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条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03-16张敏
张 敏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实训是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许多高职院校也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实训条件和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实训教学条件和实训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取得显著成绩,但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条件的现状
1.校内实训条件单一,缺乏职场环境
会计实训室一般由普通教室或者是计算机室改制而成,缺乏真实感和仿真性,实训环境比较单一,企业业务的模拟深度和广度均不足。而通常的实训模式为学生毕业前做一套账,采用单人做账模式,一套账一个人从头做到尾,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既登记总账又登记明细账,缺乏角色感和应有的岗位职责分工。而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室建设一方面存在功能重叠问题,同时又存在覆盖不完整现象。
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很多企业将会计信息视为商业秘密,通常不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即使有个别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安排的实习内容也很难与会计的核心能力相吻合,工作的连贯性和实习实训的间断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实习实训的参与度较差,往往仅限于跑腿和旁观,难以接触到实质性工作,严重影响到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甚至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只是签一个协议,企业既不参与教研教改,不能从实务的角度对学校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也无法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只是一纸空文。
3.实训项目的设计缺乏系统规划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项目一直沿用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实训模式,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受学科教育的影响,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也就是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讲解的继续,只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岗位针对性不强,不能全面反映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
4.实训资料过于单一,脱离企业真实业务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都编写了大量的实训教材,但素材单一、内容重复、陈旧,缺乏新颖性和真实性,另外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部分实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对策研究
由于专业特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有难度,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重点放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校内实训室建设往往分三部分:一是建设模拟实训室。模拟实训室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单项技能的训练要求,能满足出纳岗位、记账会计等岗位实训,但实训内容比较单一,难以接触到大量的企业真实单证,使实训的连贯性和真实性都比较差,难以满足学生对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的实训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建立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拟实训室业务真实性的弊端,但学生在实训中的参与程度受专业限制,难以接触到实质性业务,无法真正做到校园教学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三是建立虚拟教学实训室。商科的学生往往在就业时由于对工作环境陌生,对胜任工作的信心不足,遇到突发事件就束手无策。如果能够建立虚拟教学实训室,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和流程,就可以在有限条件下,实现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鉴于以上问题,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条件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专业课程进行技能分解,有机整合
针对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各学院要组织专业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专业课程进行认真梳理,分解出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完成核心技能所需要的软件、硬件条件,以及实训耗材分析。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对全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再梳理、整合,将相同、相似的技能放入同一个实训室。比方说,经管类专业都涉及的财经基本技能训练,大多涉及会计初始认知训练,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都涉及到会计流程的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等,各专业认真梳理课程技能点,对技能点进行汇总,按技能点确认实训室,而不是按课程或者专业确认实训室。
在专业提出的理想状态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在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要求的前提下,以合理使用资源为宗旨,二级教学单位对理想状态的实训条件进行再次整合。按照实训室需求的迫切程度,将实训室建设项目分别确定为已有实训室功能扩建、新建、待扩建、待新建等几种类型,分批次、有计划实施。
同时需要注意,人才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长期的,实训室建设也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工作。对于新建实训室,根据需求,部分项目的建设内容需要分步完成,既保证教学需要,又能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同时克服资源不足的问题。
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开拓校企合作新途径,深化校企合作成果,建立校企互动的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以期校企之间深度契合,无缝对接。大力推行校企双赢模式,努力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包括企业冠名、企业招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代学徒制推行实施、企业专家进教室、企业文化进班级、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双师型”队伍建设等等方面实现互动,真正要挖深校企合作,在双赢的前提下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3.利用虚拟技术,建立传统与现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实训条件
高职会计专业理想的实训条件应该是立体化的实训基地,既有校内实训基地,又开发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既有传统的校内手工实训室、电算化实训室,又有虚拟仿真实训室。
虚拟教学实训室采用3D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三维空间,通过将用户置身于该环境中,借助轻便的多维输入输出设备,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在3D企业模拟实训系统中的智能交互方式,让学生在学校,通过模拟现实的环境中反复实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真实企业完整的实训任务,获得宝贵的上岗经验,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现实企业岗位。虚拟教学实训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对传统实训条件的有力补充。
虚拟教学实训室的实训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各种参数,如市场环境、企业类型等,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更加灵活多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阅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环境中更加得心应手。根据真实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岗位设置,基于真实企业进行开发,企业员工可利用该项目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弥补了企业员工缺乏对企业整体认识及企业业务与工作相关性理解的缺陷,因此可为员工培训之用。也可以为职业技能比赛提供比赛平台。
4.提高师资水平,注重实训条件的内涵建设
(1)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素质的内涵。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强调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把教师队伍的双师比率做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但笔者认为,在强调教师双师证书的同时,更应注重双师素质的内涵提升,注重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打造一个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实训项目的开发的前提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专业实践制度,要求会计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实践,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同时,多渠道招聘教师,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校实践技能课教师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2)建立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基于企业实务的实训项目。高职院校应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每年都定期对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单位的需求情况进行人员访问与调查,及时掌握就业市场上会计专业适用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单项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阶梯、递进性实践教学体系。这种阶梯、递进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强化了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能力基础,而且在递进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基础,以确保其具备“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和良好理论素养。
实训项目内容的编列力求完整充实,来源于企业真实业务,同时又要高于企业真实业务,使学生确实通过实训项目了解企业概貌,熟悉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以缩短岗位适应时间,真正做到课堂和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