的重要辅助工具,置于火炕之上。青铜制的火盆一般为有钱人家所有,穷苦人家只是用黄泥烧制的火盆取暖。

寒冷的冬季坐在烧热的火炕上,一家人围着火盆,淡笑风声,其乐融融。

玻璃窗冰花

玻璃窗透日光腾,室白生虚得未曾;

绝妙画图谁试笔,晓寒中结一层冰。

原按:北地多寒,人家喜洁,窗牖嵌用玻璃,隆冬之际,多结冰花,并幻作山水人物等式。

通过以上几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地处北方的辽宁沈阳,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秋季降温快,自入冬土壤开始上冻;隆冬北风、西北风横扫全境,白雪纷飞积雪长达一百三十多天;寒潮来袭气温剧降,冬季有五个月之久。直到翌年四月,土壤才逐渐解冻。因此在“玻璃窗上有冰花”的隆冬季节,人们不光用炭火盆取暖,还要烧火炕御寒。

(二)关注满族习俗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先后两次在中原建立王朝。第一次,可追溯到据今约六七千年的肃慎族系。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第二次,即清朝的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在今辽宁新宾的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就年攻占辽阳、沈阳,并迁都于辽阳。1625年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沈阳,并改名为“盛京”。1635年皇太级将“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攻克北京并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自此,满清王朝开始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3万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00余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

辽宁作为满族和清王朝的发祥地,深受满族文化礼仪、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影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火盆土炕烤爷太,嗄拉哈姑娘爱,百褶皮鞋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烟筒砌在山墙外,养活孩子掉起来,提妖降魔神仙舞,吉祥喜庆粘豆包。”是谓“东北十大怪”。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衣食住行、信仰习俗等满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如今这些习俗经历时间的洗礼有的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了,但是像嗄拉哈、酸菜、粘豆包等,在如今的辽宁还是极为常见的。在清·缪润绂的《沈阳百咏》中有数首反映这一民俗现象的竹枝词。

《沈阳百咏》中一首《御寒冬》把“窗户纸糊在外”、“不吃鲜菜吃酸菜”完全体现了出来。“衣捣寒砧女手双,高丽纸白快糊窗;园田菜属秋菘好,满趁西风着几缸。”这些习惯的形成与沈阳地区气候有关。沈阳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秋季降温快,乍入冬土壤开始上冻;隆冬北风、西北风横扫全境白雪纷飞积雪长达130多天;寒潮袭来气温剧降10℃以上冬季有5个月之久直到翌年4月土壤才逐渐解冻。在此隆冬季节人在户外活动困难蔬菜更难生长。千家万户要在冬季过得暖和舒适自然早在深秋便忙着把门窗缝糊严把菜缸渍满。如今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冬季也不愁吃不上青菜而这一民间习俗却仍在流传着。

《沈阳百咏》中一首《烟筒》说到了“烟筒砌在山墙外”这现现象。“时样烟筒壁上安,炊烟直散入云端;层层望向春风里,误作连山塔势看。”

这《御寒冬》、《烟筒》,还有前文曾提到过的《炭火盆取暖》、《暖炕》,其实都说到了满族的传统民居——口袋房。这口袋房一般有三、五间正房,座北朝南,在东端开门门向南开。房子的外间设灶;里间北、西、南三面有可用来睡卧兼冬季取暖的火炕即俗称的 “蔓子炕”。沈阳故宫清宁宫建筑格局就是满族传统民居的典型风格和样式。院内门里通常有一座影壁并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那“索罗杆”是一种祭祀物,即如《沈阳百咏》所说:“植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祖百神存,禳祈祸福凭义马,切肉同餐俎上豚。”

此外还有前文曾提到过的 《跳神肉》,说的就是这“提妖降魔神仙舞”跳大神的事情。

《沈阳百咏》中对满族的服饰也有所提及,如《满汉女装》中的“分梳高髻秀盘云,装束由来满汉分;一裹园衣裁称体,长拖也敌石榴裙。”说的是满族妇女“满装妇女,向梳两把头,着卷袖长衣,衣两旁不留开衩”,与汉装大为不同。

又如《高底鞋》“柔荑袖挽露掺掺,绣履花新五色嵌;木底高来三寸厚,攲斜争要侍儿搀。”“满装妇女向不缠足,城居富贵家,喜穿高底鞋,有二三寸至三四寸厚者,率以身材之高下为度。时有倾跌之虞,动辄需人扶掖,殊可笑也。”

(三)关注重大历史事件

还有些竹枝词记载了当时的战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反应了地方时事。如:

清·李超琼的 《辽中近事诗》中有一则:“草门乞活半逃官,墨绶铜符獬豸冠;独羡辽阳徐刺史,元宵灯火万家欢。”讲述的是署辽阳州徐玙斋司马庆璋扼守障蔽之功,名著一时。

民国漂泊生《国难竹枝词》中的一首《九一八》:“敌军宵半袭辽宁,守土高官酒未醒;主义时髦不抵抗,沈阳流血满城腥!”用简显易懂的话语,描述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表达了对日本轰炸沈阳的愤慨,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的不满,以及对沈阳血流成河的悲痛,提醒人们记住这一“国耻日”。

有关辽宁的竹词不是很多,又或许是搜集的不够完全。即是如此,从已搜集整理的300余首竹枝词不难看出竹枝词在风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这些诗词所记录的辽宁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描述了当时辽宁的民间各种生活时尚,反映着民间生活疾苦,这些宝贵的史料对我们研究辽宁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诗词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如今还有些民俗在传承着;有些则经过时代的洗礼被淘汰或是发生了变革。或许日后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竹枝词研究大军中来,深入对竹枝词的研究,继而加深对辽宁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的研究。

[1]艾珺.关东竹枝词与关东民俗[J].文化学刊,2008,(3).

[2]雅俗轩校订.沈阳百咏[J].文化学刊,2006,(1),(2).

猜你喜欢

竹枝词沈阳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书法《竹枝词》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辽宁舰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