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花园一奇葩——纪念 《黑龙江水专学报》创刊40周年
2012-03-19李向东张松波
季 山,李向东,张松波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编辑部,哈尔滨150080)
《黑龙江水专学报》(以下简称 《学报》)最早刊名为 《水利水电情报翻译资料》,创办于1972年4月。由译报类改为技术类,刊物数易其名。从内刊到公开发行,从名不见经传到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走过了40年。
本文回顾 《学报》办刊缘起,讲述其发展历程、受益者和社会影响,归纳几点认识和体会,供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同志参考。
1 “世外桃园”办期刊
“文革”开始,原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的教职工“背”字不断,1966年9月学院下马,1968年9月迁往五常县 (现五常市)拉林镇。双职工住平房,烧火炕,没有上下水。单职工周六晚回哈尔滨,周日晚返校,自己掏钱买火车票,在校期间3顿饭吃食堂,增加了生活负担。1969年末,送走了最后一批 “文革”前招收的学生,教职工生活逐渐清闲起来,上班学习空头政治,听不到造反派高音喇叭的喧嚣声。校园里有大片空地,每个教职工分到一小块种菜还可以搞点小开荒。哈尔滨凭票供应的猪肉鸡蛋拉林街上可以随便买,价格便宜。……校园呈现一片 “世外桃园”的景象。
1972年4月,由 “文革”前骨干教师王炳程、钮平南、缪鸿任、邝自修等筹办的油印内刊 《水利水电情报翻译资料》第一期,由拉林镇寄往国内有关水利单位,反响强烈始料不及,加印了100份还有来信索要。年轻教师翻译热情高涨,催生了校内英语短训班。至1973年底,该刊共出版了44期(表1)。1975~1976年,淮河特大洪水导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辽南、唐山发生大地震。该刊 (更名为 《水利水电技术》,表1)组织翻译出版了 《溃坝》、《异常气候》、《地震》和 《化学灌浆》等专辑和专栏文章,受到了生产、科研和教学人员的欢迎。
《水利水电情报翻译资料》的诞生有大背景的因素,诸如基辛格、尼克松相继访华,中美关系出现正常化迹象;中日即将建交;国内大学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省内插队落户干部分批返城;北部引嫩工程等开始修建等。还有一些客观条件,诸如学校保留学院95%以上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对 “造反”不再感兴趣,不甘心于无所事事,想干点正事;学校图书馆有较丰富的外文书刊;国内水利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国外动态;驻校工宣队对办刊不干预等。
由于极少的办刊经费有时也难以满足,刊物多次面临停刊的危机。
2 改革开放促成长
1977年学校返回哈尔滨,1978年8月获准招收大专生,进入了大专教育阶段。为适应教师参与省内外生产、科研、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活动日益增多的需要,刊物由译报类改为技术类 (表1),中文稿件比重增加。出版周期、每期字数相对固定,著录等相对规范 (受国外论文重视著录规范的影响)。刊物步入正轨。
1987年,刊名更改为 《黑龙江水专学报》(表1),翌年获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当时国内6所水利高专和省内4所工科高专惟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
从1987年开始,学校实施外聘兼职教授以及与省内工程、科研单位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的举措,为 《学报》实行开放式办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报》视野比较开阔 (以省内水利课题为主,兼顾国内课题,少量发表海外论文),有现实课题(如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农业开发和水利课题等)和前沿、新兴课题 (如模糊数学、技术经济、系统工程在水利学科中的应用,同位素水文学理论和方法等),有野外观测室内实验 (如水利水电工程冻害观测、室内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等。1991年《学报》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学报一等奖,2000年获省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表1 《黑龙江水专学报》刊名、刊期等沿革表
2004年8月,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并入黑龙江大学,翌年 《学报》由黑龙江大学主办。2007年 《学报》改为学术类期刊,其内涵除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外,扩展到化学化工与环境科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等学科。2008~2010年,《学报》以较大篇幅,发表学校主办的3届全国寒区水科学学术讨论会征文 (后以系列丛书出版),受到国内水利和地理界极大关注和重视。2005年以后,《学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指标数值——学术影响有较大的增长,参见图1~图3。
2010年10月,随着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创刊,《黑龙江水专学报》停办,但其总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数值计入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相应指标数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报》印刷版由铅字排版改用计算机排版。1996年加入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省内最早加入光盘版的期刊之一)。进入21世纪,《学报》实行网络投稿、审稿、修改和校对,并借助CNKI、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实现过刊的数字化。
图1 国内水利院校学报总被引频次随时间变化过程图(2001~2010年)
3 教师学校双受益
校内教师首先从阅读 《学报》 (包括其前身,下同)文章而受益。有的充实讲课内容,有的写进补充教材,有的为毕业设计参考资料提供实例,有的为编写全国统编教材、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积累素材。其次,教师在为 《学报》翻译外文文献和写作论文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获取科技信息能力以及外语翻译、中文科技写作能力。仅据1987年以来的统计,全校自然科学类教师无一不在 《学报》上发表过文章,少则两三篇,多则十几篇。不少教师坦言,评副高技术职称名列首位的论文就是在《学报》上刊载的 “处女作”。部分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乃至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成为省内外学科带头人,出版学术专著等,就是从阅读 《学报》养成的习惯和勤于为 《学报》写稿而起步的。
学校从办刊中受益:①推动了教学改革。过去所谓教学改革,多只在教学方法上 “小打小闹”;通过办刊,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②促进了寒区水利学科建设。《学报》开设的 “寒区水利水电工程冻害机理和防治”等栏目,被公认为具有寒区特色的栏目;发表的 “中国东北北部雪冰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与日本国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协作科研课题)及寒区流域水文模型等课题论文,为寒区水利学科建设添砖加瓦。③促进了校内外学术交流。《学报》与国内上百个水利院校、科研院所、设计施工单位和日本、挪威、韩国、俄罗斯等10个国外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期刊交换关系,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岂止本校和教师受益,校外教师和工程科技人员也颇多受益。这里仅举几个例子。河海大学一位副教授来信说:读陈守煜教授在 《学报》发表的一组文章受到启发,写出心得体会,教研室同意下发作为应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参考。大连理工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有两篇论文发表在 《学报》上。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多项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课题,比如 “平原水库土坝坝坡防冰冻破坏试验研究”、“哈尔滨市堤防超标准设计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与应急措施”等阶段性成果论文发表在 《学报》上。
4 国内行业有影响
这里的国内行业指水利行业和科技行业。
4.1 阅读和引用 《学报》随时间增加
期刊上网文献在当年下载率即Web即年下载率通常可认为是其当年阅读率。2003~2008年《学报》Web即年下载率见表2。由表2可见,Web即年下载率呈现随时间而递增的趋势。
表2 《黑龙江水专学报》2003~2008年Web即年下载率表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提供了1994年以来期刊上网文献在2003年阅读量即Web下载总频次: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8 391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6 919次,《黑龙江水专学报》(6 715次),《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 477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3 721次, 《南昌水专学报》3 343次,《学报》上网阅读量位列第3。
2001~2010年《学报》被引用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数值也呈现随时间而递增的趋势,与国内其他5所水利院校学报相应指标数值比较,见图1~图3,图中6种学报被引用量大致分为高、中、低3个区,编号1为高区,2、3、4为中区,5、6为低区。《学报》属中区亦即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三峡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同属1个区。
4.2 被检索系统等收录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电技术》被科技出版社 《中文科技资料馆藏目录》收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利水电技术》、《学报》被科技文献出版社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 (水利水电分册)》收录。1993年开始, 《学报》被 《中国水利水电文摘》收录。1996年以来,《学报》被以下期刊数据库、期刊引证报告等列为全文收录或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STPCD网络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FD)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扩刊版)》(ISTIC)来源期刊。
4.3 被国内专著收录、转载、引用
据初步统计,有10多篇 《学报》论文被 《洪水预报方法》、《赵人俊水文预报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发展文库》、《黑龙江流域水文概论》、《黑龙江省水旱灾害》等专著收录、转载、引用。还有多篇论文被日本国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纪要 (学报)转载和引用。
4.4 其 他
多年来,《学报》尊重作者,扶植校内外新人,关注读者需求,录用稿件以质取胜,审稿严格;编辑不摆架子,不谋私利,博得作者和读者较好的口碑。《学报》吸引了国内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等教师和科技人员慕名投稿。
5 认识体会供参考
5.1 处逆境不消沉,艰苦创业,淡泊名利,必有收获
同样在 “文革”逆境下,有的教师消沉,随大流,或当逍遥派;有的捡起了外文书刊,借助字典,啃出了一篇篇译文。头几年办刊条件极其简陋,刊物正文都是油印,编辑小组负责审稿、改稿、刻写、油印、装订乃至邮寄等工作,没有任何报酬。开始不敢署译、校者名,因为有的译、校者头上还戴着 “叛徒”、“国民党特务”、“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如一旦泄漏,必引来横祸。译稿、写稿、编稿,不浮躁,不急功近利。
一批有志气的教师,处逆境不消沉,艰苦创业,淡泊名利,修成正果——按期高质量地编辑、出版刊物,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5.2 从实际出发求发展
总结 《学报》40年办刊之道,最重要的有两条:①找准定位;②开放式办刊。1988年 《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现了办学术类期刊,向本科院校学报看齐的倾向,追求所谓的学术性,大块文章多,导致信息量小,读者面缩小。问题出在刊物定位偏高。专科学校以教学为主,科研课题不多,适当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推广工作,决定了专科学校学报属技术类期刊范畴,发表的文章应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不应盲目追求学术性。 《学报》及时调整了定位。然而,稿源不足问题接踵而来。由于校内科技力量有限,中青年教师写作的 “库存”日益减少,加上有 “以内稿为主”、“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框框限制,《学报》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好在学校实行外聘兼职教授以及与省内工程、科研单位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的举措,及时解决了稿源不足的问题。工程科研人员的文章还带来了贴近生产实际的清新文风。
假设 《学报》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找准定位,不实行开放式办刊,刊物很可能办成平庸乏味,缺乏特色,少有人阅读和引用,谈不上有学术影响,拿不到省内外大奖。所幸这种假设不成立。
5.3 搞点副业有利于主业
编辑部的主业是按期编好出好期刊,至于搞点副业——开展科技期刊研究,总认为是学术类大刊(全国性学会、重点院校、国家部委科研院所等主办)的专利,不敢问津。近10年来,《学报》编辑部从被动撰写参加科技期刊专题学术讨论会文章到主动调研撰写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的数量和布局、成绩和差距、学术影响和总体水平评价等文章,小有收获:20多人次在双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发表论文,有一篇论文被收进 《中国编辑出版文献题录选辑》一书,另一篇论文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学论著二等奖。 《学报》开设 《科技期刊研究》栏目,被视为与双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互动频繁的期刊。
通过撰写 “浅析我国水利科技期刊的成绩与差距”(《黑龙江水专学报》2004年第1期),了解了本刊的成绩与差距;通过撰写 “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学术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第6期),了解了本刊在行业内的学术影响;通过撰写 “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综合评价初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年第2期),了解了本刊的总体水平;……因而改进了编辑工作,提高了办刊水平。看来开展科技期刊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类大刊的专利,技术类小刊也可以有所作为,副业和主业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6 结 语
《黑龙江水专学报》的茁壮成长,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我们衷心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
我们深切怀念已逝的钮平南教授、邝自修讲师(1980年去世,未能参与 “文革”后职称评定)、贺允消高级讲师。他们勤奋工作,乐于助人,淡泊名利,为 《学报》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办好期刊最重要的基础是作者的支持和读者的厚爱。现在 《黑龙江水专学报》已画上圆满的句号,请广大作者和读者继续对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给予支持。
以文中内容为基础,凑成小诗一首:立足省内望全国,创新实用同切磋。水利科学新奥秘,笔走龙蛇任探索。教师学校双受益,更喜行业影响多。寒区栏目显特色,科技花园一奇葩。作为本文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