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泄疗法不能包治灾后心病

2012-03-10

环球时报 2012-03-10
关键词:信任感治疗师汇报

本报记者 李 潇

最新一期《日本国家减灾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有近90%在亚洲地区,这为如何建立更适合亚洲地区受灾者的心理援助模式提出了新课题。时值“3?11”东日本大地震一周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共邀中日多名心理学专家,就灾后心理援助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富永良喜认为,自上世纪80代起,美国心理学界在灾后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十分推崇“汇报法”,即灾后尽快将恐惧、自责等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从而缓解心理压力,这也成为了之后多年各国心理学从业者在心理援助领域广为效仿的做法。但长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汇报法”最早其实应用于消防人员执行任务后的应激恢复,并不适合广泛人群。富永良喜说:“以去年东日本大地震为例,在余震不断、声音嘈杂的环境中,面对陌生的救助人员,受灾者很难让自己平静下来,更谈不上安心地抒发心里的负面情绪了。”东西方人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也影响了“汇报法”的效果。日本兵库县立舞子高等学校环境防灾研究所所长詓访清二表示,“西方国家受众的性格偏外向,喜欢并善于表达情感,这些要素都对其接受近似‘汇报法一类的心理援助方式构成了基础。而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国家的受众,性格则多偏向含蓄、内敛,喜欢隐藏心事,认为向他人坦露心声很难为情,这些特征使得‘汇报法一类的心理援助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在很多个案中出现过‘二次创伤的情况。”

以植松秋女士的个案为例,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植松秋失去了大她两岁的姐姐。地震发生后,当时年仅13岁的植松向心理治疗师讲述了自己对地震的恐惧、对失去姐姐的悲痛,并且从治疗师那里得到了鼓励,表现出了要努力生活的勇气。随后出院的植松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并且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詓访认为,“从表面看,植松女士的生活轨迹似乎证明‘汇报法的效果得以显现。然而,我们发现她在震后的学习能力指数和刻苦程度呈现出相当长时间的直线上升状态,也就是说,她的弦绷得太紧了,努力过头了,构成了对其生活规律和身体健康的影响。2005年植松被诊断患有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她再次接受心理治疗时坦承,当年地震后在医院里向治疗师展露出的积极、乐观态度,更多地是为了逃避对失去姐姐的悲伤和自责感,此后10年间废寝忘食的努力上进,并非是因为自己有多么开朗和乐观,恰恰是与日益浓重的自责阴影有着直接关系。

詓访认为,在针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受众中,心理援助应提倡“安全感和彼此信任感的建立与维护”。长期安全感源自生活环境的恢复,如坚固舒适的房屋、可口的饭菜、清洁的饮用水、便捷的通讯和交通条件等。如果没有客观生活环境的恢复,单纯的心理援助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彼此信任感的建立,则需要实施心理援助者能够长期同受众进行交流,短期、偶发、慰问式的心理援助并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西方受众很多时候不吝向陌生人坦露自己即时的情绪状态;而东方人则更愿意向自己熟悉和信任的人试探性地讲一点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获得更大信任后,才可能讲得更多。”詓访说。

长年参与临床心理学工作的高桥哲认为,在实施灾后心理援助的过程中,有三个细节要特别注意:一、无法保证对灾民进行持续援助的个人或团体,不能直接和灾民进行接触。因为当进行援助的个人和团体同受众建立起信任感后,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其在心理上的依赖程度会有所提升,而施助者同受众接触的中断,则会引发受众的失落和被忽视感;二、避免在缺乏安全感的地方促进受灾者对恐怖情绪的表达,如让孩子在救助点内绘画或写作文描述灾害的情景,这样极易形成二次心理创伤;三、心理创伤的评估一定要力争客观和准确,并且必须保证做到一对一的实施。强调“一对一”是为了使受众感到“自己被足够重视”,这将加快彼此熟悉和信任的过程,也可避免受众产生“自己的心里话被太多人听到”的顾虑。▲

猜你喜欢

信任感治疗师汇报
厄瓜多尔传统治疗师疗愈身心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肌肉紧张,六个拉伸动作来帮你
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提升中学生与思品教师信任感的策略研究
帮孩子摆脱分离焦虑
领导难找
组织内多层次社会交换关系对员工角色外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关于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