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爆炸:加害与受害
2012-06-05步平
○步平
长崎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主要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这里投下的原子弹。这是继1945年8月6日广岛爆炸后的第二颗原子弹,也是人类历史上真正使用的两颗原子弹之一。长崎作为原子弹被爆地而闻名世界。
和平祈念像前的联想
来到长崎的人,一般都会参观和平公园与原子弹爆炸资料馆。这个地方就是当年原子弹爆炸的中心地区。
公园北面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近10米的青铜男神坐像——和平祈念像。神像右手食指向上指向天空,表示原子弹的威胁;左手水平朝向地面,表示祈求和平与安定。平静的面容和微闭的双眼则表示对被爆者冥福的祈祷。铜像的前方摆着鲜花,两侧有串串象征祈愿的折叠的纸鹤。站在这里,我不禁想起1945年8月9日11时2分发生的事情。
长崎原子弹爆炸地建立的呼吁和平的铜像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出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由于日本军部坚持不做正面回答,战争还在继续。8日,驻关岛的美国陆军第20航空队司令部接到第17号命令,要求第二天派飞机用原子弹再次轰炸日本,第一目标是军事工业城市小仓,第二目标就是长崎。这一天,苏联向日本宣战。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发出来的原子弹,已经在三天前第一次投放在广岛。那枚被称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后,使其正下方地表的温度瞬间高达摄氏3000度,在0.2秒的时间里承受了比平时日光照射能量高数千倍的高温,一切化为灰烬;接着,每秒高达440米以上的冲击波造成的飓风和放射线使整个广岛市遭受了灭顶之灾。
9日,B-29轰炸机携带着一枚原子弹起飞前往日本。这一次携带的与广岛那枚使用铀-235的原子弹不同,使用了钚-239。长3.25米,直径1.52米的原子弹因外形更粗壮而被称为“胖子”,相当于2.1万吨TNT炸药的当量,是广岛的1.5倍。轰炸机在飞临小仓上空的时候,由于此前投放的燃烧弹导致的浓烟仍未散去,飞行员看不清地面目标,试了三次也无法投放,于是继续向南飞行,寻找第二目标长崎。长崎的上空也有云雾遮盖,飞行员找不到规定投放的中岛川周围的中心区,燃料已不允许飞行员反复试验。正在此时,投弹手透过云层的缝隙发现了密集的房屋,以为是三菱工厂区,于是以此为目标把原子弹投了下去。
之后发生的灾难,为许多人所了解。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如果小仓的上空不是浓烟密布,长崎人是不是不会遭遇如此的劫难?如果之前日本政府及时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人的苦难是否能够减轻?如果没有日本发动的那场战争,亚洲和世界的损失是不是能够避免?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重要的是如何总结历史教训,不使悲惨的局面再演。
时钟停在11点2分
在原子弹爆炸资料馆的进门处,看到一座已经破损的时钟,指示的时间是11点2分,正是原子弹爆炸的时间。原子弹爆炸资料馆的展出内容,基本是介绍那一瞬间在长崎发生的一切。
爆炸的当时,从距离10公里外的川南造船厂就看到了刺眼的光芒和随之升起的巨大蘑菇云。爆心正下方的松山町171番地,全部化为乌有。人们后来赶到时,看到的是坍塌的房屋、遍地的瓦砾、摧毁的电车、被扭弯了的铁轨和钢筋,以及散在其中的一具具烧焦的尸体。六只玻璃瓶被烧得熔化在一起,金属钱币也被烧得变了形。距离爆心500米的砖石结构的浦上天主教堂被彻底摧毁,东倒西歪的框架和残缺不全的圣像成了这一地带唯一能够识别的“地标”。当时,浦上天主堂正在举行弥撒。随着教堂的崩塌,神父与信徒们全部葬身火海。现在,这一典型的废墟被完全搬进了资料馆,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原子弹的威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遭受原子弹爆炸伤害的人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我对其中一幅照片的印象十分深刻,那是在一个临时救护所中拍摄的。一位给出生4个月的婴儿喂奶的年轻母亲,脸上和手上有明显的烧伤痕迹。婴儿闭眼吸吮着妈妈的乳头,似乎已没有了力气,身上也有大片的烧伤。任何人都能从母亲呆滞的目光中体会到当时的无助和绝望。照片说明中说:孩子10天后死去。
在和平公园的和平泉边,我看到一块黑色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当年辗转寻水的一位女孩的感受。当时,在遭受高温和冲击波飓风后侥幸存活下来的人,第一生理反应是口渴想喝水。上哪里找水呢?女孩看到了地上的水,但是水面上飘满了污油。
据记载,到1945年12月,长崎因原子弹爆炸死亡的人约为74000人,负伤约75000人;12900户人家的房屋被全部毁坏,部分毁坏的房屋有5500户。
立山的防空壕
今年春节期间在长崎时,李文亮总领事特别领我看了原子弹爆炸时长崎县的防空指挥部所在的防空壕。
防空壕位于长崎市中间的一座名为“立山”的山脚下,旁边是现在的长崎历史文化博物馆。立山是一座并不很大的山,位于原子弹爆炸中心的浦上地区与集中了港口、车站和商店街的长崎市老中心区之间,距离爆心地2.7公里。正是这座山大大减弱了原子弹对中心区的破坏,使许多人幸免于难。
防空壕紧贴着山脚挖进,沿山势呈一横三纵的形状。表面用大块的石头覆盖,显得十分坚固安全,几个洞口也是钢筋混凝土的。防空壕里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房间,有长官室(知事室)、参谋长室(警察部长室)、参谋室及传令室等,通过地道与建在旁边的办公大楼联结。一旦有情况,有关人员立即从地道转入防空壕,这里就成为临时指挥部,从这里发出防空警报,指挥防空与救护等活动。
8月6日广岛遭受新型炸弹攻击后,长崎十分紧张。9日,当时的知事永野若松召集部下开会,准备紧急商议防空事宜。正要开会的时候,原子弹在附近的浦上地区爆炸了。防空壕里的电灯全部熄灭,巨大的冲击波带来的飓风也从门口扑了进来。但是,坚固的防空壕还是保护了长崎最高层的官员们毫发未伤。
在外面执勤的警察进来报告:从巨大的爆炸声来判断,可能是新型炸弹。但只看到北面浦上地区上空浓烟滚滚,而南面即车站一带似乎还比较轻微,没有人畜伤亡,也没有房屋损坏,只有部分房屋的玻璃被震碎。由于立山挡住了视线,防空指挥部对浦上地区的情况毫不了解。知事向日本全国防空指挥部的第一号报告竟然说:本日,美国B-29轰炸机两架在长崎市上空投下两枚携带降落伞的新型炸弹。与广岛炸弹相比,危害极其轻,仅有少量房屋倒坏,县厅干部无伤亡。从这份报告中,不仅看不到巨大的伤害,甚至还错误地判断为“两枚”新型炸弹。当天下午3点,在第三份报告中,提到浦上地区有“相当被害,似有伤亡者”。到晚上8点,在第五份报告中,才称:炸弹威力相当大,可能为广岛使用新型炸弹同类,死伤者约5万。有人认为这些报告的信息之所以不准确,是由于当时的观测条件的限制。但是,从那些粉饰太平的报告中,还能够看出当时日本的官僚体系已经腐朽甚至崩溃的迹象。所以,军国主义体制正是导致日本人遭受战争灾难的根本原因。
挥之不去的伤痛
原子弹爆炸已经是60多年前的事情了。今天的爆炸中心区虽然还残留着当年被炸塌的天主教堂的烧得焦黑的断壁残垣,但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黑色大理石的三角形纪念碑矗立起来,旁边是“祈祷和平之子、原子弹受害者慰灵碑”。身着和服的日本少女像,胸前双手托着和平鸽,双眼凝视远方,像是在悼念死者,祈求和平永留人间。到处是如茵的草坪、苍翠的树木;包括中国政府赠送的和平少女像在内的象征和平的雕塑装点其中,令人目不暇接;名为“和平泉”的人工喷泉的水柱呈现了美丽的仙鹤和白鸽展翅的形象。
战后的长崎与广岛一样,持续地向全世界发出反对试验与使用核武器的声音,成为日本甚至是世界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和平”城市,也成为日本战争“被害”的象征。和平公园里,曾遭受原子弹伤害的老人志愿者数十年如一日地向观光游览的客人和嬉戏玩耍的孩子讲述当年的体验;以原子弹爆炸受害为题材的电影、电视、诗歌、绘画、散文、小说层出不穷;每年的8月9日,和平公园都举行盛大的集会,向全世界发出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呼声。与广岛一样,长崎也成为日本和平运动的中心。
但是从自身受害立场出发的和平运动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
一种冲击来自同样在长崎和广岛遭受原子弹爆炸伤害的朝鲜人、中国人。长崎与广岛的人们发现:韩国受害人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喋喋不休地叙述原子弹爆炸的悲惨,而是以极大的义愤控诉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因为他们认为比原子弹的伤害更严重的是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2008年7月,在和平公园里还为中国死难者建立了追悼纪念碑,而绝大部分中国人更关注谴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
长崎遭受原子弹爆炸后被摧毁的建筑
另一种冲击来自投放了原子弹的美国。1995年,美国国立航空宇宙博物馆本来计划在自己的博物馆中举办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为题的特别展。但是,鉴于展览的重点在于介绍日本人的受害,全美退伍军人协会提出中止展览的要求,甚至导致美国众院81名议员联名要求馆长辞职,以至展览计划中止。
为什么呼吁和平、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声音不能得到普遍的呼应,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广岛与长崎人们的思考。
战争被害与战争加害
其实,长崎的人们早已触及了如何思考日本人的战争被害与战争加害责任的问题,同时也思考导致日本人受到伤害的原因的问题。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担任过长崎市长的本岛等先生。
本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多次谈到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因此导致右翼势力的攻击。右翼分子先是用宣传车包围他的办公室,高呼口号干扰他的正常工作。1990年1月18日,竟然向他开枪射击,导致他身负重伤。但是,本岛坚持认为如果天皇尽早做出终止战争的决断,就不会发生冲绳战役,也不会导致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的轰炸。本岛的这一主张,受到绝大多数长崎人的支持。1998年,本岛关于天皇战争负责任的讲话收到7323封支持的信件,而反对的信件只有381封。
1995年,日本冲绳县的那霸市及广岛、长崎市的三城市长联合发表和平宣言,宣言称:
在冲绳作战结束50周年,在原子弹被爆50周年之际,我们向牺牲的所有的人表示衷心的哀悼。
我们认为战后日本应当以“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战争”为出发点,并再次予以确认。
由于广岛与长崎的市民最清楚原子弹爆炸的悲惨,所以要想世界呼吁彻底废除核武器;而冲绳的市民至今仍然受到战争后遗症的影响,承受着军事基地的伤害,所以要诚挚地呼吁人的生命的尊严。在纪念战争结束50周年之际,我们那霸、广岛、长崎三城市的代表坐在一起,决心建立我们三个城市的面向未来的“和平三角”关系。
在思考“被爆体验”和“冲绳战体验”的时候,决不能忘记的是日本对亚洲侵略与殖民统治的历史事实。
我们从内心对过去反省,表示谢罪。深刻地了解过去,诚恳地面对过去,才能更深刻地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与亚洲的人们实现历史认识的共有,扎实地进行这一工作。
我们需要感受他人痛苦的想象力和尊重相互文化的勇气,应当实现广泛的跨越国境的交流,从而才能开辟新的时代。我们决心以这次的会议为契机,加强三城市市民的联系,为了世界和平的实现而作出我们的努力。
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
我在长崎的时候,要面向市民就中日关系进行一次讲演,我在准备讲演时,就考虑谈一谈原子弹爆炸的问题。我知道长崎的朋友对此似乎有一些矛盾的心情,担心这一问题成为中日关系的负面因素。我倒认为,如果处理得好,那会成为正面的积极因素。
1986年10月,我第一次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三个星期的走马观花式的访问,虽然没有到广岛、长崎,但是在所有经过地方的神社和寺院里,都可以看到“悼念广岛、长崎原子弹被爆者”的祭坛。远道而来参拜或上香的善男信女,特别是步履蹒跚的老年人,双手合十地趋前行礼,把鲜花恭恭敬敬地送到祭坛上。看到那一场景,我的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为什么当年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日本人,俨然以被害者自居呢?
几年后,我参观了“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才真切地了解了原子弹受害者的痛苦,特别是无辜的妇女儿童们的苦难。从那以后,我理解了广岛、长崎的人们作为战争被害者的心情,也同他们一起参加了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活动。但是,我也告诉原子弹爆炸资料馆的馆长:展览并没有回答广岛的日本人为什么会遭到原子弹的伤害,似乎回避了日本的战争责任,展览还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在广岛做的讲演是《从广岛到南京》。
根据在广岛的经历,我特别加了下面的一段话:
在没有来广岛、长崎的时候,我并不理解日本人的战争被害认识,但是在看到广岛、长崎妇女和儿童的原子弹被爆的悲惨的场面的时候,我认识了原子弹作为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危险性。所以我理解了日本人的战争被害意识,也同日本人一样,在“原子弹死难者慰灵碑”前面双手合十向他们表示哀悼。而通过这一点,我也理解了广岛、长崎市民的反核立场。但是,看到广岛、长崎的被爆者,我也联想到了在战争中牺牲的我的同胞们。联想到被日本军队违背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伤害的中国人。如果没有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我们的同胞就没有那样的牺牲,广岛的市民也不会受到原子弹的轰炸吧。所以,我认为在思考原子弹爆炸的危险的同时,更要思考侵略战争的危险。我们反对使用核武器,更要反对发动侵略战争。
讲演后,当地的报纸进行了专门的报道,标题是“关于战争问题的相互理解十分必要”。确实,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交往十分密切的21世纪时,通过相互理解消除对立,确立共生的观念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中日民众间关于战争历史的认识如果不能跨越国境,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长崎希望同中国实现交流历史的回归,能否将认识原子弹爆炸问题作为突破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