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神丸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糖尿病性腹泻32例
2012-03-17赵明权
赵明权
(巩义市中医院,河南巩义451200)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的慢性神经病变的一种,其发病率为8%~12%[1],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不成型或呈水样,食后泻或晨起即泻、脂肪泻等,常伴有纳差、腹中雷鸣等症状。对于此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2007年4月—2011年7月,笔者采用温补脾肾之加味四神丸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糖尿病性腹泻32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性腹泻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36~73岁,平均(52.5±5.4)岁;病程5~72个月,平均(29.2± 7.9)个月。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35~72岁,平均(52.1±6.1)岁;病程3~71个月,平均(28.4±9.8)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2]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3]标准。①有明确糖尿病病史,腹泻发于糖尿病之后;②顽固的无痛性腹泻,水样便,或大便失禁;③腹泻症状的加重与减轻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好坏相关;④大便化验正常,未发现致病菌。
3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血糖控制达标(空腹<7.0 mmol/L,餐后2 h<10.0 mmol/L);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软食为主。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500μg/次,3次/d,口服;蒙脱石散剂,3 g/次,3次/d,冲服。治疗组给予加味四神丸联合中药热奄包:①加味四神丸药物组成:补骨脂200 g,肉豆蔻100 g,五味子100 g,吴茱萸120 g,肉桂80 g,炒白术300 g,生黄芪200 g,炒山药300 g。由本院制剂室粉碎,研末,泛为绿豆大小水丸,6 g/次,3次/d,以淡盐水冲服。②中药热奄包药物组成:大青盐1 000 g,荜菝30 g,高良姜30 g,茴香30 g,花椒30 g,肉桂20 g,郁金20 g。置于40 cm×25 cm棉布袋中,用微波炉加热后外敷患者腹部(神阙穴、天枢穴、中脘穴),30 min/次,1次/d,同时注意防止烫伤。
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订。显效: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有效:大便2~3次每日,近似成型或每日1次溏便,伴随症状或体征减轻。无效:腹泻次数及大便性状无改善,甚或加重。
5 结果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6 讨论
糖尿病性腹泻属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种,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内脏植物神经病变;②肠道激素分泌失调;③电解质失衡;④胃肠功能障碍[5]。西医学侧重于对症治疗,同时辅以营养神经药物,但疗效不确切。本病属中医学“消渴”“泄泻”“五更泻”范畴,中医学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别责之于肺、脾、肾3脏病变。而泄泻病位在肠,亦与脾肾相关,《景岳全书·泄泻》中“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大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的叙述即是明证。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而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讲,消渴与泄泻的病机具有相通之处,这也从中医层面解释了糖尿病为何易出现腹泻的发病机制。消渴虽为阴虚燥热,但阴阳互根,久必伤阳,肾阳方虚,命火不足,不能温运脾土,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发生泄泻。针对此病机,笔者拟定了加味四神丸,方中补骨脂、肉桂温补肾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泻,黄芪益气升清,白术、山药量大旨在起脾旺磨谷之效;益火之肉桂量宜小,因泻久阴阳俱伤,火盛则阴更伤;淡盐水咸入肾经,引药入肾,加强疗效。全方共奏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效。清代医家吴师机言:“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中药热奄包的理论来源即在于此,只不过把炒药变通为了微波炉加热。方中肉桂、花椒、茴香、良姜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荜菝辛热,散胃肠寒邪而止痛,善治肠鸣泄泻;吴茱萸不但具有温中散寒之功,又能助阳止泻,为治虚寒泄泻之要药;大青盐咸入肾经;神阙穴位于脐中,为经络之总枢,与五脏六腑相通;中脘穴为胃经募穴;天枢穴为胃经腧穴,又为大肠经募穴,用具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热盐包热敷此三穴,进一步加强了疗效。本研究把中药内治与外治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了临床疗效。另外,在疗效观察中笔者发现,治疗组患者血糖水平及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进一步归纳分析。总之,加味四神丸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1]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35-236.
[2]董砚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吕仁和,赵进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18.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崔蓉.以顽固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肠病47例分析[J].云南医药,2011,32(2):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