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文化观及其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2-03-19姜淑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观新文化政治

姜淑娟

(广东医学院,广州 东莞 523808)

毛泽东的文化观及其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姜淑娟

(广东医学院,广州 东莞 523808)

毛泽东的文化观伴随其整个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形成。毛泽东揭示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即文化既反映所处社会经济与政治,同时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民族化、科学化与大众化是新文化发展的方向。毛泽东的文化观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文化观;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高校文化建设

毛泽东的文化观是伴随其整个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作为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观念形式,毛泽东的文化观是建立在对于文化的本质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上。他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于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互为关系的角度,系统阐述文化的本质及价值。

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科学界定了文化的本质。“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经济与政治互为辩证,两者共同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与方向。毛泽东继承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引用马克思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并非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与此相反,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意识)。马克思对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论文,“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1]其中,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与方法,其文化观以实践为基础,是一种彻底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它不仅阐述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所在,而且深刻揭示出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一,关于文化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关系进行了明确界定,“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做出更为深刻、辩证的阐述,他指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3]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是基础,对政治和文化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反过来,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完善取决于经济的变化与发展。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仅统治着“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统治着该社会“精神力量”,构成统治阶级的个人“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4]而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必然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

此中,毛泽东从历史实践的角度加以阐述,通过区分不同时期的文化来阐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中国自周秦以来,建立在封建社会经济与政治基础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之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而诸如经济等其他领域则都是封建经济方式与政治体制的能动反映。实际上,在阶级社会里,任何超政治的文化并不存在,作为基础的经济决定着政治和文化;而反过来,政治与文化作为经济反映,两者又来源于经济,其变化和发展都是以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为基础。不可否认,政治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且政治和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由上得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决定了文化不仅具有经济基础且具有一定的政治诉求。

其二,文化的能动作用。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能给所处社会经济与政治以能动作用。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如若是一种积极的能动反映,必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向前发展和进步。于此,毛泽东认为应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文化,有必要革除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以便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关于新文化的能用作用,物质与精神可以互为转化,作为物质基础的经济与政治不仅可以对文化的发生及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反过来,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与政治前进起着能动的力量。文化并非仅仅被动地接受经济和政治的决定,而是对经济和政治具有能动作用。概而言之,一定形态的文化则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影响与作用。

二、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新文化特征

毛泽东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应朝着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新文化,就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是中国新文化的发展目标与前进方向。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全体成员达成共识与认同的基本依据,更是作为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支柱的重要形式。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新文化一旦缺少民族性,新文化难以达到民族凝聚力以及缺少群众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新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或会根据客观情况略有差异,然而,任何时期内,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务、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服务的宗旨却始终如一,这也要求中国新文化必须始终体现着本民族的特点。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新文化的内容的形式都应该是民族的,即使在政治方面和艺术方面也是如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吸收国外不同元素的同时应注重本身的内在特色。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它首先应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这是民族性的根本前提。除此之外,它还应“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1]这样才可以真正体现民主化的发展要求。

文化的科学性是作为与封建主义文化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提出的,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在毛泽东看来,所谓科学性,尤其指文化的内容应该是科学的、积极的和健康的。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9]达到文化的科学性,必须重视理性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须以科学性为基础,缺乏理性科学地文化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这样一来,科学性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新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必须“重视历史”,而非“割断历史”之间的联系,给传统文化一定的科学地位,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于长期毒害民众的封建文化应坚决予以取缔和排斥,只有这样才可达到科学性的内涵。当然,中国新文化在注重历史,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毛泽东的文化观主张批判地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一分为二地评价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所谓大众化,它应是“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文化的大众化是对文化来源、文化任务及文化工作方法等思想理论的精辟概括,即:文化来源于大众生活,同时文化又服务于大众,必须回到大众中去。在当时,所谓回到大众,“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创作出既适应大众需要又能提高大众文素质的作品。文化的大众性决定了我们的文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文化是体现老百姓生活、维护老百姓利益的大众性文化,并非少数人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新文化既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大众的情感和思想,又要在语言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在《文化工作的统一战线》中也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这是他分析和解决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出发点。要实现文化的大众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程度,面对这一现实情况,解决问题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强教育进行文化普及,“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将文化的普及工作与提高工作有机地结合。当然,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并非截然分开,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民大众进行文化教育,把文化的提高和普及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起来,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1]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的大众性,提高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文化的民族化、科学化与大众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三者彼此依存、相互结合。民族化是前提,大众化是目的,科学化是保证。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脱离一定民族特征的文化是不存在的。科学的内容必须与民族的形式相结合,才能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大众化必须结合民族的形式和科学的内容,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毛泽东的文化观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高校作为发展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形态争鸣的重要场所,其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文化观“既着眼于中国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而非仅仅囿于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非仅仅只是指导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5]由此,毛泽东文化观对于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搞好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启示作用。

首先,高校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整体性,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当代社会发展,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并日益凸显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高校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更加突出,其发展过程中,更要注重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重要的关系,概括说,高校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6]

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注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之中,只有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使之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于此,高校文化建设并非一个单一孤零的个体,其功能和价值的发挥更需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还包括学校第一课堂之外与师生有关的学校其他一切教育活动。建设高校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创建优良校园的整体环境,使之与教学科研、学生活动构成一个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高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股能够维系学校各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高校文化亦是高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这不仅能够创造更为丰富的先进文化,而且能够推动校园整体的迅速发展。

其次,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价值。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原则,既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剔除封建糟粕,吸取优良精华,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高校作为宣传真理、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明、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社会正气的主战场之一,就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倡导应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高校是理想的传承之地。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身也会逐渐融入各个高校日常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高校文化现象,久而久之构成各个高校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准则,进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赖以发展的文化环境。当然,文化环境会随着时代变化、实践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高校所拥有的这种独特的内在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准则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赖以进行、发展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形成高校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而高校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也必然将会成为高校综合发展一个基本元素。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63-664. 664.706. 706.706.707.708.85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5] 许全兴.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文化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1):32.

[6]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8-9.

Mao Zedong's Cultural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JIANG Shu-juan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s the whol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o Zedong’s thought improved, his view of culture took shape. Mao Zedong disclosed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e. Culture reflects and affects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a certain time in turn. Nationalized, popularized and scientific culture are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Mao Zedong's culture view offer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View of Culture; Nation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Technolog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A84

A

1009-5160(2012)-0024-03

姜淑娟(1987-),女,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高校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文化观新文化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政治攀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