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策略及其培养模式研究
2012-03-19董爱华尹立鑫
董爱华,尹立鑫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144)
自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策略兴起于美国以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诠释。Slavin认为,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生在同一个小组中互帮互助完成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1];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集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2];也有学者认为,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理论和策略。无论从教学层面还是学习层面,合作学习策略的宗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即在小组任务履行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交流互动、合作互助等方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认知的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合作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与“学”中的重要性及合作学习策略培养模式。
一、合作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如沈权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角度提出多种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李俊兰主要运用动机理论、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及语言学习理论来阐释合作学习等等。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策略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进行主动建构和重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来获得知识。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来促进个体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最好的学习是意义学习,这种意义是指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即“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个方面,使学习者向“全人”(the whole thing)的方向发展,不仅在思维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而且在情感、态度、团结、合作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得到成长。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策略符合大学英语的学习特点,强调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合作学习,尤其是交流对话对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合作学习概念自产生之初即引起了国内外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做了大量的研究。Slavin的研究显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教学可以提高教的学生和学的学生双方的学习成绩,而且促进成绩提高的因素中,小组得分激励(group incentives)是小组成员督促其他成员努力学习的最关键因素[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重视合作学习策略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实践。王坦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合作学习理念都做了深入探讨,指出合作学习追求合作过程中的各动态因素之间多边互动的统一,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3]。其他很多学者(如李伟斌、杨翠萍、刘世华、李世民、王静等等)还将合作学习应用于高等专业教育如外语阅读、写作或口语教学中等等,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大大推进了合作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但在着重强调自主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实际上,大学阶段学生的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差。所以将合作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策略充分结合等方面的研究无论在教学层面还是在学习层面都彰显了重要作用,合作学习策略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也开启了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合作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者学习层面,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密切合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尽其能。大量实践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策略不仅能大大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而且能极大地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形成关爱、支持、合作、奉献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4];同时,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更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成就感,这无疑会增强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战胜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决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所以,在合作学习状态中,学习者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与他人沟通、共享学习资源以及相互帮助等方式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尤其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这将会大大增强学习者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者在语言认知、语言技能甚至在身心情感等方面向着“全人”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实践层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师的作用已经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以“大班授课,课时少”为主要特点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要做的不是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点”,而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使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重构知识,因为在这个瞬息变化的知识时代,重要的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未来将会学到多少知识以及怎么学。而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不但有助于缓解学习者的焦虑心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下,小组成员自然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学习者的情感和认知必定受到与其合作的群体的影响,从而自然树立起“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意识,而该小组的目标取向、行为准则及集体凝聚力也会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所以,合作学习策略不但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在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现代学习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
合作学习策略对学习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策略,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策略”;对教育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育者发现,学生合作意识薄弱,对具体的合作学习方式概念模糊,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而在课内外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亟需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策略培养,让合作学习策略无论是在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过程中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合作学习策略培养模式
美国学者Slavin认为,在课堂情境中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有“集体目标”与“个体责任”两个因素[5];Johnson认为有效合作学习要具备五个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合作技能及集体自加工[6]。我国学者赵建华等人则认为,合作学习通常由四个要素组成,即合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合作学习环境[7]。鉴于此,笔者认为,要进行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即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设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及建立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一)合作意识培养
合作学习策略培养的前提是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念。教师要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愿意并主动参与合作小组的学习,教师要在有创意的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效果,并加以必要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观念上做出根本的改变,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我会学、我会合作学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在课堂、课后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即在课堂合作互动中,集体的探讨会开启自己的思路,而个人的成就也会带来集体的利益;在课后的合作学习中,通过互帮互助,朝着集体的目标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总之,让学生在这种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意识、参与意识及合作意识。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无疑将有利于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及课后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合作环境创设
建构主义强调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强调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8]。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也要注重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可以包括课堂情感交流环境,以及整个班风、校风的合作学习氛围。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教学能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那么,对于合作学习策略而言,有了合时宜的合作学习环境,学习者才能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另外,不可忽视合作学习资源环境的创设,如全媒体英语学习环境,包括英文网站、公共电子邮箱、BBS网络讨论空间等等。总之,没有对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及充分利用,那么学习者对知识的体验、重构及创新过程则无从谈起,所以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中,合作环境的创设起着关键的平台作用。
(三)合作目标明确
任何教学策略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统领全局,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也不例外。传统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教学目标逐渐转向认知能力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合作学习策略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突出了教学的情境功能,融汇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教学目标上的协同达成[3]。因为学习者在特定的合作学习情境中,会带入个人的体验及对世界的认识,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建构个人学习空间,会在小组成员彼此相互影响下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在相互帮助下积极解决问题、重构知识经验。所以,要想合作学习策略培养顺利实施,首先要有明确的宏观目标,即在兼顾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同时要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及技能上均衡发展、共同提高。
(四)合作任务设置
合作任务设置之前,要合理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大部分专家认为,合作学习小组最好由3~6人组成,太少不利于集思广益,太多容易使个别小组成员“偷懒”。合作学习小组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组与组之间要尽可能实力相当,而每个小组尽可能由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学习风格、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构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的优势,同时也能使各个小组朝着共同的总体目标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大量研究表明,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7],即认知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帮助认知能力弱的学生能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认知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同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能在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上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策略“共同发展”的目标。
合作任务设置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体性、差异性、激励性的任务设置原则。首先,合作任务的设置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在运用合作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即短暂的课堂讲授要以激发小组活动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启发性及探讨性,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在“做中学”的过程,这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其次,学习任务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给予相应的合作学习策略指导。最后,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及想象力,要对他们的质疑问难给予充分的回应,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总之,合作任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为前提,以激励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知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自我发展[9]。
(五)合作评价体系保障
首先,合作评价体系要充分体现“表扬”和“改进”两大方面,在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过程中对合作目标及合作任务给予充分的反馈。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习者在互相帮助的合作学习状态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运用合作学习策略的成效,以及进一步的改进措施等等。其次,合作评价体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原则、内容多样化以及可操作的原则等等。近年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也强调学习者自身参与评价的过程,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在评价形式——自我评价(简称SA)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0]。而评价的内容要侧重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完成任务情况、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个人自身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等等。最后,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还要让学生在评价尤其是自我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让学生逐渐地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团队目标的实现,从而打消依赖别人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合作意识的提高。
总之,激发学习者的合作学习意识是保障合作学习策略培养的重要前提,只有学习者重视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切有关合作学习的活动都要在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中进行,而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则取决于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状况,尤其不能忽视合作学习策略评价的调解机制,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对合作目标、任务及环境作适当的调整,学生也通过评价自我反思,从而不断增强合作意识。所以,整个合作学习策略培养模式(见图1)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即合作意识和合作环境是前提,合作目标和合作任务是关键,而合作评价体系是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才能让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在一个良性的动态循环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实现其教学功能,又能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及技能上均衡达成。
图1 合作学习策略培养模式
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教学实践上,合作学习策略都可以充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对于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业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交际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逐渐消除自我中心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策略培养,既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能,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因为学生在身心、情感及意志力等品质方面的培养无论对于在校学习还是未来终身教育都将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尽管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可能存在如个人积极性及参与度的调动、群体榜样作用的树立、个人独创性的挖掘等等问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与探讨,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意识培养及环境创设,激发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内在积极性,使其为实现集体目标及个人目标而共同努力、共同进步,那么,无论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合作学习都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lavin R E.Cooperative Learning[M].New York:Longman,1983.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J].教育评论,1994(4):40-42.
[3]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1996(4):17-19.
[4]Johnson D W,Johnson R 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89.
[5]Slavin R E.Cooperative Learn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0,50(2):315-339.
[6]Johnson D,Johnson R.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M].3rd ed.Upper Saddle Rive,NJ:prenice Hall,1991:47-50.
[7]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6.
[8]高文.教学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Maslow A H .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M].New York:Viking,1971.
[10]胡阳,张为民.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J].外语教学,2006(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