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资料分析
2012-03-19鲁雅琴陈江君谷有全王天红
杨 奎,陈 军,刘 宁,鲁雅琴,陈江君,谷有全,王 颖,王天红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甘肃 兰州 730000)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是维生素 B12(VitB12)吸收和(或)代谢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末梢型感觉障碍,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1~3]。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电生理和生化检测技术,但影像学及电生理的改变需与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相鉴别,故其诊断缺乏特异性。一般认为临床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以及血清VitB12 水平下降,便可以确诊SCD,但血清VitB12 水平并不能反映全身VitB12 水平及组织对VitB12的储备能力[4],加之个别患者就诊前有VitB12的用药史,致使血清VitB12 水平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因此,血清VitB12 水平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SCD,需结合其他血液学指标、影像检查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方可避免误诊和延误患者病情。本文对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SCD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希冀为临床SCD的诊治提供思路借鉴。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SCD 患者36例,男27例,女9例;发病年龄19~70岁,平均(50.25 ±13.61)岁。从发病到明确诊断历时两周至一年,平均(15.6 ±12.5)周。既往病史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胃溃疡3例、胃切除1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15例以及营养不良3例(其中农村寄宿中学生1例,女性节食减肥者2例)。3例曾有口服维生素B12 史。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1.2.1 首发症状 36例SCD 患者中26例有明显首发症状,其中头晕、行走不稳、踩棉花感14例(53.9%);双下肢或者四肢麻木9例(34.6%);双下肢麻木并行走不稳2例(7.7%);双下肢无力并行走不稳1例(3.8%)。
1.2.2 体征 深感觉障碍36例(100%),其中腱反射亢进21例(58.3%),腱反射减弱7例(19.4%);Babinski 征阳性 16例(44.4%);双下肢肌力降低(Ⅳ~V)1例(2.78%),Romberg 征阳性35例(97.2%);有感觉平面的痛温觉障碍32例(88.9%)。
1.3 辅助检查
1.3.1 血生化检查 36例患者均进行血液常规及造血4 项(叶酸、VitB12、促红细胞生成素、铁蛋白)检查。检查结果表明,Vit-BI2 浓度低于正常值(74~516 pmol/L)3例(3/36),余33例(33/36)均在正常范围;周围血血红蛋白30例在正常范围(116~155 g/L);6例有不同程度贫血;28例(77.8%)外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7.6 ±11.8)(80~94 fL),红细胞分布宽度CV(RDW-CV)正常,红细胞分布宽度SD(RDW-SD)≤80 fL。
1.3.2 MRI 检查 36例患者均行脊髓 MRI 检查,其中 31例(31/36)可见脊髓后索片状等或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对称,其中 9例(9/31)位于颈髓,16例(16/31)位于胸髓;6例(6/31)胸髓萎缩;5例(5/36)未见脊髓异常表现。
1.3.3 肌电图检查 36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33例(91.7%)有异常改变:16例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11例为单纯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例为单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纯肌肉电压增高。
2 治疗与随访
患者确诊后,积极给予VitB120.1~0.5 mg/d 肌注,并辅以叶酸及其他对症治疗,经过规范的VitBI2 治疗后,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随访半年患者病情均好转,未再加重。
3 讨论
SCD 是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本病少见,多于中年发病,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一般无明确的发病时间。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侧索和周围神经,临床症状有贫血、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等。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平均确诊年龄为60岁,男女比例为1∶1.5,白种人随年龄增高发病率增加,65岁后为发病高峰期[5]。本组患者中老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二者之比为3:1,平均年龄(50.25 ±13.61)岁,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这与国内其他报道结果基本吻合[6~7]。头晕、行走不稳、踩棉花感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绝大部分伴有周围神经损害。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MRI、肌电图以及血液学检查结果。31例患者脊髓MRI 检查有异常信号,33例肌电图提示有异常改变,3例血清VitB12 水平降低,33例VitB12 水平处于正常范围,阳性率仅为8.3%。77.8%的患者MCV 增高,RDW-SD≤80 fL。Hb、红细胞数等贫血指标均正常。从发病到明确临床诊断历时两周至一年,平均(15.6 ±12.5)周。在入我院之前,所有病例均曾经在下级医院诊治,只有3例被诊断为SCD,其余都被诊断为周围神经病、颈椎病、脊髓脱髓鞘病和脊髓蛛网膜炎等。
传统理论认为VitB12 缺乏致其依赖酶活性下降引起的髓鞘结构完整性改变,以及VitB12 缺乏所致的蛋氨酸合成酶功能障碍是SCD 发病的关键[8]。但新近的研究表明,SCD 是由VitB12缺乏导致的脊髓细胞因子(TNF-α)与神经营养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白介素 -6(IL-6)失衡所致[8~9]。由此可见,无论经典理论还是新近的研究结果均表明VitB12 缺乏在SC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血清VitB12 水平降低是诊断SCD的重要依据,但是其水平正常或升高并不能排除SCD[10],因血VitB12 水平与神经系统病变严重程度无直线相关性[11]。钴胺素被吸收入血后由血浆结合蛋白转运到细胞内,参与髓鞘和DNA形成,如果VitB12 转运和代谢障碍,即使血中VitB12 水平正常,细胞也不能充分利用钴胺素,影响有结合DNA 能力的NF-κB转录因子水平进而影响细胞转录过程[12]而导致SCD的发生。由于国内目前尚不能常规检测细胞内钴胺素水平,故不能确定血清VitB12 水平升高或正常的患者是否存在细胞内VitB12 缺乏。因此,寻求能间接反映机体内VitB12 水平的指标必定能提高SCD的诊断准确率。
红细胞平均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近年来国外常用来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指标[13]。RDW-SD 和RDW-CV 即为在RDW的基础上常用的一项新的诊断指标,它能在十几秒内测得10万个细胞体积大小的SD 和CV 值,可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之程度[14]。SCD 患者由于VitB12 或叶酸缺乏,DNA 复制障碍,细胞质复制却不能分裂,从而导致细胞体积增大。有研究表明,MCV 升高可作为VitB12 缺乏的诊断指标之一,如果MCV≥115 fL,VitB12 缺乏可能性大约50%,如果MCV≥130 fL,则几乎肯定存在VitB12 或叶酸缺乏[15],但也有外周血MCV 正常,RDW 增高至正常水平3 倍而VitB12 极度缺乏的病案报道[16]。通过本组36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这些病例除具有发病年龄偏低、男性高于女性、脊髓MRI 及肌电图异常外,更重要的特点是绝大多数患者外周血VitB12、Hb、红细胞数量正常,而MCV 增高,RDW-SD 降低,经VitB12 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由此可见,外周血MCV、RDW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内VitB12的代谢状况,对SCD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组患者绝大多数被基层医院所误诊,可能是由于患者早期症状的不特异性及医生对MCV、RDW-SD的临床意义的认识不足所致。鉴此,我们认为临床中应重视MCV、RDW-SD 在SCD 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樊春秋,贾建平.中国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附40例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2):108-110.
[3]Healton EB,Savage DG,Brust JC,et al.Neurologic aspects of cobalamin deficiency[J].Medicine(Baltimore),1991,70(4):229-245.
[4]王岚.亚急性合并变性与维生素B12[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8(2):139-141.
[5]Green R,Kinsella LJ.Current concepts in the diagnosis of cobalamin deficiency[J].Neurology,1995,45(8):1435-1440.
[6]张艳蕉,赵晓梅,滕国志,等.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31例临床与MR表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4):227-228.
[7]樊春秋,贾建平.中国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2):108-110.
[8]Scalabrino G.Cobalamin(vitamin B12)in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and beyond: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and novel theories[J].Exp Neurol,2005,192(2):463-479.
[9]Scalabrino G.The multi-faceted basis of vitamin B12(cobalamin)neurotrophism in adult central nervous system:Lessons learned from its deficiency[J].Prog Neurobiol,2009,88(3):203-220.
[10]Reynolds EH,Bottiglieri T,LaundyM,et al.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with high serum vitamin B12 level and abnormal vitamin B12 binding protein:new cause of an old syndrome[J].J Arch Neurol,1993(50):739-742.
[11]周晋,孟然,李国忠,等.亚急性联合变性与维生素B12 缺乏和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90-93.
[12]Yanaka N,Koyama TA,Komatsu S,et al.Vitamin B6 suppresses NF-κB activation in LPS-stimulated mouse macrophages[J].Int.J Mol Med,2005(16):1071-1075.
[13]丛玉隆,马俊龙,杨崇萍,等.MCV/RDW 贫血分类法临床实用价值初步探讨[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0,11(1):47-49.
[14]沈伽第.全血细胞自动分析新技术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98,22(1):61-65.
[15]Kapadia C.Cobalamin(Vitamin B12)deficiency:is it a problem for our aging population and is the problem compounded by drugs that inhibit gastricacid secretion[J].J Clin Gastroenterol,2000,30(1):4-6.
[16]Jeevan Sekhar,Sally P,Stabler.Life-threatening megaloblastic pancytopenia with normal mean cell volume:case series[J].Eur J Intern Med,2007,18(7):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