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的生态制约与平衡
2012-03-16周旻
周 旻
一、中小企业融资与融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小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它们使用20%的金融资源,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60%的出口,贡献了50%的税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附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
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但融资难仍是中小企业的最大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融资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重高,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但因很难获得银行长期贷款的支持,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据发改委一份材料表明,我国每年都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有超过60%的企业是由于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的。
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要受到融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融资生态环境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有着推动或干预作用。中小企业要进行融资活动就必须先对融资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考察融资生态环境对融资行为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进而趋利避害,提高适应融资环境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群落生态学的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生态环境是指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财务环境、技术环境、人才环境、知识环境、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包括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
二、中小企业融资生态制约
1.中小企业内部生态制约
(1)治理结构模式。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主要依靠家族成员、亲友出资建立,产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架框残缺,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高度统一,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层“三会合一”,是传统的家族治理结构模式。研究发现,为了保持控制权和规避风险,中小企业遵循一种先内源融资,再由短期债务、长期债务,最后才是外源权益融资的逻辑,许多中小企业偏爱无决策权股票融资,很多家族企业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拒绝采取特定类型的融资方式,如不使用外源性权益融资,这样的融资逻辑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再加上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财务信息质量低下信用水平低,难以在融资活动中占据优势。
(2)资产规模及结构。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往往要求企业提供资产抵押,对抵押物也有种种限制。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注册资本少,资产积累不足,固定资产一般比较少,流动资产变化较大且不稳定,缺乏可供抵押的实物资产,而无形资产量化困难,不能很好地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在信贷配给中极其容易被银行淘汰。
(3)信息不对称。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历史较短,管理水平欠缺,财务状况不透明,没有或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企业信息基本上是封闭的,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正确判断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4)企业生命周期。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管理水平、资产规模、竞争力等条件的变化,企业融资方式必然发生改变。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融资体现出如下基本的变化规律:越是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信息条件越差,其外源融资的约束越紧,融资渠道越狭窄,业主出资占比重越大;反之信息条件越好,外源融资约束越小,融资渠道越多,外部权益性融资比重上升。
(5)经营风险。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环境影响,实体经济受压,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相对更大。另外由于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和个体企业的赢利性特征双方面的原因,我国许多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在一定区域内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企业利用相同资源、生产相同产品、抢占同一市场,很容易产生激烈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从而产生巨大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部筹资的首要来源,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风险厌恶型的商业组织一般不愿意向高风险项目或高风险企业发放贷款,高经营风险的中小企业自然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青睐,由此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2.金融市场制约
(1)银行信贷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以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还包括外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但目前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仍占据垄断地位,金融市场缺乏充分有效地竞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供给和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归国家独有或大部分归国家控制,这样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致使国有企业更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据统计商业银行70%的资金贷给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资金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不成正比。
尽管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所有者歧视”正在逐渐淡化,但受惯性思维作用,在贷款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常常遭遇银行的“慎贷”和“惜贷”,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对信贷利率的严格限制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导致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
(2)资本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初步形成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在内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我国资本市场对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实行严格的政府审批制度,虽然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准入门槛比主板市场低的多,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不具备上市资格。截止2012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公司已超过1000家,相较于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而言,上市融资比例微乎其微。最近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尚处于试点阶段,对发行主体的选择仍有一定的限制,至2012年10月31日,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达到59只,但企业所在地主要仍集中在最早开始试点的6省市,主要集中在一批备受市场关注的中小企业,未惠及大多数中小企业。
3.信用体系制约
当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虽然由人民银行负责推动,但并未赋予人民银行相关的一些法律权力,征信立法的滞后影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所要征集的诸如企业拥有专利情况、企业受表彰信息等多分散在技术监督、质量检测等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对信息采取垄断式保护,部门之间未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此外,我国目前信用评级业受评级机构实力、从业人员素质、评级技术等因素制约,评级的公信力仍有待提高,这些都不利于一个完善的信息生产和传递系统的建立。
4.产业政策制约
产业政策是明确国民经济领域中支持和限制重点的政策,是政府为优化产业结构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的总和。商业银行作为资金供给的重要载体,向中小企业贷款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国家的产业政策——金融部门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制定具体的金融政策,实现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密切衔接。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实施倾斜性信贷政策、对商业贷款的政策担保等金融措施,对重点发展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在贷款上重点支持,资金给予优先保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则减少贷款限制其发展,甚至拒贷。
5.货币政策制约
2010年10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4次加息,9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使得信贷规模总量减少,银行放贷更加谨慎,银行为确保信贷安全只能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有选择地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效益较好的小型企业,即使2012年初存款准备金率有所降低,但政府货币紧缩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幅增加,但流动性趋紧,紧缩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小企业钱荒加剧,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更加困难。全国工商联人士在调研中,90%以上的受访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6.法律政策制约
有关资金融通的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一些形式的融资活动(比如民间借贷等)由于缺少法律依据或规范不能健康有序发展;《201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最主要困难中排名前五项有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资金紧张。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必须给每个员工签订合同、交纳养老保险、发放3倍加班工资和节假日工资等,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完成的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有9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上升,最低工资标准及员工正常薪资都普遍上浮;很多国家为扶持中小企业而采用差别税率,即中小企业低税率、大企业高税率的政策。而据媒体调查,中国东部某省2008年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分别为28.64%和32.79%,而大企业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为14.59%。中国税收资料调查显示,2008年,纳入调查的中小企业缴纳流转税15003亿元,占总比重的86%;缴纳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占总比重76%。同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调整资源税以及加大环境生态保护,都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高成本、高税负使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进一步相对增加,高成本与高税负相应地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三、中小企业融资生态平衡
从生态学来看,中小企业融资过程需要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维持其稳定状态去转换物质和能量。只有这种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并建立一定的秩序,才能保持生态动态平衡。
1.建立中小企业内部生态平衡机制
(1)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中小企业赢得金融支持的基本保证。治理结构规范与否是决定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不仅影响筹措决策,而且也影响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
(2)健全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以管理方式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促进与带动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准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只有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资本结构改善,才有望增强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同时良好的盈利能力也会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誉状况,扩大企业的影响,从而使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得到加强。
(3)加强对外沟通,扩大中小企业社会影响力。中小企业为了能以较为有利的条件稳定地获得所需资金,还应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做到:加强同投资者的联系,加深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消除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疑虑;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与政府机关保持良好协作关系;经常与金融机构进行互访,与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充分了解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要求,密切配合金融机构的有关活动;了解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知识,了解银行的金融产品,选择贷款政策合理的金融机构。
(4)谨慎选择融资策略。由于中小企业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可以采取稳健型的融资策略。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规模、生命周期、资本结构、信息披露情况以及资金需求等方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处行业特点及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建立的资本结构,以应付突发事故造成的停产及支付压力,实现融资效益的最大化。
2.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间接融资渠道。逐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改革贷款审批程序,尽可能方便中小企业贷款的申请和发放;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严格控制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3.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包括政府、银行及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氛围;加快征信立法进程,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依据,使征信工作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得到明确的保障;采取多种措施,整合有效资源,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推动政府部门与银、保、企合作,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完善评级机构的监督、考核等相关监管制度,提高评级机构社会公信力。
4.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稳步扩大中小板和创业板容量,继续规范发展新三板,简化核准程序,降低企业挂牌的门槛,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政府从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建立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完善中小企业债券市场。
5.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适当增加政府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规模,加大与国家专项资金的配套对接力度;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扩大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减轻企业负担。
[1]蒋耀初.关于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征信,2010(1):54—57.
[2]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中小企业经营困境调查.领导决策信息,2011(7):28—29.
[3]李洁.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财会月刊,201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