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专科学校药物分析教学的德育渗透
2012-03-19李晓青
李晓青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的素质显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加之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暴露出道德观念浅薄、法律意识欠缺、自控能力较差、前途意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等缺陷。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更多的教师只行使教书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想改变学生的德育现状,单单只靠“两课”的开设是不够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立足专业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等,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阴影。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就高等职业学校药物分析教学的德育渗透问题作以探讨。
1 教师的标榜作用是实施德育渗透的基础
1.1 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德育渗透的效果
教师不但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每位教师,不管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上课提前10分钟进入上课地点,进入实验室需穿工作服,操作过程要严格规范不能因为节省时间就不按规范操作等等。
1.2 教师的业务水平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力度
作为专业课教师,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但仅凭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实施德育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要求专业教师除了熟悉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有洞察学生行为的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及相应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渗透工作得心应手。
2 明确药物分析课程任务是实施德育渗透的关键
2.1 课程任务决定了实施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要求药物分析工作者要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和质量观念。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往往和检验人员的质量观念和责任意识有关,例如“齐二药”事件。药物分析的课程任务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质量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2.2 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决定了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作为制药专业的学生,药物分析为制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应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管是在生产、检验和销售等环节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在药物分析教学中要实施德育渗透,就要从以检验这一岗位群的岗位职责处抓手,让学生理解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实施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1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学生独立学习,以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设计检验计划、准备检验工作、实施检验任务、分析检验数据、评价检验结果等,让一些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将会影响小组整体的成绩,渐渐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以资鼓励,还会树立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我们德育的目的。
3.2 合作学习模式的广泛采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合作意识都显得格外重要。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家庭环境及社会的影响,使得多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缺乏。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实施教学,可以改变部分学生的现状。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多次的练习中,学生会找到合作的乐趣,消除了人际交往障碍。
3.3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惊,还有担忧,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通过教师搜集和教学有关的药品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案例,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触动和更深刻的认识。
4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4.1 完善评价体系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保障
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往都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评价,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德育行为评价。作为药物分析课程评价体系,除就用学生专业知识评价、实践技能评价以外,还应引入德育行为的评价,例如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上课的表现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同学的合作情况、在实践操作中是否违反了操作规程、在数据结果处理上是否捏造数据、在实习实训中是否爱护公物等等,以通过详尽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规范学生的德育行为。
4.2 改变评价形式是巩固德育教育成果的有力措施
作为高职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单一的评价形式往往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长此以往,就会使部分后进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会有一些抵触情绪。如果在评价中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例如学生自评、学习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其纠正不良行为,使德育渗透进一步深化。
[1]谢海青.浅谈高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8(34):175.
[2]杨辉.也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