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

2012-03-19梁晓静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0期
关键词:制度化班级班主任

梁晓静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再议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

梁晓静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稳定和巩固班级心理架构、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不只需要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机构和资源,更需要长期的班级心理建设和师生的紧密配合。现从学生需求和概况分析入手,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班级管理制度化实施方法和建设重点。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促进学生与班级的同步成长与进步。

班级管理;制度化;心理建设

1 班级管理模式概况及研究背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教育发展政策背景下,中职教育所肩负的职责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输送德、智、体各方面合格的基础专业人才和社会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周期短,因而班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2011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笔者对所带班级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与设计。该班共40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6人,男、女生各占总人数的60%和40%。班级学生所学专业为中医康复技术,学制3年。学生平均年龄16.5岁。

通过对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发现该班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平均年龄小、文化水平低。(2)缺乏职业及人生规划意识和理念。(3)纪律松散、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低下。(4)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5)缺乏学习的信心和方法指导。(6)多元智能发展失衡。学生的语言智能、自我意识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整体发展程度较低,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沟通、交际、自律等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并因此引发了学生在校的各种不适和心理波动。由于其忍耐力强、身体素质良好,在班级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班干部因个人能力局限有时未能完全执行有关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其智能呈现缓慢而逐步上升的整体发展态势。

2 学生思想动态分析

经入学调查与访谈结果统计,该班思想稳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5%,仍有45%的学生思想波动大,使得班级整体学风、纪律欠佳,学生对学校生活和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有着强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配合度低。在行为上表现为:不遵守纪律、无视规则、违纪现象屡禁不止等。确立了学习目标或初步确立了学习目标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50%。仍有半数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不仅在学科学习上成绩较差,课堂纪律也极为松散。65%的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45%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毫无规划,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差,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对比男、女生思想情况,女生普遍优于男生,75%的女生思想稳定,学习目标明确,对自己的职业、人生也有初步的规划,纪律表现较好,配合度较高。半数以上的男生思想波动大,无学习目标或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且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未来极为茫然,凡事不在意也不上心,自律性极差。

3 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的实施

针对该班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制度化管理、帮助学生进行适宜的心理建设势在必行。经过班主任、班干部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已实施以下制度化的班级管理措施。

3.1 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制度

制度的完善需要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支持,即需要国家的、行业的、学校的、班级的层层架构,层层落实。环环紧扣,缺一不可。知法才能守法,遵纪的前提在于熟谙纪律、认同纪律管理和自觉接受纪律约束。通过坚持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制度和规定,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有了约束,在正面的激励下,学生的违纪行为逐渐减少,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度和配合度大大提升。

3.2 保证教育管理信息正确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班级管理的过程实质是班主任利用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资源,引导学生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目的的过程。这些资源包括班级管理中运用的人、财、物、信息、思想、文化、制度、机构,如班主任和班干部投放的时间和精力、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等[1]。教育管理信息的准确性要求班主任对国家、纪委、行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传达学校指令和进行班级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善用资源、信息到位,与学校管理理念协调一致,互相辅助。

3.3 开展适宜的心理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建立在对学生不良习惯和班内不良风气的批判及修正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学生对人、对己、对世界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过于简单、粗暴的班级管理和评价方式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耐心、细致地工作及严格周全的管理外,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还需有长远的考虑,做好长期计划,制订短期目标,松弛有度、步步为营。在班级开展适宜的心理建设活动的同时,勤于分析学生心理变化情况,逐渐建立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的凝聚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教会学生知耻而后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错误先学会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进而战胜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管理和监控,发现尽管本班整体班风、学风仍存在很多问题,但纪律管理已从缓慢上升的自然发展状态转化为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管的新态势。

4 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建设的重点

4.1 解决“第一次”的问题

班级管理工作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的事情,无论奖惩,对于学生都是一种震撼与触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坚持相关规定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同样问题同样处置,持之以恒,不可时紧时松。班主任对违纪学生所作的思想工作,要坚持有主题、有方法、有步骤,工作方法上坚持心理疏导、批评教育为主,行政处罚手段为辅,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家校共同教育。坚持狠抓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外,协调、调动学生思想中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班级成员良好习惯的共同养成,保证班级心理建设的开展。

4.2 解决点与面的问题

健全而科学的班级制度化管理,意味着要采用适合每位同学的管理办法。学生性格各异,心理状态不一,且生活经历与学习能力差别很大,因此,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日常管理中,建立和巩固稳定坚实的班干部组织基础。班干部敢于对其所分管的工作进行积极的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并及时有效地对所发现的问题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与探讨。对于违纪的学生,应耐心了解其实际困难,竭尽所能为其创造良好心理环境,鼓励他们坚持好习惯,改正自身的坏习惯,逐渐融入班级和学校生活。鼓励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实际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承认并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以及为争取进步而付出的努力。对学生善加引导,班级的正面能量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4.3 解决过去与现在的问题

学生的不良习惯往往也反映了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监管的缺失。现阶段班级管理深入化和制度化开展必然会触及学生入学前的不良习惯,无视或逃避都不是最佳方式,班级管理在短期内出成效的最大障碍在于学生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在校不适症,其引发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为他们创设心理环境,建立及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帮助其逐步摆脱惯有的思维定势,重新了解和认识自我。

传统的教育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的工作。其实,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行为,更要培养人格[2]。应该坚持做到:(1)制度化建设与心理建设同步;(2)纪律监督与心理监管同步;(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4)班级建设与党、团建设同步;(5)行为训练与人格培养同步。这样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制度化的实施和顺利开展。

5 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的现状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监督者和总指挥,时刻以学生精神和思想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了解学生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专业技能培训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关系。班主任与班内行为较极端的学生一起探讨未来职业与人生的规划,从自身职业和人生诉求上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其对专业发展做出理智的选择和调整。截至学期末,该班总人数为36人,男生22人,女生14人。经调查访谈及数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已适应了在校生活,思想状况稳定,基本能自觉遵守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违纪率较前期下降了25%,无重大违纪现象或事故;班级成员参与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的比率增大,多元智能综合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班级操行、德育状况也有所改观;半数以上的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调适中确立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初步的中医理论知识及中医康复技术;绝大部分学生开始重视并思考职业及人生规划。在“留得住、学得进、走得出”的职教培育方针指导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班级管理制度化建设已完成初级目标。中期目标将继续严格制度化管理,为学生发展创设更优的管理环境和教学资源。班级管理制度化以职教实际为基础,针对学生自身发展诉求,兼顾了班级管理建设和学生心理建设。班主任应当坚持细查问题根源、勤加劝勉的原则,坚持班级管理制度化建设并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和班级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1]梁晓静.班级管理制度化小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40-41.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G630

A

1671-1246(2012)20-0042-02

猜你喜欢

制度化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