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崇的小权谋和大智慧

2012-03-13徐美君

决策 2012年6期
关键词:姚崇张说李隆基

■徐美君

怎样才能得到上司的器重,真正放手让自己大干一场呢?姚崇选择了步步为营,逐步赢得领导的赏识,最终让领导觉得离不开自己。

在封建王朝,权力斗争无处不在。臣子若想身居高位并长盛不衰,除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骄人的工作实绩外,智慧和权谋同样必不可少。唐朝宰相姚崇就是其中成功的典型,他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次出任宰相,三起三落却益发受到信任和器重。

在读到《新唐书》的姚崇传记时,毛泽东做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的批注。在毛泽东的眼里,“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即使一代天骄也“只识弯弓射大雕”,那么姚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能让毛泽东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图/王恒

步步为营 赢得上司器重

虽然三次被封宰相,但是姚崇真正受到器重和做出政绩的还是在唐玄宗时代。姚崇看准李隆基是个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好上司,决定在他的手下鞠躬尽瘁,干出一番事业来。但是怎样才能得到上司的器重,真正放手让自己大干一场?姚崇选择了步步为营,逐步赢得领导的赏识,最终让领导觉得离不开自己。

姚崇在得知玄宗有意请自己出山后,立即着手准备施政纲领,他针对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混乱政治的积弊提出了十条意见,短短二百余言,包括了施以仁政、广开言路、杜绝外戚宦官干政等等。

有了施政纲领后,姚崇又思考着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想法变成领导的想法。所以在皇帝亲口告诉他打算请他出任宰相时,姚崇并没有立即拜谢。升官发财的事情谁遇到都得笑醒,姚崇却无动于衷,让唐玄宗十分纳闷。而这正是姚崇的过人之处,他乘机将自己的十条施政纲领一一奏明,表示如果皇帝不能同意,他就坚辞不就。

作为一代明君,唐玄宗对姚崇励精图治的衷心自然十分明了,于是当即表示“朕能行之”。想法得到领导首肯后,姚崇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要让领导觉得这十条意见是他李隆基自己的,于是伏地叩首,三呼“万岁”,称“这是陛下施行仁政的开始,是臣千载一遇之日。”皇上你太英明了,真是天下万民之幸。

刚刚出任宰相时,姚崇小心翼翼,事事奏明皇上定夺,表示出对上司的绝对尊重,甚至让李隆基觉得,你姚崇能不能别那么烦,该自己拿主意的就自己决定好了。

一日早朝,姚崇将要安排的郎官名单准备好,一一向唐玄宗奏报,李隆基却左顾右盼,时不时的看着天花板,不表态。姚崇于是毕恭毕敬的又奏报了三遍,皇帝还是不表态,他只好走了。

后来内侍高力士问皇上为何如此,李隆基说:“我让姚崇当宰相,委以重任,大事由我来决策,至于封个郎官之类的小事,他可以全权负责。”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后,姚崇更加勤勤恳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有一次,姚崇因得了疟疾而请假休息。朝廷事务积压,玄宗见不到姚崇,急得不得了,不停地派使者去探视,有时一日能派去十几甚至几十个。可这样老是跑来跑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另一个宰相源乾曜就向皇帝建议,让姚崇搬进四方馆,一边养病一边办公,还腾出地方让姚崇的家人来照顾他。四方馆里有那么多档案,姚崇觉得不太妥当,不敢居住。玄宗派使者告诉姚崇:“恨不处禁中,此何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不是因为制度限制,我恨不得让你搬到宫里来住,四方馆算得了什么!唐玄宗能如此,是对姚崇的最大信任和褒奖了。

见招拆招 克服执政阻力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境内发生严重蝗灾,蝗虫所到之处,禾苗树叶一扫而光。在“天命不可违”和佛家“不杀生”的思想影响下,百姓惊恐万分,纷纷烧香磕头,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蝗虫吃光,满朝文武也是一筹莫展。

此时,敢于担当的姚崇站了出来,主张人工灭蝗。现代人看来,这个决定很正确,立即执行就是了,不会有什么阻力。可是在当时却是阻力重重。

第一个阻力来自顶头上司唐玄宗。按照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皇帝是天子,权力来自于上天。但是如果他不能很好地履行皇帝的职责,上天就会通过一定方式告诫他,比如大范围的天灾。这个时候皇帝就要反躬自省,增崇厚德。所以唐玄宗就问姚崇:“蝗虫是天灾,大概是上天派来警示我的吧?”我是天子,灭蝗不就是得罪上天吗?

姚崇立即站在领导的角度为皇帝分忧。他说:“要不这样,以后凡是关于灭蝗的事情,就让我以大臣的名义出牒书吧。就算上天真的怪罪下来,那就由我姚崇一个人承担。”在解除了皇帝的心理障碍后,姚崇又从现实的角度向玄宗进言:“历史上因为蝗虫成灾而亡国的事情都有啊。如今国家的粮食储备本来就不多,如果再出现大面积歉收、绝收的情况,老百姓可能就会揭竿而起。”玄宗也是个务实主义的好领导啊,听了姚崇的分析,欣然表示同意。

上司的疑虑刚刚被打消,同为宰相的卢怀慎又提出质疑了。这个卢怀慎可是大名鼎鼎的贤相,为人清廉、声望颇高。平日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事事让姚崇决断,自己安心做个“伴食宰相”。但是这次卢怀慎思考再三,决定劝劝姚崇。

他从不杀生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蝗虫也是生灵啊,如此大规模的杀生必然有伤和气,还是请你三思啊!”姚崇知道自己的这个同事是个重视道德甚于生命的人,就决定激将他。姚崇说:“老伙计,蝗虫的命是命,难道人命就不是命了吗?如果不去灭蝗,粮食绝收,老百姓都饿死了怎么办?老兄你若是怕因灭蝗而招祸,那就有什么都由我姚崇一个人顶着,与你无关。”卢怀慎可是个谦谦君子,岂能因私心杂念而不顾百姓死活,于是再也不反对了。

中央的意见算是统一了,于是命令捕杀蝗虫的牒书很快发往山东各地,可是又碰到个敢于直谏的官员,他就是汴州刺史倪若水。在汴州,倪若水政绩突出,而且也多次进谏皇帝,还被唐玄宗树为为民请愿的榜样。

这次倪若水依然一副为民请愿的姿态,要求皇帝修德养民。还举例说后汉皇帝刘聪也曾捕杀蝗虫,可是越捕越多,最后亡了国。

针对这样的性格耿直又忠心耿耿的下属,姚崇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反驳道:“你能拿刘聪跟咱圣上比较吗?而且你说蝗虫与德行有关,那蝗虫在你的辖区肆虐,是不是说明你的德行有问题呢?”倪若水自然无力抗住皇权和道德两顶大帽子,赶紧组织灭蝗,汴州后来还成了灭蝗的“先进单位”。

善弄权谋 力克官场对手

姚崇和张说都是玄宗时期很有能力的高级公务员,也是天生的一对政治对手。

玄宗继位后打算任用姚崇为相,消息很快被已经是宰相的张说知道了。为了阻止自己的政敌进入权力核心,张说就指使御史弹劾姚崇。

张说这招的确狠毒。因为不管御史弹劾的内容是真是假,在组织考察时期突然被弹劾总不是件好事。而且如果真的被调查,等事实真相出来了,领导也许就改变主意另用他人了。

这就相当于,如果在今天某官员在被提拔考核时期,上级纪委突然接到检举信,等纪委调查结束了,换届选举十有八九也该结束了。

不过玄宗决心任用姚崇,最终弹劾没有起作用。姚崇当上宰相后,张说担心遭到报复,就想找个靠山,这个靠山就是玄宗的兄弟岐王。可是张说行事不密,很快姚崇就得知了这一情况。

一日早朝结束后,姚崇故意一瘸一拐地落在最后。唐玄宗是个聪明的上司,他一看就知道姚崇有事要向他单独汇报,就问他脚崴得疼吗?姚崇说:“陛下,臣的痛苦不在脚上啊,臣是心痛啊。”玄宗就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姚崇回答:“岐王是陛下的兄弟,张说是宰相,他们却经常在一起活动,我很担忧啊!”不久之后,张说果然被罢相,贬到外地当刺史去了。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以七十二岁高龄逝去。临终前他留下了遗嘱,告诫子侄们要知止、知足。

位极人臣,姚崇可以说一生无憾了,可是有一件事让他临死都放心不下,那就是张说。他对儿子们说:“张说一向与我不和,嫌隙很深。我死后,他毕竟是我的老同事,出于礼节肯定会来参加丧礼。你们要将我平生收藏的宝贝都罗列在他的面前,如果他看都不看一眼的话,你们的灭顶之灾就不远了,要是他看了,就预示你们安全了。你们要赶紧把这些东西都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拿到碑文以后,马上誊写好了呈给皇上,同时马上雕刻。几天后,张丞相必然后悔,他派人前来索要时,你们就说皇上已经批准了,而且也已经刻好了,谢谢张大人。”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姚崇所预料,张说在得知下人回报后气得要吐血,说:“死姚崇还能算计活张说,原来我的才能真的远远不如姚崇。”

猜你喜欢

姚崇张说李隆基
姚崇研究:20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李亨啖饼惜福
姚崇拒住四方馆
为官要读《钱本草》
死敌送来平安符
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