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种司空见惯的教学疏忽
2012-03-19李爱荣
李爱荣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教师教学中有些行为会阻碍或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甚至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些教学行为中,教师本人没有认识到对教学起负面作用或者没有起促进作用的教学行为,即教学疏忽。矫正司空见惯的教学疏忽是极有意义的,下列几种教学疏忽较为普遍,应当引起广大同仁的高度重视。
1 将课前10分钟放任自流
在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10分钟内,“唱歌”似乎成了学生的必做之事,至于唱什么歌曲,极少有师生去关注和研究。因此,不难听到软绵绵的情歌,激昂的劲歌,有一句没一句的“乱唱”,甚至恶作剧式的“怪唱”。我们没有考证课前唱歌始于什么时候以及它的背景,但可以确信当初的“发明者”肯定是有正当理由的。人们的思维总会有这样的缺陷——视沿袭已久的、经常化的行为方式为无需寻找理由的、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我们可以对课前唱歌提出以下问题:它的作用何在?是否所有的歌曲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的作用能否由其他方式所替代?哪些方式可以代替它等。
我们认为,课前唱歌的作用在于产生有利于学习的联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心态,酿造积极的情绪,为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营造教学氛围。但不同的歌词意境及曲调旋律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每一首歌曲,对人的影响都会有差别;每一类歌曲,都会以它独有的旋律和情感特征感染人、影响人。能够起到上述作用的歌曲才适宜在课前10分钟唱,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实践表明,静坐、深呼吸以及朗读真理、启示语等方式也能起到上述作用,甚至在有的场合和情形下,它们的效果比唱歌更好。
2 任课教师不熟悉学生
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十分熟悉,教师一般都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极少有不认识学生的情况。然而,职校的部分教师,对任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不认识。我们认为,这既有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与教学所涉及的客观因素有关,同时还受职校对教师管理和评价方式的影响。
就教师主观方面而言,可能有以下一些认识上的原因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或放弃了对学生的了解。一是有些教师认为对学生是否熟悉、了解对教学没有什么影响,只要自己专业过硬、教学尽力,就算称职的教师;二是教师以为熟悉、了解学生只对教育管理学生有帮助,而这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对即将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学生,任课教师教育学生也许会费力不讨好。就客观因素来讲,职校的大部分学科只开设一、二学期,且周学时较少,加上极少安排课外辅导时间(中小学里,即使不安排辅导时间,任课教师也会由于升学压力的驱使而自觉地寻找辅导时机),因而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职校学生学习的直接压力不大,相对中小学生来说,不太在乎学业成绩,因而向任课教师讨教问题的意识不强,这也大大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有些任课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任教的班级多,使得任课教师忙于应付教学,无暇顾及学生。
如果对以往入学基础好的职校生,任课教师不熟悉学生还不会显示出不妥,但对现在入学基础较差的职校生,任课教师不熟悉、了解他们,将明显地削弱教学效果。因为熟悉、了解学生,能够使任课教师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的针对性;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这对基础不佳、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愈显重要),才能营造出乐于学习的氛围。
3 轻视、忽视复习环节
不少教师以为讲授好新课,就算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复习,尤其是教材章节后面有知识小结的复习,无需指导,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因而极少安排专门的复习课。笔者认为,复习的目的不仅是“温故知新”,还应该通过复习这一环节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整理知识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努力难度较大,而且复习的效果也往往难尽人意。因此,在一堂新课结束时,教师应该及时归纳小结课堂内容,在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后,教师还需安排专门的课时用于复习,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解答复习题等。
4 强调问题反复啰嗦
强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学实践表明:适度的强调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如果过度将会带来副作用。首先,那些连音调都没有变化的、机械的、放录音似的反复啰嗦(称之为“过度强调”),作为一种单调的刺激作用于学生大脑,会使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以致产生抑制,从而导致教学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的背离。其次,面对学生群体的强调,隐含了全体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的前提,客观上造成教师强调只是针对了一部分学生,甚至少部分学生、个别学生,而浪费、侵占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另外,有时教师的过度强调,可能还带有“写”在教师脸上的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引起抵触行为,产生厌学情绪。即使是适度的强调,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如改变复述的语速、音调;将学习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关键点、疑难点内容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某些不是普遍性的问题,找相关学生单独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