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院校学风现状分析*
——以学生问卷调查为样本

2012-03-12李育全

关键词:农科院学风大学

李育全 ,张 哲,戴 波

(1.云南农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201)

优良的学风是大学最高理想和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学风是学习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农科院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农业类人才为主的基地,相对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校学风整体不尽如人意。加强农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不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也是学校能否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头等要务。

一、农科院校学风的内涵

“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1]”毛主席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论述和界定学风,将学风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概括,从外在表现上看是论述党的学风问题,实质上是论述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高校的学风,广义上的解释是,高校师生员工在学习方面形成的风气,而当我们研究高等教育管理谈到学风时,则多半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不妨将其叫做狭义的学风。[2]”“学,指学习,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风,指风气、风尚,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学风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学习的风气。就高校来讲,就是指学校里的人(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学习的风气。[3]” “高校学风,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的方式等方面。[4]” “广义的学风涵盖学校的治校之风,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风气;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它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方面反映出来。[5]” “高校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的宝贵财富, 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它体现在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针以及办学过程中, 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息息相关, 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优良学风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与规范作用。[6]”

显然,在研究和实践领域,人们对学风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政界、理论界、学术界和教育界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学科视野也有各自不同的分析。政界往往将学风诠释为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学风问题;理论界认为学风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从事理论研究的态度问题,核心是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和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学术界认为学风是学者研究、治学、做人的精神风貌和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教育界则认为学风是学校办学治校的理念、精神和文化的体现。从学风建设的角度出发,在高校里学风是学生的求学研学之风,教师的教学治学之风,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学管学之风,学校领导的办学导学之风的总和。同样,研究人员对学风的定义和认识也存在不同的层次,从大的方面讲,存在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论述党的学风,实质上是论述和澄清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从高校的层面讲,一般存在广义和狭义的认识,广义的学风包含师生员工的学习风气,狭义的理解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本文选择农科院校学生为视角和维度,分析和探讨农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力求在数据分析上更深入,以凝练农科院校现状具有的共性和一般性特征。

综上所述,所谓农科院校学风,指农科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追求真知、崇尚真理、探索未知的一种精神风貌、理念信仰和校园文化氛围。农科院校优良学风,指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严明的纪律等,优良学风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科学的学习信念、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农科院校学风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了大学的校门,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现代化具有深远而长久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高校办学规模日趋稳定,高校办学应该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重点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上下工夫,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学风。没有良好的学风,人才培养质量不可能提高,更谈不上学术的创新。这是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和大师级人物能否涌现的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高校目前学风松懈、学术不端时有见诸报端,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问题。但高校本身应该如何面对、高校自身能做些什么?值得高校加以思考和作出应对,基于此,本课题组针对农科院校优良学风的建设展开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465份,收回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达98.92%,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数据反映出民族分布较合理、男女生比例均衡、调查对象重点是本科生,与大部分学校实际的在校学生规模和比例相吻合,调查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表1 被调查对象的民族和性别分布

表2 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归纳和分析,以及文献分析和实地观察,反映出农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如下现状:

1.对学风的评价不高、行为与认识相分离

对“你认为学校学习氛围”的调查见表3。由表3可知,仅有30.6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是好的,而高达50.22%的学生认为学习氛围不好或很差,即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氛围不好甚至很差,如果加上选择“说不清”的人,这个比例近70%。这充分说明目前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好或者差,至少在学生自己的判断和认知上是这样一个结论,大部分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而只有19.13%的学生处于“说不清”的混沌和模糊意识。

表3你认为学校学习氛围

项目很好好不好很差说不清人数(人)201211815088比例(%)4.3526.339.3510.8719.13

对“你认为农科院校学风的现状是:”的调查见表4。可见,认为学风好或很好的人只占10.87%,占十分之一左右,而同比认为学习氛围好或很好的人为30.65%,占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在学生的认知和判断中,学校的学习氛围好于学风的现状。而认为学习氛围差或很差的人达到50.22%,认为学风现状差和很差的人占26.08%,原因在于学风建设的现状中增加了“一般”这个选项,分散了比例。综合二者,可以明确判断出,对学风和学习氛围评价好的人介于10%~30%,评价差的人介于26%~50%,二者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评价差的比例要高于评价好的比例。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学校的学风普遍认同度不高,只有占2.39%的学生认为是很好的,很差的占15.43%。学生在认识上对学风建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都认为不好或不够好,但事实是,既然认为不好或不够好,那么为什么在行动上不加以改进?换句话讲,个体对群体的认知与个体自身的认知没有达到统一,从个体对群体的判断,大家都明白现状不好或不够好,但个体如何改变群体或者自身是否属于好的范畴则比较模糊,甚至可能出现随波逐流或者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意识,于是就出现一个悖论,大家都觉得不好,但大家都觉得无能为力或者与己无关,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

表4 你认为农科院校学风的现状是

2.学习动力不足、求知欲望不高

对“你对你所学的专业的态度”的调查见表5。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学习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劲头就会大打折扣。正如中国的圣人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好知”,就是自身喜欢这个专业,从而激发内心潜在的学习兴趣,不仅热爱专业而且把专业学习与学习兴趣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即使对专业不感兴趣,出于珍惜走入大学的机会以及丰富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认识,抱着“乐知”的态度,以强烈的求知欲驱动自己去学习和探索未知的领域。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对走入大学殿堂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逐步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这个称呼的含金量逐步下降,加之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导致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求知欲望不强等现象。

表5 你对你所学的专业的态度

3.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轻视课堂学习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同的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及学习的热情。在“你对待课堂的态度是”的调查中,基本能认真听讲的学生仅占38.7%,而占54.34%的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听不进去(见表6)。这说明,一方面课堂效果不够好,学生对课堂的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是神圣的殿堂,是知识传播的主要阵地,但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选课制的推行,课堂纪律如何维护成为一个问题,旷课、缺席、迟到成为一种常态,而教师无暇顾及和管理,使课堂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同时教师疲于教学、追求的既不是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不是新的思想和知识,而是追求经济的效益,使课堂丧失了原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是成为老师赚取报酬的场所。客观地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绝大多数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也需要生存和发展,市场导向使教师不得不追求经济效益。这可以从有没有课时费、课时费高低与教师的态度和热情之关系看出。简而言之,课堂效果的好坏、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而且取决于老师,甚至更多取决于老师,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

表6 农科院校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状况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仅有46.96%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作为学生,做作业是天职,但是却有一半的学生不愿或者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更为让人担忧的是网络时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而这种依赖不是查资料、找素材,而是处于直接下载或者下载拼凑,结果导致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不愿意动脑、动手,形成一种不良的学术风气。长此以往,学生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作业上,而且反映在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当中,学生书写自我感受、情感、认识和体验的愿望逐步降低或丧失,而是把这些活动都当做一种快餐式的应付,求快、求简便不追求真情实感,这种风气严重影响了学风、败坏了学术风气。这也许是互联网时代最应该下力气整治的歪风,否则创新型国家难以建成,钱学森之问将成为永远难解之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古人的经验,但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记笔记是读书学习的基本功。至于怎么记,则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一点从调查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认为“根本不记”和“没必要记”的加起来仅占3.91%,绝大多数人认为上课记笔记是必要的。但如何对待笔记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高校曾经流行一个说法“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什么也不记、毕业烧笔记。”笔记是一种资料的积累,既是学习历程的记录,也是学习资料的积淀,同时也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学习方法欠科学、渴望学习方法指导

对“在大学学习中你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见表7。说明农科院校的学生整体上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单是学习技能和技巧问题,而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权问题。学生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怎样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7]。

表7 在大学学习中你是否有自已的学习方法

同时,从另一项调查中也可以分析出,农科院校的学生自我本身也认识到了学习上缺乏科学的方法,所以他们也希望能得到这方面的指导与教育。在“你是否认为大学需要开设大学学习方法课程或专题讲座”的调查中(见表8),高达69.35%的学生认为是需要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程或专题讲座,仅有14.1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可见,学生本身也渴望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但自身对科学学习方法的取得途径又比较茫然,处于“当局者迷”的困惑状态,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通过学校开设学习方法课程或专题讲座,从而为自己找到一条科学的学习方法。

表8 你是否认为大学需要开设大学学习方法课程或专题讲座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老师的授课方式都与中学时有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同学则表现出不适应,从下面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农科院校学生的适应能力。表9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只有21.74%的学生有点不能适应,非常不适应的仅有2.39%,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但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24.13%的人有点不适应或者非常不适应,这个比例接近四分之一,作为上万人的大学,四分之一意味着好几千人有点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

表9 你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

5.学习纪律观念淡化、作弊现象相对突出

良好的学习纪律是优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学术腐败、论文买卖、考试作弊等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校园的学风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生早退、迟到、旷课,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对此,课题组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表10可以看出,没有逃课经历的人只占7.38%,也就是说其他的92.62%的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只不过是次数多少而已,而经常逃课的人占到13.7%,可见经常逃课的人数多于从没逃过课的人。而对于同学旷课的态度来看,绝对不支持旷课的仅占3.04%,而高达58.04%的学生认为有重要的事,偶尔旷课也情有可原。可见,学生对旷课持相当宽容的态度,不认为旷课对学生来说是什么事情,这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纪律管理相对松懈。对于作弊行为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从不作弊的学生占35.22%,经常作弊的人占3.69%,偶尔作弊的人占46.09%,后两项相加达到49.78%,也就是说几乎一半的学生有过作弊的经历,而15%的人选择说不清,说明至少立场上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把三者相加,这个数据就达到三分之二左右,这可以明显地推导出学生作弊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逃课现象持高度的认同感,对旷课持宽容态度,并不认为逃课、旷课是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对作弊行为并不感到难堪,而是身体力行。可见,逃课、旷课和作弊成为大学的一种常态现象,这对于学风建设而言,是致命的弱点。如果学生对纪律没有畏惧感,心中没有纪律的观念,对作弊等不良行为没有羞耻感,那么再好的大学、再好的课堂,也就形同虚设,学生进入大学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连最起码的礼仪廉耻、道德纪律观念都丧失,有再多的知识和能力,对社会又有何用?这种风气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国家、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就令人堪忧了。这不能说是教育的失败,但至少值得教育界思考,大学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一种精神和信仰,一种对制度和规范的忠诚,一种坦荡做人的信念,还是无视规矩、率性而为、诚信缺失?从根本上而言,这三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至少一方面可以折射出学生对自身角色定位缺乏诚信、纪律观念淡漠,另一方面折射出学校管理的松懈和纪律的执行力不够,从而助长了这些现象的蔓延和发展。

表10 农科院校学生纪律状况调查

6.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轻视平时学习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思维相对活跃,善于尝试和追求新鲜事物,乐意深入社会感受各种生活,因此各种娱乐活动,社会活动比较频繁,无形中挤压了学习的时间。

表11 农科院校学生学习时间分配调查

从表11可以看出,作为农科院校的学生抽样调查来看,仅有1.52%的学生“经常早读”,“几乎不早读”的人占41.31%,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把中学时代勤奋苦读的习惯全部抛弃了,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反而把勤学苦练的好习惯丢弃了,这与大学“严进宽出”的制度密切相关。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上课、几乎不学习”的占25.43%,除了上课、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达三小时以上的仅有5.87%,可见,学生在业余时间已经不把学习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而是把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了娱乐、休闲上,共有460人参加调查,而选择用在娱乐、休闲上的高达332人次,占72.17%,遥遥领先于位居第三位的学习选项的138人次,仅占30%,而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的学生位居第二位,有142人,占30.87%。显然,绝大多数学生业余时间都在忙乎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况且还忙得不宜乐乎,这实际上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一种自我迷失。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盲目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能理性地、有选择性地参加课余活动,把学习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所谓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留给学习的时间却很少。大学生渴望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这些行为符合年轻人的特征,也符合劳逸结合的基本规律,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客观上往往造成学生轻视平时学习、重视考试前突击,学得快忘得也快,知识的巩固率不高,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因此,针对这种现象,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合理分配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

三、结论和建议

学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农科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服务“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任。因此,加强农科院校学风现状的实证与理论分析,为构建优良学风提供基本分析素材和依据,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31.

[2]邓晓海.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若干问题[J].经济师,2004(4):105.

[3]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7.

[4]魏涛,韦秀英.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169.

[5]祝殿平.一般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6]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 (20):23.

[7]陈庆良,丁昭福,刘明颛.大学生心理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25.

猜你喜欢

农科院学风大学
科技创新结硕果
——云南省农科院发布110个杧果新品种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安徽农科院研发新型野外阳光型人工气候室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大学》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炊事员的几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