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
——以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2012-03-19马明蓉田国民吕丽贤
马明蓉,田国民,吕丽贤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大学英语教学是学校英语教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英语能力满足社会对外语需求的最重要的职前培训。大学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需求分析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近年来,教育者才开始讨论需求分析在大学英语课程开发和设计中的作用。本文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结合笔者在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学生需求、社会需求、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调查,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设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贴合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
一、理论基础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师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让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②。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引起教师的重视③。Nunan认为在外语教学五大重要过程中,需求分析居首位,紧接其后才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选用、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换言之,需求分析是启动各个教学阶段具体活动的基础。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在课程设计中有几个重要作用:(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④。
笔者认为,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各项语言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文化意识,增强其求学求职竞争力,拓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视野,丰富专业培养内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必须也必将重视对学生、社会各用人单位、教师的需求分析,以及对各专业培养方案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分析。科学、全面、动态的需求分析能更好地指导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有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订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充实各专业培养计划对英语能力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需求分析
1.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及个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⑤。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需求分析。
笔者对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年级(07级、08级、09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54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经过两年常规的大学英语学习后,对开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的学习需求有较大的集中性。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学生对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的认识是理性的。具体分析如下:
(1)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
(2)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中,听、说能力仍是大多学生的弱项,有待提高。
(3)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各项语言能力,但08级学生中约13%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四六级”,另有约12%的学生选择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长期的、稳定的,而非短期的、急功近利的,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仍不能忽视。
(4)两年学习后,英语学习最大的需求为提高专业交流能力。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考试之后,努力将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这一点值得培养计划制订者深思。在被调查的三个年级中,约1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为考研做准备”。
(5)在各类拓展课程中,对实用技能类课程的需求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常规的英语教学不太注重实用性。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专业英语课程和考研课程,也体现了部分学生的目标学习需求。
(6)在被调查的三个年级中,学生学习拓展类课程的目的除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选择“找工作”和“为专业学习创造条件”的也各占约13%,说明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面向未来求职和求学的。
(7)部分专业在大三开设了由外教执教的口语课,但不结合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外教的课,对外教有种好奇心理。第7题选项还有“本专业外教”和“本专业教师+英语教师”,08级学生选择的比例分别为18%和44%,而09级则分别为8%和19%。这说明08级学生在接触了专业英语课和外教之后,对外教的认识较为客观理性,选择更贴合自身实际情况;而09级学生尚未接触专业英语课和外教,认识较主观,需要正确引导。
(8)第二外语学生多选择日语。排在日语后的依次是法语(25%)、德语(15%)和韩语(13%)。这其中不排除学生自身兴趣的学习需求。
2.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通过社会需求分析可以了解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类型、外语水平要求和外语人才的现状等情况,可以给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带来启示,从而指导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外语人才⑥。
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在地级市的经济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向性,约有6 200家外企(2009年数据,含侨港资企业),其中落户该市的世界500强企业近100家。笔者走访了该市的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研究了该地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广告,与一些企业管理层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20%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希望非英语专业本科应聘人员有大学英语四级或四级以上证书。另有23%的用人单位没有明确提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但在岗位描述中有对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
第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岗位对英语应用技能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说、读和译三项能力。对这三项能力的要求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如“说”的能力要求有能够进行一般的日常交流、会展交流(包括产品介绍和拓展业务等)、商务谈判和专业交流等。“读”的能力要求有浏览国外英文网站、产品说明书、专业文件和商务信函等。“译”的能力要求可细分为翻译邮件、专业文献,商务考察陪同口译等。“写”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写商务信函、会议记录及摘要等。
第三,用人单位建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课程类型集中在英语视听说、专业文献阅读和翻译以及应用文写作等。
从该地区的社会需求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工作中英语能力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都会用到英语。随着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些用人单位有专职翻译或有外贸部从事对外工作。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英语各项能力俱佳的专业人士,即“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选择范围更大,职场晋升空间更大,往往是用人单位的中坚力量。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向企业和社会应用靠拢,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⑦。有必要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教师职业发展需求
大学英语教师是教学中的施行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自我职业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水平,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师地位的认可和利益分配等激励政策,都会影响教师投入教学、自觉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
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主要在课堂上直观接触英语,除了课本,英语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教师。教师的教育意识、敬业精神和语言能力是我国外语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课堂里的教师就是那个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关键性人物⑧。而目前这个关键人物的普遍状态是专业危机感强烈,缺乏专业归属感,缺乏自我和社会认同感,学业和教学上渴望卓越,职业发展上渴望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应创新举措,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同时,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务繁重的现实,应打破以科研任务完成量评估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片面机制,建立更科学的激励性评教机制,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使大学英语教师的主要精力回归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依托拓展类课程建设,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善教学、会研究的大学英语教师团队。
4.学校要求
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培养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笔者认为,该办学宗旨立足点明确,但描述缺乏更明确细致的能力说明,即地方企业生产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何种能力。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该校2010年44个非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统计梳理,结果见表2⑨:
表2 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
该校75%的非英语专业重视英语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只是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于英语能力,仅有10个专业明确提出要能阅读专业文献资料,未提及英语能力的11个专业中有4个为设计专业。大部分专业没有把大学英语教学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融合为一,因此对英语能力的定位不明确,描述含糊,因而也不能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不用说引导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了。
(二)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对课程设置的描述是:“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教学要求》也指出课程“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因此,建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更应注意层次性和分类指导,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升英语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各院校大学英语削减学分、压缩课时的普遍做法,使得在规定学分外建设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几乎不可能。笔者认为,较现实的做法是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规定学分内渐次推进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模式建议
在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根据对学生需求、社会需求、院校办学定位及专业培养等因素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笔者结合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提出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模式,供同类院校借鉴参考。
(一)“三套车”模式,体现分层次和个性化教学
由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语言水平测试,不妨根据学生第二学期四级笔试成绩,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所谓的“三套车”模式:A层次(四级成绩560分以上)进入2+2模式;B层次(四级成绩425~560分)进入3+1模式;C层次(四级成绩低于425分)进入4模式。
所谓2+2模式即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拓展课,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学生可根据求职意向、专业倾向、兴趣爱好等选择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达到《教学要求》中的更高要求,同时鼓励该层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大赛,鼓励他们争取通过上海中高级口笔译证书考试。3+1模式即第三学期为常规授课,第四学期开设拓展类课程,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培养,达到《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自如应对日常交际,并有一两项英语技能专长,符合企业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而4模式则意味着第三、第四学期均为常规授课,不开设拓展课,保证C层次学生顺利毕业,达到《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目标。
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在充分了解学生目前学习需求和目标学习需求后,任课教师可给每位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意见。同时,该模式具有滚动性,学生经过努力,可调入高一级层次学习。
(二)拓展类课程模块化建设,体现多样化的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职场需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在某个模块内开设小课程或讲座等。如口语类课程,包括:日常交际口语、演讲辩论、求职面试、商务谈判、PPT主题陈述、会展/会议发言等。听力类课程,包括:日常交际听力、新闻听力、办公室听力、歌曲影视赏析、会议记录摘要、学术英语听力等。阅读类课程,包括:英文报刊阅读、英文网站阅读、专业资料阅读、学术文献阅读等。写作类课程,包括:日常应用文写作、商务信函写作、专业资料撰写、会议记录摘要、业务报告等。翻译类课程,包括:日常交际口译、商务考察口译、会议摘要口译、商务信函翻译、网站翻译、业务资料翻译、学术文献翻译等。
另外,针对每年考研、出国留学和参加口笔译证书考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可以酌情开设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辅导、雅思辅导和口笔译考试等培训班。聘请优秀毕业生、成功企业家、职场人事经理或用人单位人事主管来做有关职场英语能力的报告或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创建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及培养方式。(1)继续搞好“老带青”校内培养活动;(2)鼓励教师通过读研读博提升科研水平和学历层次;(3)给予大学英语教师更多的海外进修机会;(4)鼓励教师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短训,了解学生未来工作情景,获得更直观的岗位英语能力需求认识,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5)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或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交流;(6)组建教研团队,结合拓展类课程模块进行拓展类课程研究和建设。
(四)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进一步深化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根据中山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即课下学习,课上展示,离线学习,在线交流⑩,应客观认识、利用网络和教学软件的作用,不能盲目将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一股脑儿交给电脑和软件。在交流、讨论、共享、展示等环节,可以充分挖掘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弥补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的不足,加强师生沟通和生生互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能正确评价教学并指导教学。在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教学评估中,应注意语言应用能力与语言知识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以及学生学习评估和教师教学评估结合。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的原则是:第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不能再沿袭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的做法,而应改变为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第二,以服务专业学习为引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应重视实用技能类课程建设,为学生就业服务;第三,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拓展类课程建设模式应具备灵活性、共享性和模块化特点,并按课程模块打造教师团队。
四、结语
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需求分析应常规化,贯穿整个拓展类课程建设的始终,以便灵敏地捕捉社会和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但又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求既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又是课程设置的目标;另外,学校育人宗旨和各专业培养目标同样不容忽视。科学、全面的需求分析,有利于确定合理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建设目标,有利于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有利于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估方式。只有紧紧把握各方面需求,面向专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专业素养,才能走出更宽广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注释:
①③束定芳、陈素燕:《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的调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页,第6页。
②覃新宇:《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41页。
④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⑤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第一学年基础阶段学期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界》,2006年第1期,第56页。
⑥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⑦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外国语》,2010年第6期,第39页。
⑧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第294页,第295页。
⑨由于有的专业对英语能力的描述不止一点,因此表2中专业数量总和超过了44个。
⑩王哲、夏纪梅:《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第3期,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