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
2012-03-16李继兰
李继兰
一、合理优化设计降低设计成本
农机设计的优良与否直接与农机产品的实际成本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研发人员要深入实际,设计结果既要符合技术要求,又要满足农机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设计成本即按产品设计方案生产产品的预计成本,因为设计上的浪费是先天性的浪费,设计不合格或不合理,投产后要对产品成本长期产生不利影响。与成本相关的设计因素有:参数的确定和总体结构尺寸的取值、正确合理的选材、合理的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技术要求的经济合理。在细微之处动脑筋,合理优化产品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研发人员应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深入实际调查市场需求,直接参与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掌握公司产品的作业情况,深入了解公司产品在使用中存在的优缺点,在设计中不断加以改进以避免不合理设计,了解公司物资库存及原材料的市场供需情况,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设计变更而导致的库存物资的浪费,另一方面设计中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可选择更低成本的材料。
二、加强工艺管理降低工艺成本
工艺管理是工艺装备与工艺技术间无形的潜在资源,加强工艺管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浪费,降低工艺成本。农机制造中,零部件的加工均要借助于一定的设备进行,传统的通用设备适应性广,但对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企业生产批量迅速扩大时,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无发满足生产的需要,如何提高现有操作工人的劳动效率,一方面是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就是选用操作简便,精度高的设备,如数控机床、数控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等,同时要注意配套工艺装备,根据工件技术要求设计制作专用工装、夹具、刀具等,直接提高设备的生产率。
三、加强材料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农机制造企业材料成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90%以上,抓住材料成本控制也就抓住了成本控制的关键。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加强材料采购管理,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考核措施,提高材料采购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置等业务规程。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在原材料购进环节,供货进度、质量、价格可控。
1.广泛收集和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做好价格变动和材料需求量分析,适时、适量、适价采购。
2.建立科学的“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根据前一年度供应商供货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交货及时、售后服务等方面),将供应商分为A、B、C等级,对不同级别供应商在下一年度分别确定最高合同金额、执行不同的付款条件和质保金比例,以保证供应商的交货质量。
3.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储备减少资金占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采购物资,把好进货质量关,对有采购条件的物资推行零库存,及时处理呆滞、积压物资。
四、加强生产现场管理,降低制造成本
1.提高工作过程的质量,减少资源耗用
通过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每一工序之中来实现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一致性,将产品检验做成工序而不是岗位,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使每一位生产人员都能自动自觉的控制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把好质量关,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在生产现场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质量,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不合格品以及重复返修数量减少,减少资源耗用,使生产总成本下降。
2.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降低物料消耗
生产环节中每一道工序的物料消耗最终都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因此应在前面讲到的设计优化之后,根据设计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在每个生产环节对实际消耗与定额消耗做出分析比较,找出节约或超支的原因,不断的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浪费,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3.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
水电气在农机制造成本中占比相对较低,因此容易忽略,但是全面成本管理要求不能忽视任何环节。
4.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是生产线上的人数越少越好,而是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并熟练掌握不同设备的操作技术,当劳动效率提高时,单位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就会降低。
5.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
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可靠保证。一是以制度规范设备的管理行为;二是增强设备操作人员责任心和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强化设备的现场管理与维护保养,以最优的技术状态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高效运行,从而提高设备效率。
6.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坚持“安全”是最大节约的原则,安全是降本增效最有效的措施。
五、将成本控制过程纳入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1.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明确经济责任
建立预算管理制度,编制和修订预算,并根据预定的生产量、生产消耗定额和成本标准,确定总目标。以达目标为终点,自上而下将成本考核任务、产品目标成本等指标按照隶属关系,在公司各职能部门、车间、班组、个人的各个层次,逐级分解,依据成本可控制原则,将单位的责任成本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职能部门和每一个职工,通过对责权利严格划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成本中的每一项支出与员工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促使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减耗增效,增加个人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施考核
制定规范的考核制度、流程,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评价方法,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考核标准、评价方法执行,奖罚分明。如果在考核过程中随意地改变考核程序、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随意调整考核结果,或者是奖罚不兑现,就会使考核制度成为虚设,使考核失去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员工对公司的制度失去信心,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制度有明确规定的,要严格按制度执行,制度中有遗漏的,可以在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作出考核,同时,在次年补充、完善各项制度。
3.重视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的沟通
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不可能达到绩效管理应有的效果,有效、通畅的内部沟通机制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前要加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宣传,取得员工的认同。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讨论沟通达成共识。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要重视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在最终的考核结果生效前,与被考核者就考核结果进行讨论,使被考核者不但能接受考核结果,还能找到考核结果不利的原因。此外,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前要预先制定申述程序,让被考核者对自己得到的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申述程序解决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