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财政支持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2012-03-19刘淑霞陈月琴王君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0期
关键词:实训室基地实训

刘淑霞,陈月琴,王君华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需要得到更高质量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是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1 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状况

1.1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育部、卫生部对卫生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的申报工作,给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我校护理实训基地2007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将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护理专业资源共享,各课程共用的小型模拟医院,具有“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仿真护理实训基地。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得到强化训练后,进入临床医院实习达到与护理岗位“无缝对接”。

现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14 000 m2,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总值1 200万元,整个实训基地楼共6层,完全按照医院病房楼布局建设,包括急诊区、内科病区、外科病区、妇产科病区、儿科病区以及标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等,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均按医院标准建设,配备有世界先进的美国MITI公司生产的全无线遥控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成人Istan和婴儿HAL,计算机分娩与急救演示系统S560以及高级全功能护理模型人等,多媒体示教室安装有多媒体适时录播回放系统。将“教、学、做、练”有机融合,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医院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其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2 制约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以往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取得了较丰富的教学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护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还是显得较为薄弱,与临床护理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模式相对封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存在分工和职责不明现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二是实训过程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缺乏训练。三是师资队伍带教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还很不成熟,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同程度脱离实际的现象。

2 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护理实训场所的仿真性

增加建设资金投入,扩大和完善护理实训场地和设备,按照“模拟医院环境”、“模拟护理工作场景”、“模拟护理工作流程”的仿真原则,形成实训基地硬环境模拟临床护理的实际场景,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礼仪等实训过程引导软环境上模拟护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任务驱动,工作过程为基础、行动为导向的护理实训。最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技能训练与临床护理岗位需求零距离,让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迅速适应护士角色。

2.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管理体制,吸引实训教师积极参加实训室建设。护理实训基地增设实训组长3人,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增加到5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5人;研究生学历15人,本科学历35人,兼职教师31人;双师素质教师50人。主要从以下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一是促进专业课专任教师尽快成长提高,加强其教学基本培训和护理操作规范化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其到医院参与临床一线工作,以保证其专业技术的即时性。并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二是选聘本校附属医院学历,职称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及素质较好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并对其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三是聘请教学医院有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四是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及激励机制:①以推行人事聘任制为先导,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实施合同聘任,对聘期内不能完成和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任务的教师,实行解除或终止聘任。②以完善量化考核制度为重点,建立“岗位+业绩+奖励”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岗位聘任为重点,全面推进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实现“人员待遇能高能低,多劳多得,优劳优酬”。(3)制订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制订实训教师质量量化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制订明确的奖惩制度,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对责任心强、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双师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2.3 构建“三层次”、“一体化”、“开放式”的护理实践教学模式

“三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护理技能实训,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内、外、妇、儿、急救6门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是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基础;第二层次,临床思维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基本素质,即通过病案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第三层次,综合技能实训,包括自编病案情景剧与病案情景剧训练,以培养学生在临床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临床思维、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

“一体化”: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在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指两层含义:一是对实训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体化改革,使之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二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开放式”: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中从两个层面实施:一是实训课类型调整为“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开放型”3段式,综合型、设计型实训项目由学生自己设计,自行训练,这两类实训项目不能低于总实训学时的1/4;二是实训室开放,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增加训练时间上的自主性,突出技能型护理人才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2.4 建立与实训条件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多功能、现代化的实训场所为培养高技能的护理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系根据“营造职业现场氛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努力探索并构建了与现有实训条件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为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我们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压缩,增加适应医学发展并与临床需要接轨的内容,如婴儿抚触、引流袋的更换、手指血糖的测定等实训项目。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效果。二是创新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强调一体化教学,教学活动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场所为中心转变,用“案例分析、情景再现、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专题研讨”等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手脑并用,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1]。三是继续加大护理专业特色办学的力度。近几年来,我们依据“专业+特长”的培养目标,开办了手术室护理、重症监护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班,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5 建立与实训基地建设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建设。护理实训基地设主任1名,接受护理系主任的管理,下设基础护理实训组、专科护理实训组、急救及重症监护实训组3个实训小组,实训室、实训设备、实训教学分块管理,各负其责。主任负责教学工作安排和全面协调管理,逐步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二是加强实训室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护理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实训室全天开放,开放期间,学生变成实训室的主人,负责做好实训物品的整理与保管,如有短缺及时登记并报告,系学生会干部最后进行检查与把关。为避免众多班级学生在使用实训室过程中发生碰撞、冲突现象,教师将实训室的使用时间交给学生会干部进行统筹安排[2],使实训室管理达到科学、规范、统一、高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对实训室进行自主管理的能力,以保证实训室开放的质量和要求,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三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模拟操作,增强学生护理实训操作的熟练程度,减少实训用品的消耗。

2.6 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

根据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临床为依托,以实用为原则,以护士注册考试大纲为参考,构建了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课程。三年制学生在第四学期开展该门课程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护理专业教师难以完成考核的任务,因此,我们采取视频形式进行实训考核,即一名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实践技能的教学任务,每个班选出责任心强的学生辅导员,分别承担代教、联络、视频录制工作,单项考核结束后的视频资料分发给原来经过培训的兼职视频批阅教师进行评分,并把扣分原因以电子文档格式进行保存,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反馈给学生,不及格的学生自行安排补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1]刘爱民,高华兵,邓兰萍,等.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82-83.

[2]吴明,刘珍红,龚海蓉,等.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4):80-81.

猜你喜欢

实训室基地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建筑类专业识图实训室建设及实训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