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取信息”错误辨析与试题研究

2012-03-19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二高中457001贾国强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鲁爱华

地理教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试题解题信息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二高中(457001)贾国强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鲁爱华

一、师生纠错

1.核心概念理解

获取信息发现、收集试题中有关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的过程。

文字信息文字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试题在文字材料呈现的信息,描述和说明试题的情景,提供即时学习的内容;二是题干和题支的文字信息,题干提供设问的时间、地点、事物或现象、限制条件等,题支是对设问问题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的表述。

图像信息图像是地理学科典型的信息,是信息承载量最大的方式,也是信息获取的重点和难点。常见图像包括日照图、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示意图等。图像信息包括图名、图例、注记、文字说明、坐标含义和单位、线、点、面等。

在图像信息中,图名信息能够指引问题的方向,说明信息主旨,但是在读图过程中图名信息容易被忽略,因此要重视对图名信息的阅读和理解。比如,“降水变率等值线分布图”,说明等值线上的数值就能够说明变率大小,而降水变率等值线分布的“疏”或“密”是说明“降水变率”的“变化”程度的“小”或“大”。

表格信息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提供数据统计表,通过数据呈现和对比,区别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信息解读所谓信息解读是运用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甚至去伪存真的筛选整理与提炼,把握各种地理信息的内在联系,建立有效的地理信息链,并运用信息链和关键信息对设问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找到解题依据的过程。

2.思维误区分析

【问题1】已有知识干扰导致的思维定势:在解题的过程中,忽略信息和题意,受记忆知识和习惯思维的影响,强行将教材知识和规律的结论作为答案。

右上图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指出导致此次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误区:考生按照常规知识和习惯性思维,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系统一般是高压(反气旋)和冷锋,因为反气旋控制下是晴天,容易起沙,冷锋引起较强的风能够为沙尘暴提供动力。

矫正:充分利用试题中呈现的情景和信息,一定要在情景和信息基础上重新思考,排除常规知识和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上图中云层是向沙尘暴的中心地带辐合的,应该是气旋,而不是反气旋。

拓展:当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规律相冲突或者矛盾时,要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为判断依据。

【问题2】对试题信息的误解:对试题呈现的信息不能根据概念和规律进行准确的判断。

如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可推测该市是出现逆城市化,还是郊区城市化?

误区:不能正确结合地理概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获取和理解图中(粗箭头人口迁移)的信息。如上图中,曲解图中18.1和23.3万的粗箭头指向城市外围为逆城市化。

矫正:图中18.1万和23.3万的粗箭头是从市中心指向近郊区,另外6.1万的人口迁移也是到近郊区,这是郊区城市化过程,而不是逆城市化造成的空心化现象。

拓展:逆城市化是人口由市中心向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和小城镇迁移,而郊区城市化主要是人口由市中心或者乡村向郊区迁移。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要准确结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意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使用条件或范围。

【问题3】获取信息不完全

误区:在获取试题情景中的大量信息,经过短暂加工、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大体的认识,但忽略了一些细节的关键信息,导致判断错误。如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库海拔)(b)。

判断该水库的位置可能在哪里,考生可以根据a图水库7、8、9月入库水量多,来判断该地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从而将水库位置误判断为太行山地。

矫正:b图中水库的月均水位(海拔)为10~27米左右,水库应处在温带季风气候控制下的沿海平原,不可能是山地。

对题干和问题的判断,不能仅通过感性认识来判断,要回读信息,关注细节,找到解题的确切依据。

拓展:有些判断是有多条信息作为依据,但是有些判断是依据一条关键的信息来得到的。既然高考中不提供无关的解题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穷尽试题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并反复咀嚼材料、审清题意,提炼出有效信息,为正确解题找到充分依据。

【问题4】审题不清:对题干和题支信息中的时间、地点、地理事物或现象,尤其是限定条件把握不准而导致的失误。

如:右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多少?

误区:题组材料给出的是年降水量从南向北由200增至500mm,根据题意计算出甲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50mm~300mm,然后把甲地年降水量250mm~300mm当成了夏季降水量。

矫正:题干中的设问是甲地“夏季”的降水量,大约是甲地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

拓展:题干和题支的信息,要把时间、地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分布特点等,和题中的图、表、材料中信息要相对应,在建立有机联系的同时,又要区别处理。如上题中,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可以推理得知甲地的年降水量,这是联系,而题中设问甲地夏季降水量,有区别。

3.教学诊断研究

(1)不重视概念的理解和辨析。不能够准确区别地理概念,尤其是相近的地理概念,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光照和热量,风化和侵蚀,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等。这就要求在进行概念学习时,首先要把地理概念和名词的解释要记清;其次,一定要掌握不同地理规律使用的范围和条件。

(2)不重视整理总结教材中的“读图思考”“活动”“案例”。不能够从获取信息的角度对教材中的“案例”和“问题”重新梳理、加工,不能在获取信息的能力训练中运用教材上的“读图思考”和“活动”比如,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不能在根据教材文字和图像信息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而是直接要求学生记结论。

(3)不重视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评议,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全国卷课标高考题。平时训练盲目追求试题的新颖、原创和难度,忽略试题的规范、严谨,忽视模拟题和高考试题的不完全一致性。

二、专题讲解

1.高考分析

下表为2011年高考获取信息和解读能力考察相关试题分数统计:

试卷 试题分布 分值全国课标卷6~8;9~11;36;37 70分全国大纲卷9~11;36 48分北京文综1;2;5;7;8~9;11;39(1);40(2)42分山东文综2;3~4;7~8;26(1)(2);29(1)36分广东文综1;4;7~8;10~11;41 52分

从表中看出,高考越来越注重通过信息获取和加工来考察考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近三年高考试题,总结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类试题,其命题方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考察地理学科技能,特别是读图能力。命题形式:通过在全新情景下,提供各种图形,如等值线图、统计图、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图、景观图、示意图等,来考察考生的读图表的技能和方法,获取解题信息的能力。

(2)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在新信息的背景下,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能够打破固定的思维和经验性的思维,能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命题形式:往往提供全新的“概念”图形或者新闻性、生活中的材料,建立新情景,给出具体问题,要求具体分析,考察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抗拒思维定势的能力。这类问题涉及的是常规知识,设问也不新颖,用意在信息的使用上。

(3)考察学习潜能,也就是考察即时学习能力。命题形式:在新情景下,提供新材料、新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和挖掘新信息中的内涵和规律,并马上将新知识进行应用,即时转换为解题能力。比如,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题目给出了一个 “云量”的概念,考察考生理解新概念能力以及运用新概念和已有知识对接、分析的能力。

2.内容整合

试题呈现的信息有三个特点:一是在一纲多本的高考背景下,试题信息往往要脱离教材,提供更为鲜活、多样的地理信息,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考试公平性,体现学生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二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试题不提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这样可以减少阅读量,尽可能有让信息更有效、更简练,同时也更能考察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程度,更能明确考察的目的;三是信息的组合性,高考试题往往提供多样的信息,文字、图、表,特别是主观题,甚至多图表结合,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让考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和思考,还可以考察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信息的综合提取及分析能力。

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完成解题的过程包括以下三步:首先,从试题立意上,搞清楚材料提供了关于什么方面的内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从试题情景和材料上,包括了哪些环节和哪些层次;其次从设问要求上,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回答到什么程度(主观题);再次是根据材料信息涉及内容和试题考察要求,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信息,把重要的地理信息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

3.方法点拨

(1)标注法

根据题中的材料、题干和选项的内容,涉及有关地理的重要信息,如时间、区域或地点、地理现象和事物、地理事象的变化、试题要求的限定条件等,用波浪线或不同符号标注出来,以便加深印象,有意识地关注可能会成为解题依据的内容。

(2)回看法

根据题干要求以及选项的内容,回找材料中信息,如果找到的信息依据和试题选项内容一致,说明选项为正确答案,如果选项内容在试题材料中找不到信息依据,或者信息和选项内容不相关,此选项为错误选项。

举例:【2011年福建卷第6题】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图1

问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的城市因素是功能分区、基础设施,还是人口分布、产业结构?我们回看图中信息,图中有工业区和公共住房以及交通线和公共住房的分布信息,但根本没有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的任何信息,故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3)规范读图法

严谨规范读图,才是准确、全面、细致获取信息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统计图,读图要严格按照读图的要求分三步走:一是先看图名、图例、坐标含义;二是看一条曲线或折线的大体趋势、峰值、谷值的分布;三是看不同曲线的峰值和谷值的关系。

(4)典型信息切入法

多图组合型的试题,信息量较大,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信息的解题方法,就是要抓住最关键、最典型,能区别其它图形的突出的信息,从而高效准确解题。例如2011年浙江文综11题:读下图,

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将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进行排序。我们发现图①典型特征是“长江以南”形成了“准静止锋”,应在6月之前;图②“海洋上高压强盛”,应为盛夏;图③“陆地形成高压,冷锋南下沿海”,应为冬季;图④“江浙一带受低压(台风)”影响,应为秋季。

三、试题研究

考点1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考察基本技能

【07年重庆卷,6~8】

读图,回答1-3题。

中国最长两条河流部分河段沿程水温变化图

1.图示黄河段沿程年平均水温线是

A.X1B.Y1C.X2D.Y2

2.两河海拔2000~1000米河段水温变化幅度

A.2月长江大于黄河 B.2月长江小于黄河

C.7月长江大于黄河 D.7月长江与黄河相近

3.河流水温变化与其流经地区的气候相关,Y河甲河段冬夏水温差异小,因其穿行在

A.横断山区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太行山区

误区分析这是一组经典的坐标图阅读题,难点在通过规范读图从多纵坐标图上获取解题的信息和依据。第1题,考生试图通过看流程长短和大体的气温分布线判断哪是黄河,哪是长江,不能够抓住关键的2月份水温线的高低来判断X河是黄河,Y河是长江;难点在第2题,考生不能将河流沿程剖面线和海拔坐标对应,不能将2月、7月水温线和水温坐标对应,而是直接把河流沿程剖面线根据1000~2000米的点直接对应到了水温线上。读图技能的不规范,不能正确获取解题的信息。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X2、Y2为在7月和2月水温之间,应为年均温, X1、Y1为河床海拔高度。(1)X河2月水温较低,上游断流,应为黄河。答案为C。(2)在两图上,分别先沿海拔坐标1000和2000米,做水平线,相交于X1、Y1的点,再做垂直线与2月或者7月温度线相交,分别再沿相交点做水平线,从水温坐标读出水温值,看差值。读下图,可以看出2月份Y河长江比X河黄河在2000米~1000米水温差要大。答案为A。(3)长江在甲河段大约距源头2000km,水温最高的河段,原因是受冬季风的影响最小,应为四川盆地。

参考答案:1.C 2.A 3.B

考点2 创设有目的性的新信息,考察考生创新思维

【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1~2】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停产。据此完成4~5题。

4.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5.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停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

误区分析:考生不能从题中获取信息,机械记忆,以为中国是汽车销售和生产大国,日本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和地价廉价,从而误选C。第5题,忽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常识性地认为日本是发达国家,应该是研发中心,误选A。

解题思路:第4题,解题首先要了解试题中的信息,日本公司不仅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还有整车生产厂。在中国建立的零部件生产厂为中国整车生产厂提供配套服务,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赢得中国市场。劳动力成本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不是主要目的,如果在中国生产组装,而不在中国销售,那劳动力就成为主要因素。第5题,依据题中的信息,“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应该是核心部件生产影响中国整车厂的组装生产;而研发中心只会影响新车的研发和上市,不会在地震和海啸发生后的那么短的时间就影响到中国整车生产厂。

参考答案:4.B 5..C

考点3 依据新材料新知识,考察即时学习能力

【2010年上海卷,23~24】

右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客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完成6~7题。

6.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如果要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35℃ B.25℃ C.15℃ D.5℃

7.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其一般规律是: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 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误区分析通过给出新概念和新图形,新情景新知识背景下考察即时学习能力。

误区一:考生不能理解相对湿度的概念和分析图反映的规律来解题,简单认为温度高相对湿度大,反之湿度小,从而误选答案B或C。

误区二:有的考生理解了相对湿度的概念,然后根据图形,可以计算出封闭实验箱的水汽容量是30g(30℃的最大容量是30g)×50%=15g,如果要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那么最大容量就应该是15g÷37.5%=40g,从右图可以读出最大容量为40g时的温度值是35℃。

解题思路试题并不是要求根据材料计算,只需要依据材料和图形揭示出其中规律,即可解题。从相对湿度概念和图,可以看出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最大水汽含量越大,如果空气中水汽量一定,那么温度越高,就意味着相对湿度降低,由此分析,第6题应大于30℃,易选A,第7易得C。

参考答案:6.A 7.C

考点4 依据设问信息,考察信息理解能力

【2011福建文综,3~4】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第8题。

年龄段(岁)迁出人口(人)迁入人口(人)≥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8.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误区利用表格信息,考察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忽略题干的信息和要求(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主观误用“为了经济发展”替代“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认为大量年轻外来人口,学历较低,应补充工程技术人员,从而误选C。

解题思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潜台词是解决外来人口的后顾之忧,而外来人口大部分集中在15~44岁,并且0~14迁入人口也不少,他们后顾之忧是儿童的教育问题,故选B。

四、漏洞扫描

【2011天津文综】天津海河三岔口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是小型的商品集散地,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型的商品集散地。

1.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1新课标卷】读下图,完成2~4题。

2.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米 B.55米

C.60米 D.65米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米 B.40米

C.65米 D.90米

5.下图是某地区2010年1月8日某时500百帕等压面分布图。

等压面上甲点风向应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6.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下图为“四个不同流域降水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之差”。

图中四个地区河流冬季进入汛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图是沿经线所作的某山地地形剖面及其对应的1月、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就纬度而言,该山地属南半球

B.该山地中年降水量最高值出现在A坡

C.A、B两坡海拔2000米以下的气温年较差比B坡较大

D.当此山地雪线位于海拔较高位置时,我国东部地区多盛行偏北风

8.读2008年我国几类植物油消耗情况统计表。

2008年我国国产植物油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是

大豆油 棕榈油 菜籽油 花生油 棉籽油国内消耗总量(万吨)1057.6 528 454.3 187.5 147.7国产率(%)6.15 0 83.2 96 100

A.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

B.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

C.棉籽油、花生油、菜籽油

D.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

9.天然河道河水含沙量随时间和空间处于变化之中,下图为某天然河道含沙量垂直分布图。关于含沙量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粒径越小分布越不均匀

B.各种粒径的泥沙都是河底附近含量最大

C.各种粒径的泥沙含量随深度的变化不明显

D.同一河流泥沙平均粒径向下游增大

【2010全国Ⅱ卷】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 ACCBD 6~9 BCDB

5.解析:根据题意,图中500百帕等压线分布高度数值越大,说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越高,因此图中500百帕等高线数值和同一水平气压数值大小一致,故甲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从5640m垂直指向5520m,又因为是高空中的风,风向向右偏转成等值线平行,故应为西北风。

10.(1)有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

(2)突出变化: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20%);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主要影响: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猜你喜欢

试题解题信息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用“同样多”解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订阅信息
解题勿忘我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