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2-03-12余国民
余国民
山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方没有路;突然,柳绿花红,出现了一个小山村。这两句诗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景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自隆兴(今江西南昌)通判罢归故乡,卜居三山。三山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城西南九里,乡居中诗人同邻近的农民多有交往。次年的春天,诗人游邻村,写下了《游山西村》这首诗。诗人积极用世,却被罢归故里,心中自然愤愤不平,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与诗人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名句。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赵构把政权交给太子赵,是为孝宗,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兴元年。赵是南宋皇帝中尚有恢复中原之志的人,也想整顿军政,起用人才。这时陆游的诗名已经很高了,他的才华出众,风格豪迈,和唐朝的李白很有相似之处。一天,赵问朝臣周必大,当今的诗人谁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就说惟有陆游。这给了赵一个很好的印象,同时陆游 “小李白”的美名也传开了。接着宰相史浩、黄祖舜又推荐陆游“善辞章,谙典故”,因此赵更加高兴,便亲自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机会,把自己平素的主张和见解,如刷新政治、巩固国防以及怎样创造恢复中原的条件等等,都当面向赵讲了个大概。赵听了很满意,特地赐他进士出身,并在他的原职之外,另派他担任了编类圣政所检讨官的职务。这时朝廷上弥漫着北伐的空气。赵起用了抗金的老将张浚为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兵马,于隆兴元年四月开始北伐。陆游参与了抗战的机要工作,当时重要的外交和军事文件由陆游执笔,可见其才德为当局所器重。北伐之初,战事很顺利,一举收复了江淮重镇宿州。然而好景不长。宋军两员大将李显忠、邵宏渊之间发生了矛盾,以致抗战失利,主和派又抬了头,朝廷撤销了江淮都督府,罢免了张浚,与金人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就在和议进行期间,陆游仍上书朝廷,建议国家应乘和约未定之前,宣布建康和临安都是临时首都,以便将来迁都建康,凭借有利地势积极从事恢复中原的准备,可见他不计个人利害,为国家前途着想的爱国热忱。签订和议的次年(1165),赵把年号改为乾道,一时的发愤图强又变为苟安现状了。陆游关于建都的积极主张当然不会被朝廷接受,他自己反而被调任隆兴通判,地点离前线更远,职务也显得越不重要了。即便这样,主和派依然要趁机把他除掉,于是加给他一个“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在乾道二年,免掉了他的职务。
在陆游的人生之旅中,这是他又一次尝到的被黜的滋味。其实,早在十几年前,陆游还有过一次被黜的经历。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二十九岁,到临安去参加省试,通过这次省试,第二年便可以参加殿试了。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名师的悉心指导,陆游的经义、诗文都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看来很有录取第一的希望。可是偏偏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考。在门荫制度下,秦埙已经官居右文殿修撰了,但是秦桧还不满意,还想要秦埙通过省试和殿试,博取状元及第的荣誉,便示意主考官,要他照办。当时的主考官是两浙转运使陈之茂。他是一个公平正直、不畏权势的人物。他在阅卷之后,发现陆游实在比秦埙考得好,便不顾秦桧的卑鄙意图,毅然将陆游取为第一,秦埙取为第二。秦桧知道这事之后,大为震怒,到第二年殿试的时候,公然把陆游刷掉。陆游因此失掉了由科举取得功名的机会。陆游的被黜,固然是由于秦桧要使他的孙子得中头名,但除此之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陆游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都是属于主战派的,他也自幼就具有爱国思想,坚决不肯和敌人妥协。他自称“少年志欲扫胡尘”,认为“和亲自古非长策”,而且表示“未敢随人说弥兵”,这和杀害爱国将领、削弱国防力量、向敌人屈膝求和的秦桧是处处针锋相对的。这样的政治见解,不但表现在他日常的言论中,就是在试卷中也必然有所发挥。这正是秦桧所最忌恨的,当然不会容他出头了。这是陆游和卖国汉奸的第一次正面冲突。他在仕进道路上的失败,也就是他爱国精神上的胜利。
陆游的仕进之旅是坎坷的,曲折的,是“山重水复”的;他的精神之旅却是充实的,多彩的,是“柳暗花明”的。这两句诗之所以流传了几百年,是因为它不仅仅描绘了农村山间水畔的美景,更在于它形象地表述了抗金的道路是曲折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迷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这便是这两句诗给人们的启示,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②,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①腊酒:腊月酿的酒。②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这一天祭土地神祈丰年。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写了山阴当地的农村风光和丰年气象,并同好客的农家留下了随时来访的后约。一二两句写丰年之乐。农民家里酿好了酒,养了许多鸡、猪等家禽家畜,用酒肉热情地款待客人。三四两句写境地之幽。在描写一路经行的客观景物中,突出“疑无路”、“又一村”的主观感受,使叙述曲折,有阶段,有层次,包含着进入不断变换的新境界的意思和有时遇塞而通、豁然开朗的喜悦。这一联善状难写之景,色彩鲜明,句法生动,向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人们常常用來比喻绝境中的希望与转机,富于哲理。五六两句写习俗之美。箫鼓喧闹,固然是为了社日迎神赛会,但也反映了丰收后人们情绪的欢乐;衣冠简朴,说明民风淳厚,同市朝的日趋浮薄侈靡正好相反。最后两句订下了日后频来之约,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农村的挚爱和同农民之间亲密融洽的交往。陆游后来写了许多诗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但还是以这首早年之作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