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理论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2012-03-19闵昌维李志峰
闵昌维,李志峰
(1.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0;2.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中学,湖北 黄石435000)
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理论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闵昌维1,2,李志峰1
(1.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0;2.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中学,湖北 黄石435000)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具体是分三阶段来施行,首先是进行人的植物灵魂与动物灵魂培养,然后进行人的理性灵魂的教育,最后达致善与幸福。其教育的阶段论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教育的目的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应侧重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要重视理性教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理论意蕴;教育改革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其教育阶段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政治观及对儿童身心发展考察基础之上的,对后世影响甚大。本文通过探讨阶段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阶段论思想的理论意蕴,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提出与发展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把儿童从出生到21岁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初生到7岁为婴孩期和儿童期,是幼儿教育阶段;7岁到14岁为少年期,是初级教育阶段;14岁到21岁是青年期,为成人教育阶段[1]411。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有固定的任务。第一阶段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的生长发育为主,包括游戏、身体活动和合适的故事;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零到五岁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了身体的健全发育而进行的肢体活动,5到7岁主要以观察事物为主。第二阶段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发展学生的非理性灵魂,同时还要儿童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音乐、读、写、算等。第三阶段属于中等教育阶段,以智力教育为主,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我们应该先教育儿童的习惯,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1]419。这一阶段的学习科目主要有数学、文法、修辞、伦理学和政治学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公元前四世纪,正是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造成的破坏,使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在当时的雅典,既有奴隶主与奴隶的斗争,还有奴隶主与自由贫民的斗争。亚氏目睹国家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的局面,深感调和矛盾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用加强中等阶层力量的办法来平衡富有者和贫民之间的矛盾斗争,才能防止奴隶制国家的分崩离析。而要建立较为稳定的介于贫富之间以中产者为主的共和政体,必须有一群能依平等原则与相同身份共同参与城邦政治事务的公民。对于如何成为公民的身份与标志的判别,他主张“一个城邦中的公民须有健康的身体,适当的财富以及从事公共生活的善的美德”[1]14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城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善德”[1]390。针对善德的培养,他继续论证,“大凡成德达善之途无非三径:禀赋、习惯和理性”[1]411。人们在一定的禀赋基础上,可以通过习惯的训练与理性的启导来形成善德。至于训练习惯和教导理性的孰先孰后,亚里士多德建议要根据生物的创生程序,分阶段实施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较早意识到教育与自然的关系,教育与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1]35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思想是欧洲教育史上关于自然教学法的初始理论,为后来夸美纽斯的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奠定了基础,也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在探求教育发展与自身发展规律上的重要尝试。
二、教育阶段论思想的理论意蕴
亚里士多德体、德、智阶段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而他的灵魂学说又是受毕达哥拉斯及柏拉图灵魂论的启发而建立的。所以说,亚氏的理论有它一脉相承的思想史渊源。只不过,他比前人更跨进了一步。柏拉图把肉体看作灵魂的监狱,相应地提出“知识即回忆说”。而亚氏则把肉体当作灵魂活动的必要条件,认为它们之间是质料与形式的关系,相应地提出“白板说”,这个思想是古希腊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奠定了后来依据年龄实施分期教育教学的认识论基础,体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因材施教的理念。同时,较之柏拉图的0~7岁,7~18岁,18~20岁的划分,他的分期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另外,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教育目的的明确也是基于他的伦理学以及政治学思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考量上的。关于这点,我们可从他的教育思想没有专门的著作论述,只是散见于伦理学与政治学两本书中可窥一斑。所以说他的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和政治学思想根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能在私人生活领域达致,只有进入公共空间才能实现,因此人要参加政治生活,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人要通过参与政治,实现作为人的价值,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要实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核心是理性教化,因此要对人实行理性灵魂教育(即智育);而要实现理性灵魂达成,必须先进行植物灵魂培养(体育)与动物灵魂培养(德育)。如何进行这三种灵魂的培育呢?结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生活分为家庭生活和城邦生活。家庭生活是一种私人领域,城邦生活是一种公共领域。“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区分对应于家庭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区分,而至少从古代城邦兴起以来,家庭领域和政治领域就一直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分离的领域而存在的”[2]。在家庭生活中运用的是前政治手段,是非德性的,即凭借暴力、命令而非劝说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威逼他人和统治他人。这与亚里士多德“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3]相违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私人生活是平庸的,非德性的。幸福不能在私域空间中实现,因为“管理奴隶——对奴隶实行专制——不能称为光荣;在日常的鄙俗事情上发号施令也未必能彰显多么高尚的才德”[1]7。只有在公共领域,参与政治生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实现最高的善与幸福。“通过参与政治,公民实现了作为人的价值,知道自己将是谁以及过去是什么。除了政治外,没有其他的行为模式可以让他这样并且知道自己过去是什么”[4]。
亚里士多德认为,进入公共空间,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公民。除此之外,“凡人由于本性或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1]401。
要使进入城邦的行为主体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实现作为人的价值,必须对他进行公民教育。亚里士多德强调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与素质,有理性地思考、判断与选择,有理性教化训练而成的理性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是先于灵魂发展的,非理性灵魂要先于理性灵魂萌发。“首先要注意孩童们的身体,挨次而留心他们的情欲境界,然后才及于他们的灵魂”[1]391。相应于以上的发展顺序,与之对应的体育、德育、智育也应该按着这样的先后次序发展。同时,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儿童不同年龄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分阶段教育的理论。也就是说不同年龄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和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方式以及要求,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教育阶段论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从国家层面,我国现阶段需要加强进行培养公民的教育
在阶段论思想提出的时代,亚氏认为,公民教育是训练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维系国家政体和谐运转的有效途径,同时,它还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反观我们的时代与教育,可以发现阶段论思想的启示意义:教育的目的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生活,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应加强培养公民的教育。这既是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对有德性的幸福生活追求的需要。
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也受生产关系和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环境的制约。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目的几经变迁,基本延续一条主线——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不同的时期,我们的教育目的应有所不同与侧重。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人才的工具教育。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已由温饱生存型向发展提高型转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与治理中的角色也由一个强势的主导者向温和的辅导者转变,民众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日益强烈,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必须与可能。传统的工具型人才技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时候我们的教育应该步入公民教育阶段。着力培养理性精神和公民主体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选择的能力。
中国面积广博,人口众多,虽然有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但“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传统教育缺乏逻辑学的研究,缺乏理性的辩证思维,整个社会固守的是一种伦理说教形态的思想”[5],这种伦理说教思想容易导致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而这两种主义又是国家发展的隐忧与大患。要解决这一隐患,在基础教育中践行公民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公民教育可以培养出团结与合作、协商与解决、道义与责任的精神。在《政治学》原典中亚里士多德本意就是希望通过公民教育训练形成的公民精神能成为结束邦国混乱,平和政局更迭,制止腐败横行的利器。在中国目前的各项改革中,各地方政府、各族群团体、各行业部门,在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利益的博弈中必须寻求一个平衡。若大家能坐到一起,共同来议定游戏规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为国家担负起权利与责任的话,就不会出现道德失范,行业相残,上下不通的局面。当整个社会都来为经济转型与改革出谋划策的时候,积聚的问题与矛盾就会被蚕食,被解决,这是一种渐进式的良性发展。而如果等到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再来颁布政策,想从上至下,来个毕其功于一役式的解决,则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说,公民教育是从根上来为将来的封闭保守、腐化堕落、互不信任与社会剧变作预防的教育,公民教育是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要逐渐恢复理性教化的传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亚里士多德把理智灵魂放在第三教育阶段来培养,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既是他对善与幸福的一贯追求途径,也符合他的公民教育理念的要求。当人被定义为天生的政治动物的时候,公共生活就成为了个人生活实践的主导,此时,“理性是实现公共生活的正当秩序的必要条件,是治理社会生活使其走向更好的基础”[5]38。而教化,“就是帮助灵魂不断上升的过程,不断引出他的理性的过程,不断使理性与善的世界交往的过程”[5]42。所以说理性教化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现时的教育困局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理性教化。新闻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一系列学生弑师、弑母、自残,以及网上广泛流传的学生艳照门事件,凸显了我们教育对象的理性精神的缺失。理性教化本来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性,但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在进行着一些边缘化理性和模糊化理性甚至反理性的教学实践与操作。学生应该获得的理性的各种能力(如逻辑推理、价值判断、批判反省)有些没有得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的能力。在这样一种教育下,学生很容易成为商业文化的俘虏,成为暴力、言情叙事和图像的消费者。非理性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因为它教育出来的产品缺乏理性,缺乏信念,缺乏人道主义的公民道德良心,而单纯成了满足自己身体欲望、野性和自恋自卫的群氓。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改革。
若在教育改革中践行理性教化,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职业权威与教学自由,担负起学生社会化承担者的角色。要有责任、自律及践行的勇气,要让学生化知为行,化行为习,化习为德,向知识与理性的公民方向成长。
既要谋求知识教学中的“科学理性”和“认知理性”,又要抛弃教学中对课程知识的盲从,对学生的训斥、灌输和驱使。要重塑教育的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本体价值,培养理性的人。要在对工具理性反省的基础上,恢复自古希腊和我国先秦以来的理性教化传统。先哲们的教学,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辩难、反诘到问对和内求,都在注重分析,注重体悟,他们追求的都不只是知识,而是深层的理性觉醒和生活智慧。他们的教学,有一种内在的核心价值理念,有一种交互主体的理性自由。
所以说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让学生学富五车,而在于培养人的理性沉思的能力,最终使人过上闲暇自由的幸福生活。因为,理性是成德达善三径中的基调,理想社会中的公民,应该依从理性,把理性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1]401。
四、结 语
辩证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我们发现,虽然亚氏的理论有它的时代局限性,诸如他提出教育阶段论的本意是要维护与强化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不是主观地去为人民着想,而且他的公民概念也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但是由于他的阶段论思想有一个最高的召唤原则,即对善与幸福的追求,而这又是人类发展永不衰竭的恒久动力,所以客观上,这一理论又具有普适性,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对我们的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真正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上,而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邓小平说过,“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6]6。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可见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它是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公民教育与理性精神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亚里士多德的阶段论思想启示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进公民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适应经济与政治发展,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众幸福与国家福祉的有效保证。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汉娜 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M]∥汪 晖,陈燕京.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61.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
[4]波考克.古典时期以降的公民理想[M]∥许纪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6.
[5]金生鋐.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M]∥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Aristotle's Stage Theory of Education
MIN Chang-wei12,LI Zhi-feng1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Wuhan 430070,Hubei,China;2.The 20th Middle School of Huangshi,Huangshi 435000,Hubei,China)
Aristotl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adapt to human's natural development and be divided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into three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to nurture the human's plant and animal souls;and next,it is to carry on the education of human's rational soul;and the final stage is to achieve the stage thought about the perfection and happiness.His thought has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educational reform:rather than the examination or occupation,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focus on the civic education and the life education,as well as the rational enlightenment tradition and the students'rational spirit.
Aristotle;Education Stage Theory;theoretical implication;educational reform
G40-059.3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09
2011-10-18
闵昌维(1978-),男,湖北省黄石市人,黄石市第二十中学教师,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进修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李志峰(1967-),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比较教育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CFA100131)
(责任编辑 易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