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闪电解放思想
2012-03-11马浩岚
○马浩岚
最早实现载人动力飞行的不是莱特兄弟?二战中盟军最惨烈的灾难竟是一次演习……
《往事如风——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和事》,(美)马丁·W·桑德勒著,林虹译,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现代的中国人,虽然生活在日新月异、创新变化的时代,但仍习惯于相信所有权威、教材、书本的论断和材料。在学生时期,我们为了考试得高分而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字句,认为自己是在“获取知识的养分”;成人之后,我们又在工作中对领导、权威惟命是从,循规蹈矩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认为这样才不会出现谬误纰漏。尤其是对于历史,当在书中读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的法兰克王国,发展为西欧的一个大国。在查理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800年,建立了查理曼帝国。814年,查理去世,他的子孙庸碌无能,相互倾轧,国家陷入混乱。843年,他们将帝国一分为三”这样的历史材料时,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是“事实”,我们的大脑忙着分析当时的背景、因果、事件的影响,甚至会努力去记忆这些年代、人物和数据。可是,我们头脑中是否会有这样的一闪念:这些,都是真的吗?
关于历史和真相,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往事如风——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和事》[(美)马丁·W·桑德勒著,林虹译]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路。那一篇篇文章,几乎像是一道道闪电,划破我们习以为常、墨守成规的狭小宇宙,带来近乎颠覆性的震撼和启发。
原来,最早实现载人动力飞行的人不是莱特兄弟?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最惨烈的军事灾难竟然是一次演习,并且真相被美国政府刻意隐瞒三十多年?还有,现代的交响乐团、音乐教育、人们搭配不同颜色款式衣服的时尚、女性的美发修眉等美容潮流、西方餐桌礼仪……所有这一切,竟然都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一个完全不知名的黑奴?美国内战打响时,报信的骑士原来并不仅是保罗·瑞威尔,还有两个做出更大贡献的人?
更精彩的是,这本书中不仅提供了这些颠覆“常识”的历史真相,还提出了这些真相之所以被“遗忘”或“掩盖”的原因:最早载人飞行成功的怀特黑德生活窘迫,没有申请专利的意识,又因为是德国移民而受到一战后反德情绪的影响,甚至还有莱特兄弟“篡改历史”的阴谋,这些都使得怀特黑德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本应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几乎现代时尚各个方面的黑奴齐里亚布,虽然在当时得到重用,身居高位,但千百年来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使得毕竟出身卑微的他无法像君主贵族那样在大量文献记录中获得一席之地。二战中造成近千名士兵身亡等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猛虎行动”演习,在后世关于二战的记录、文献、作品中不见踪影,则是因为当时及之后相关军方和政府的刻意隐瞒,拒不公开信息。历史记住保罗·瑞威尔而遗忘了另两名骑士,是因为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1861年发表了诗歌名篇《保罗·瑞威尔的午夜狂奔》,却没有提及另两个人。
读到这些精彩而令人震撼的内容后,经过这样的“思维颠覆”后,我们仿佛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中重新辨识着方向,拣拾遗失的历史书页,拼凑零散的历史真相。而经过所有这一切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以前我们学过、读过、听过的那一切,都是真的吗?都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吗?
在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体制下,我们的学生、学者和大众都习惯了把前人的成果、结论、经验甚至推断当作“真相”。可实际上,对于我们最熟悉的基础历史教育的中学课本,就已经有人提出了疑问。在我们的中学历史书中,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有如此叙述:“1856年3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广西西林地区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吏处死。这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后来,法国以此为借口,伙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而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认为,“杀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Auguste Chapdelaine),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马氏是1856年2月29日被广西西林代理知县张鸣凤所杀的。直至法国公使查问,张鸣凤仍然矢口否认,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加上其他参考资料及疑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原因就并不像历史书上所写的那样,“一、二、三、四”清楚明确了。而对于忙着死记硬背“几点原因”的中学生来说,历史也变成了枯燥无味、不值得探究的“糊涂账”。幸运的是,现在具有这种质疑和挑战精神的专家学者、各行业人员越来越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迅速发展和包容性。
一旦开始质疑,我们的思维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无边世界,在思考某个历史“事实”的可靠性、真实性时,我们会努力去寻找和分析这“史实”的来源和证据:是某些历史文献(那么就要考虑这文献是否可靠,作者的立场、观点、背景……),是考古发现(那么要考虑发现的文物是否能直接导致结论,还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有人为主观的推断),还是专家学者根据前因后果做出的“填补历史空白”的推论(前因后果是否是客观事实,推论的过程是否严密且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如果从填鸭式地被动接受、记忆到积极主动地探寻、挖掘,我们的整个学习、思维体系都会焕然一新。
即使不是专门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专业人士,从阅读这本书中获得的思路的解放也非常可贵。质疑的精神,不止在某些学科、领域适用,而是在所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细节中处处得到体现。敢于质疑已有学术定论的人,往往会深入探索研究,得出创新性甚至颠覆性的成果。我们熟知的哥白尼、达尔文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斗士,也都获得了杰出的成就。而敢于在工作中质疑上级权威、以往经验体系的人,也往往会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用实际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从而获得出类拔萃的成果。至于正处于思维成长阶段的学生,如果能培养这种敢于质疑挑战、进而研究证明的思想,则一定不会成为现在广为诟病的“高分低能”型学生,而是发展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全能型人才。
对于这样一本书,有些读者可能仅仅作为历史佚事读来消遣,有些读者可能会作为学习或学术研究的补充,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得到更大的心灵的解放,让质疑的闪电划破桎梏心灵、限制思想的沉沉夜空。不过,开始质疑和探寻的人们,大概心里会想:《往事如风——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和事》里,又有哪些是值得质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