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不A不B”格式成语

2012-03-19刘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褒义语素变式

刘敏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应用中压缩凝练而成的固定词组。成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形式简短,意义丰富,其运用既可以使语言精练,又可以使语言形象化。成语的丰富和发展是汉语和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标志。成语中有很多像“不痴不聋、不卑不亢”这种格式的成语,我们把这种结构格式的成语叫“不A不B”式成语。“不A不B”式成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搜集了《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工具书中出现的所有这种格式的成语,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不A不B”格式成语的形成

要讨论“不A不B”格式的形成,得先看否定副词“不”的运用情况。“不”在汉语中是一个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广泛应用。这也为“不A不B”格式成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可以找到大量用“不”的例句。在大量的用例中,有的直接是“不……不……”格式的用法,有的两个“不……”是在同一语言片段中出现但并没有结合在一起。“不”的这两种形式在汉语的发展中形成了现在的“不A不B”格式成语。现分别讨论如下。

(一)两个“不……”已经结合的用例

(1)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洪范》)(“无偏无党”即非常公正不偏袒,后世多作“不偏不倚”。其原指既不过分又无不及,后来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3)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贪求,形容淡泊明志不为非分之想。)

(4)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诗经·小雅·大因》)(“不稂不莠”比喻不成材没出息。)

(5)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指不种庄稼不打猎,讽刺那种不劳而获的人。)

(6)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礼记·礼器》)(“不丰不杀”是指不奢侈不俭约,多寡适当。)

(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不饥不寒”即人民既不饥饿又不寒冷,是指统治者体恤人民,人民安居乐业。)

(8)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左转·隐公五年》)(“不轨不物”是指事情不合法度和准则,后来多指事情属于荒诞不正当的,非正当用途的。)

(9)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慎子》逸文)(“不瞽不聋”后世多作不痴不聋,表示装傻充聋故意不闻不见,意为睁只眼闭只眼,不必过分认真。)

这种“不A不B”式成语在先秦已经产生,两个“不……”已经结合的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由此可见,这种格式成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生命力极强。

(二)两个“不……”未结合的用例

(10)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虞书·大禹谟第三》)(“不矜不伐”即不自大不自夸,多指人不以明高功大而自居。)

(11)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论语·阳货》)(“不磷不缁”指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12)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诗经·大雅·烝民》)(“不吐不茹”即硬的不吐软的不吃,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13)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不愧不怍”即仰不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两个“不……”未经结合的用例在先秦文献中也少量存在,“不A”和“不B”往往在不同的分句中,但在表意上有一致性。这也为后世将两个“不……”缩略成“不A不B”格式成语提供了可能条件。

我们发现“不A不B”格式成语在上古汉语中很普遍,已是大多数用法。当然两个“不……”未结合的情况也存在,这种情况往往在并列关系的分句中出现,形成对举的修辞手法。在后世人们的应用中,人们为了交际方便将这种语言格式缩略成“不A不B”稳固格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A不B”格式成语的来源。

二、“不A不B”格式中的A、B

并非任意的词或语素都能进入格式“不A不B”,格式中A、B有一定规律性。先看上古时期三组成语:

第一组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痴不聋 不丰不杀 不上不下

第二组 不吐不茹 不忮不求 不稼不穑 不死不生 不识不知

第三组 不日不月 不轨不物

我们发现这三组成语中,进入格式的A、B都是单音节词。A、B在意义上的特点有:A、B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相类或相反的关系,如“偏”“倚”都表示歪斜,是同义关系。“识”“知”都与认知有关,是近义关系。“稼”“穑”都是表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动作,但是具体所指不同,“稼”指种植庄稼,“穑”指打猎,两者属于类义关系。“上”和“下”则是反义关系。这与“不A不B”式成语的语法特征密切相关。在上古文献用例中,两个“不……”已经结合的“不A不B”式成语,其语法结构为并列结构。两个“不……”未结合的用例,“不A”和“不B”往往是用在并列分句中形成对举格式。这样“A、B”在意义上一定会存在某种关系。“A、B”在语法上的特点有:词性为形容词、动词或名词,第一组中“偏”“倚”、“上”“下”、“痴”“聋”等都是形容词,第二组中“吐”“茹”、“稼”“穑”、“知”“识”都为动词,第三组中“日”“月”、“轨”“物”都为名词。通过对上古时期“不A不B”格式成语中A、B词性的统计,我们发现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名词数量极少。这可能与“不”为否定性副词,往往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作出否定有关。

中古时期出现的成语如“不存不济”、“不伦不类”、“不衫不履”、“不知不觉”、“不即不离”等等,“存”“济”、“知”“觉”、“即”“离”等均为动词,意义关系上存在着相近、相反或相类的关系。“衫”“履”、“伦”“类”为名词,意义上具有相类关系,名词进入格式的成语只是少数。总之,这个时期进入格式的A、B无论在意义关系还是语法性质上和上古时期成语的特点相同。

近代汉语成语有极大的发展,成为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①。这种发展在“不A不B”格式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在元明清文献中出现的“不A不B”格式成语,进入格式的A、B发生很大变化。虽然A、B在意义关系上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在词性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上古和中古时期A、B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名词只占极少数,而此时名词性A、B数量大为增加,如“不郎不秀”,在《碧里杂存》中有“国初每县分为五等,日哥、日奇、日郎、日官、日秀。哥最下,秀最上”,可见“郎”“秀”是不同级别的名称,是两个名词。“不情不绪”、“不因不由”、“不蔓不枝”等,其中“情”“绪”、“因”“由”、“蔓”“枝”等均为名词。“不茶不饭”,虽然“茶”“饭”在此具有“吃茶”“吃饭”的动词性含义,但这并不能改变“茶”“饭”为名词的事实,言语义是灵活多变的,但词性是固定不变的。此外,向熹在《简明汉语史》中指出“用两个数词做基础构成联合式成语,是近代汉语成语发展的重要方式”,此时这种格式中出现了A、B是数词的成语,如“不三不四”等。

在现代汉语中,“不A不B”格式成语中A、B在意义关系上仍然未变,但是进入格式的A、B更加多样化。这表现在A、B有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语气词等,如“不哼不哈”中“哼”“哈”就为语气词。多样化还表现在A、B可能是语素也可能是双音节词,如“不管不顾”中“管”是词“顾”则是语素,“不禁不由”中“禁”“由”均为语素,“不显山,不露水”其中“显山”、“露水”就为双音节词。由于现代汉语以语素为基础构词,这也影响到后起的“不A不B”格式成语,在新成语形成时语素也可以进入这种结构。进入这种格式的A、B从名词的增加到词性多样化以及语素的进入,这些都使得这种格式的成语数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

三、“不A不B”格式成语的感情色彩

通过对汉语中“不A不B”格式成语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格式的成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上古时期它往往带有赞同、赞赏或表扬的褒义色彩。第一节中出现的成语已证明了这一点,而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不A不B”格式成语往往带有否定、排斥或厌恶的贬义色彩。举例如下:

(1)不伦不类:①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规范,不合规格,不成样子。唐·刘知几《史通·杂说·公羊传上》:“所以乐正行事,无理辄书,致使编次不伦,比喻非类,言之可为嗤俓也。”②不三不四,不尴不尬。《红楼梦》六七:“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

(2)不痛不痒:原指麻木不仁。《朱子语类》:“此等人,所谓不仁之人,心都顽然无知,抓著不痒,掐着不痛矣。”后来比喻肤浅不中肯,未能触及要害或者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明·吴炳《情邮记》:“这件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3)不公不法:不讲公德,不守法纪。形容胡作非为。《元典章·五·台纲》:“不公不法的官吏每。”

(4)不偢不倸:形容待理不理,对人态度冷淡。《金瓶梅词话》五六:“那妇人只顾饶舌,又见常二不偢不倸,自己也有几分惭愧。”

(5)不今不古:原义为无角的牛和有角的马,这种反常的东西现代没有,古代也没有。后多用来讥讽人学无所得,却喜好标奇立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四·考官争席》:“又刻一诏,更寥寥数语,不今不古。”

(6)不明不白:①暧昧,不能公开。《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来往太行山道上,不之不知做些不明不白的事。”②不明白,糊里糊涂,不摸底细。《经本通俗小说·一三·志成张主管》:“当夜,张胜无故得了许多东西,不明不白,一夜不曾睡着。”

(7)不郎不秀:说郎不像郎,说秀不像秀。形容不伦不类,不上不下。明·因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四·沈万三秀》:“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8)不情不绪:无情无绪。指情绪不佳,百无聊赖。清·涨潮辑《虞初新志·一·小青传》:“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

(9)不声不响:不说话,不出声。矛盾《子夜》:“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10)不死不活:形容事物无生气的状态。鲁迅《伤逝》:“火炉里不死不活的几片硬煤,也终于烧尽了。”

(11)不阴不阳:比喻态度不明朗。京剧《沙家浜》第四场:“他神情不阴不阳。”又如“别跟他说,看他那不阴不阳的劲”。

(12)不咸不淡:平平淡淡,普普通通。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童贞干着急,也只能说几句不咸不淡的家常话。”亦指冷言嘲笑。冯骥才《爱之上》第二章:“在一些有争议的小事上,徐颖总是故意站在她的对面,用一些或明或暗的话刺激她,背后还说了她一些不咸不淡的话。”

有人认为“不A不B”这种成语格式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成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成语格式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具有褒义色彩变为具有贬义色彩。笔者并不这么看,笔者认为“不A不B”这种成语格式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谈不上从古到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不A不B”格式成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是由进入格式的A、B决定的。当A、B是表示否定、排斥或厌恶的贬义色彩的词或语素或者是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词或语素时,“不A不B”格式成语往往具有褒义色彩。当A、B是意义相同、相近或相类的褒义或中性词或语素时,“不A不B”格式成语往往具有贬义色彩。文中所举的大量成语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是否定副词“不”语用功能的体现,否定贬义色彩的词或语素则是表达褒奖表扬意义,否定褒义色彩的词或语素则是表达贬低厌恶意义,在汉语中否定中性色彩义往往是表达贬低厌恶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时间先后给成语色彩分类,上古时期出现的“不轨不物”其中“轨”“物”均为中性名词,整个成语意义具有贬义色彩。现代汉语中出现的“不骄不躁”其中“骄”“躁”均为贬义语素,“不骄不躁”是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

四、余论

“不A不B”式成语最常见的变式是“不B不A”,上古时期这种格式的成语比较稳固变式很少,后起的这种格式的成语变式广泛存在。如“不卑不亢”和“不亢不卑”、“不见不闻”和“不闻不见”、“不疾不徐”和“不徐不疾”、“不折不挠”和“不挠不折”等等。但是,“不A不B”式成语的变式“不B不A”式成语意义上并未发生变化,这种变式只是丰富了成语的形式。A和B之所以能这样颠倒而不影响意义表达,是因为“不A不B”式成语绝大多数是联合式结构,“不A”和“不B”为并列关系,互换位置不影响整体意义的表达。成语的变式也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使用时更加自由灵活。

总之,“不A不B”格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格式,从先秦时期就基本稳固并被普遍使用。进入这种格式的词或语素在意义上具有同义、近义、类义或反义的关系,词性由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变为词性多样化。这种格式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进入格式的词或语素的不同特征使得成语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上古时期“不A不B”格式褒义成语居多,后世贬义成语居多。它是一个联合结构的格式,前后词序可以互换,从而产生了许多意义相同的变式。进入格式的词或语素词性上的多样化以及变式的存在使得“不A不B”格式成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语数量大为增加,这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本文只讨论了这种成语格式涉及的几个问题,还有更多关于“不A不B”式成语的问题值得研究讨论。

注释:

①向熹:《简明汉语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39页。

[参考文献]

[1]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向光忠.成语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刘洁修.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尹继群,李隐.试论“千A万B”式成语[J].语言研究,2002(s1):143-146.

[7]向熹.简明汉语史[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成语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2.

猜你喜欢

褒义语素变式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因果复合词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点”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