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2012-03-19吴韶梅李建晨高子彬
吴韶梅,哈 婧,李建晨,高子彬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我校药学类专业的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课程内容涉及到细胞生物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我们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材。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涉及的生药种类繁多加上之前没有相关的内容作铺垫,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我们总结出用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巩固其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目前已把这些相应的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前沿
结合课程定位,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课程教学最核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重要生药的来源、化学成分、鉴别方法、功效特点,由此具备对生药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的知识。药用植物学作为学习生药学的基础,在形态解剖部分,植物的后含物、组织、根、茎、叶、花的显微结构等内容对生药学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该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讲细讲透。植物分类部分涉及的科目比较多,但与后续生药学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重复,因此,在此只简单介绍其等级分类、命名方法等。生药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应特别重视总论的教学是授课教师的共同观点[1],授课中注意引入一些生药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进展的信息,比如引入超微细粉化技术、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中药提取的新技术知识并补充其生产应用的实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生药学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做到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习更加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生药学》教材是按照植物学分类编排的,在讲解单味生药之前,先讲述各类生药所属科属的分类学特征及组织构造特点,要着重突出该科的特征,尤其是要抓住这些科属最独特的特征来讲解。这样就将两门学科内容很好地融合了起来。在进行各论中各种生药的讲解时,应做到以重点带一般,重要、常用的生药做重点讲解,同科、非常用的生药对其特征只做简单介绍。
2 课堂教学形式灵活
2.1 互动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到主导的作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能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以下的一些措施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1.1 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每堂课甚至每个知识点应达到的目标,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才能帮助他们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关知识。在每次上课之前就应该使学生明白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过推理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重点、难点在哪里,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灌输。例如,在讲“环境因素对生药品质的影响”时,先要明确告知学生哪些环境因素会对生药活性成分的积累产生影响,启发学生思考,然后便可联系道地药材的相关内容,阐述同种药材在不同产区条件下其品质的差别,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环境因素对药材品质以及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最后再重点解释各种环境因素对生药活性成分的积累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像这样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再像抽丝剥茧一样将答案一层层地展开道来,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1.2 设问式教学 设置生动的导入内容和巧妙的设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将繁杂琐碎的教学内容凝练成一个个知识点,然后根据知识点进行合理设问。学生一旦带着问题进入教学过程中,就能自发的去探求所设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很好地抓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重点知识。而教师如果不设问直接照本宣科,就有可能会造成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就要受到影响。例如,讲“生药质量控制”,先设问“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控制”,可列举我国中药材外销时遇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再将这一问题归结到我国传统中药材傻、大、黑、粗的质量问题上,进而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引导学生推断,进而确定出进行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阐述清楚质量控制的各方面。
2.2 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开放式教学相互配合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化[2]。而开放式教学更有利于使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对课件内容进行了认真安排,尽量采用图片和动画来表现教学内容,不能用图片的内容用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图表表现出来。针对本门课程中重要生药的个子货和饮片以及一些常见伪品,组建了生药材标本库。在教学中将生药标本带到课堂,或让学生直接到生药材标本库中去观摩学习,学生可以应用性状鉴别的基本方法,例如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对中药材进行认识、鉴别,与单纯的看图片相比,将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将被调动起来,既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加深了知识理解与记忆。
2.3 简单内容可尝试让学生分组试讲
对于学习内容当中较简单的章节,例如藻类、真菌、地衣、苔藓4个类群,所包含的重要生药较少且内容相对简单,可尝试把学生分成4 组,每组准备一章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推举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由教师点评,对需要补充的内容加以补充。学生会非常重视这样的表现机会,精心准备、反复练习,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繁重与辛苦。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4 教学语言引经据典,使学生轻松进入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药材与有关的诗文典故联系起来,在开场白中做到引经据典,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石膏这一药材的教学设计:首先以“活我自知缘有旧,离君转恐病难消”开场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告知学生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给他的好友、当时的名医赵藜村以感谢其治好了自己的疾病。袁枚所著《随园诗话》卷二第二篇记载:“丙子九月,余患暑疟。初服吕某药,呕逆头眩,呼吸气促。恰好其好友赵藜村来访。诊为阳明暑疟,进白虎汤一剂而效。命速买石膏,加他药投之。复明以西瓜汁尽量饮之、二日而愈。”袁枚非常感激其救命之恩,所以写下了上面的词句。参用这种开场引入的教学法,要比“今天我们讲清热泻火药石膏”的开场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然后再介绍石膏的出处为《神农本草经》,石膏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以上的讲授方法也为石膏功效的讲解作了铺垫,在功效讲解中再结合相关案例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又如,讲到茵陈以“华佗三试青蒿草”的故事开场,自然过渡讲到青蒿的利胆保肝功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这味药的药理作用、功效等掌握起来更加容易。
3 课下作业巧安排
学生对常规方式的课下作业往往提不起兴趣,经常是敷衍了事,这样对巩固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较为新颖的作业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分组训练、分组讨论。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作业安排时可根据章节的特点来布置作业,适合于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有关章节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比如,讲完“叶”这一章后,让每个学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采集校园、公园、野外等处不同类型的叶片,依据课上所讲的叶片类型逐一归类,并制作好题板后带到课堂上由教师和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这种类型的作业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在实际采集的样品中也有一些特例,比如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或与课本描述不一致的情况,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去检索相关文献并据此进行分类。这种作业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使他们对知识的掌能力度有了很大提高。
学无止境,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的探索改革,使学生学以致用。
[1]张永忠,刘嵩.对《生药学》第5版教材的看法及理论教学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16-1217.
[2]陈小芳.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9):44-45.
[3]李静,朱元元,郭远强,等.开放式教学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9,25(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