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化医学指导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2-03-19赵桂芬
赵桂芬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 300070)
2l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临床医学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与提前完成之后,临床医学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基础医学,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结核、艾滋病等众多疾病尚还无法治愈,甚至有些还没有被完全认识[1]。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存在巨大的间隙,难以跨越。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在临床和基础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随着对转化医学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大型综合医院应该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医学家,实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一体化,这将对推动医学发展、造福患者有深远意义。
1 转化医学及复合型人才的概念
转化医学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的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屏障,在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实验室到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诊疗理论、技术和方法[2]。其理念下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就是科学研究与临床医疗复合型高级人才,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他们是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的临床学家,是未来的名医、教授、科学家等。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他们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是推动医学快速发展的动力。
2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临床技能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投入与产出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巨大的差距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戴尅戎院士曾经以医学领域中“再生医学研究”为例[3]:肝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研究的资金投入巨大,发表论文数量众多,获得专利项目无数。但是,有临床效益的成果不多,转化效益不高、转化前景不妙。其症结所在就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的脱节,融多学科于一体的高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短缺。
医学研究服务的对象归根到底是人。我们的临床研究者每天面对病人,他们所感触到的问题才是临床最需解决的,往往是基础研究者所想不到的。只有真正从病人身上、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方向,这样的研究课题才是最有应用前景和价值的。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具有高水平的临床经验和技能,能敏锐地捕捉到的临床中尚待解决的前瞻性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探寻出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
3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需要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齐头并进,不能以牺牲基础研究为代价,如果基础研究落后了,同样也不能使患者受益。有病案报道:曾出现过脑部干细胞移植后产生脑部肿瘤的案例,危及患者生命;还有曾报道过的“异体手移植”,由于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没有解决好,后期出现溃疡、僵硬、无功能等,反而加重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3]。这些现实的案例都说明了临床技术的创新,必修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依托,要符合循证医学的理念,才能真正收到实实在在的转换效益。所以,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需要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
4 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割裂开来的主要原因。由于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广、分类细,致使基础医学研究者很难涉足复杂的临床医学领域,而临床医生对基础医学研究的了解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教基础的不精于临床,学临床的忘了基础”的现象。临床医生常常看着诸多问题和疑点,却找不到开展研究的切入点。而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又仅限于细胞学和动物实验,缺少鲜活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其症结:一方面,临床工作者对疾病机理的认识不足,许多有价值的临床发现无法准确地反馈给基础医学研究者;另一方面,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人体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也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导致基础医学研究很难与临床工作相接轨,最终造成我们的研究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转化到临床。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强基础医学研究人员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临床医生进入实验室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的领域,最终将人才培养变成双向通道,即从实验台培养到病床旁,再从病床旁培养到实验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4]。
4.1 改变观念高度重视
改变观念包括3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医疗机构的管理者。目前大部分管理者认为:一个医疗单位,主要任务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医院生存最主要的问题,研究活动只是锦上添花,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对医疗体系的贡献。作为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方法其本质就是提高医疗质量,科学研究将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临床医生认为做好临床工作是其本职,科学研究是实验室研究员的职责。科学研究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高深莫测,不能很好的融入研究中去。第三方面,就是基金资助单位,多数认为基础研究才是高水平的、能出成绩的研究。基金资助多数都倾向于基础医学研究,这就使得临床研究举步维艰。基于这些方面,要想培育出真正的适应医学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彻底转变观念,重视基础与临床的衔接。
4.2 以项目育人
一个单位获得科技基金资助项目的数量和层次直接反映着该单位的科研能力和人才资源。一个好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它不仅能够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还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何获得更多的基金项目?首先,要打破以医院为单位的申报模式,调整为以课题组为单位。多方向、多形式、多领域地联合申请高水平的基金课题。以一个医院为单位,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研究领域有限。以课题组为单位,研究人员可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组成跨学科的科研小组,争取申请高水平的课题。其次,目标明确,主次分明。国家级基金项目竞争激烈,要求的标准高,中标项目有限。强强联合的科研小组,主攻国家级科研项目。而相对较容易的地方基金项目则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主攻方向。地方基金给年轻人提供了承担科研课题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场所,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通过承担科研课题,增加了科技人员独立思考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得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快速地成长了起来。
科技基金的获得和科研项目的开展,增强了医院的科技竞争力,锻炼和提高了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促进了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潜力大的科研、医疗骨干。科技基金项目的开展,使之逐渐形成了用项目带动人才,用人才争取项目的良性循环。
4.3 以政策激励人
首先是目标责任激励[5]。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确定的目标开展。此目标应具备激励、竞争、保护、强制四大功能。针对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青年骨干以及博、硕士研究生,设立不同的责任目标,如:每年应承担的科研项目、学术讲座、发表专业论文、完成的继续教育及临床带教情况等,每半年中期检查一次,年底召开验收评审会,考核完成情况。通过目标的制定,增强了被培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年终考核使每个培养人都感受到了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与约束力,达到培养人才的预期目标。其次是物质激励。以经济手段来激发人的动力,这是一切激励方式中最为基本、最为有效的手段。在人才培养中,物质激励的实施,一方面是指在同等条件下,技术骨干在职称晋升、岗位竞聘、进修学习等多方面享有优先的权力。另一方面,主要是对科研活动的扶持与奖励,如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科技论文发表等都设立相应配套资金;中标项目按所获基金数额给予1:1匹配,并根据中标级别设立专项奖励;对于获奖项目,按所获奖金数额给予2倍~3倍的奖励;对成果转化的项目,按所产生的利润给予奖励等。第三是精神激励。人是情感动物,精神情感的激励至关重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是情感投入的关键,因此,必须用心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
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适宜的学术平台,良好的环境与平台的建立,则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给予支持和保障。好的激励政策,能最大效能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人才的茁壮成长。
4.4 以“教”育人
一个医院的学术地位单靠引进几个人是换不来的,必须依托继续医学教育这块沃土来培养自己的人才群。继续医学教育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成才的舞台,它起着培养和筛选人才的功能。我们现在的住院医师不论是本科生还是博、硕士研究生,他们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临床工作的实践能力还相对较弱。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其培养成为既懂临床又精于科学研究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继续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6]。
继续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务人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临床培训基地医院,首先要担当起育人的职责。一方面,是师资。各基地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筛选资深识广老师,保证师资力量。实行双导师制,这也是转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最好方式[7]。由主导师和辅助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根据学员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个体化培训方案。在基础阶段即培训初期,由临床医学导师作为主导老师,主要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及临床科研意识的培养。当研究方向确定后,根据其研究所涉及的交叉学科,选择交叉领域(如免疫、生化、细胞分子等)的一位导师作为辅助导师,进行针对性指导。这样,就能使学员在多个领域受到深层次的指导,有利于科研课题向纵深推进,促进青年医师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是学员如何学。继续教育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学员自身要定位准确,清醒的认识到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要深刻领悟到临床实践技能是临床医师的立身之本,要想很好地为患者服务,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要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临床一线的实践中,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提高迈出坚实的一步。
4.5 以交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转化医学是跨专业、跨学科的集成体[8],其理念下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不是传统的专科型人才,而是多学科交叉的、融医学与理学于一体的高级人才。要想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交流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自身的交流,临床医生每日面对病患,忙于临床工作,他们最了解什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博、硕士研究生安排到临床重要岗位,交给经验丰富的老主任,实行一对一带教,以利于快速地了解临床工作。而对于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优秀青年医师,尽可能多的给予到实验室接受正规科研训练的机会,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其次,国内、外的交流及院内的相互学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要想真正的有所提高,必须参与到国内、外交流中。积极发展与国内、外先进医学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为青年医生提供系统学习、专业技术进修及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多形式的交流学习,开拓了视野,了解医学前沿,跟踪新进展。第三,就是多专业、多领域的交流。转化医学涉及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研究、市场营销、基金筹集、政策法规等多方面,故必须汲取诸多领域的知识,多方位地交流与学习。
[1] 李爱军,赵 玮,王晓民.临床医疗与研究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02-205.
[2] 胡 楠,任 骏.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275-3276.
[3] 钟世镇.对转化医学与人才培养的感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1,5(2):208-210.
[4] 吕 祥,刘 静,胡国华.从转化医学谈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发展趋势[J].中医药导报,2011,17(5):1-3.
[5] 李 莉,李建华,徐正伟.谈跨世纪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激励机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55-56.
[6] 王 璐,张 静,张正祥.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11,23(8):1615-1616.
[7] 夏海斌,吴东亮,王 敏,等.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医学长学制教育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895-897.
[8] 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4):94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