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沈阳市皇姑区梅毒流行病学调查
2012-03-10李韫
李韫
梅毒是性传播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1-2]。旧中国梅毒和淋病流行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1964年基本消灭了性病。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再度流行,其发病率逐年增长,已成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的主要病种。我国近年性病发病率也逐年增长,以梅毒为主。为了解我区梅毒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7~2011年梅毒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皇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年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皇姑区统计局统计年报表。
1.2 方法 用发病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分析。
2 结果
2007~2011年共确诊梅毒1422例,发病率波动于31.00/10万~44.27/10万,2007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2007~2011年均有胎传梅毒病例,以二期和隐性梅毒为主(分别为32.91%和45.22%),二者共占78.13%(见表1)。
表1 2007~2011年皇姑区各期梅毒构成比和发病率(1/10万)
2.1 年龄性别分布 1422例报告病例中,男753例、女669例,男女性别比为1.13∶1。患病年龄从出生3d~86岁,发病年龄在3天~19岁者占12.52%;发病年龄20~59岁者占77.92%;发病年龄在60~86岁者9.56%。
2.2 地区分布 2007~2011年我区各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不详乡镇占4.22%。
2.3 季节分布 无明显季节性。5年中春季发病占27.52%,夏季发病占24.63%,秋季发病占25.57%,冬季发病占22.28%。
2.4 职业分布 报告病例中以家务及待业者居多,共471例(33.12%),其他依次为不详458例(32.21%),其他183例(12.87%),离退人员106例(7.45%),工人71例(4.99%),以上占总病例数的90.64%。其余133例分别为:散居儿童41例(2.88%)、教师24例(1.69%)、餐饮食品业18例(1.27%)、商务服务12例(0.84%)、农民10例(0.70%)、保姆9例(0.63%)、医务人员8例(0.56%)、干部职员6例(0.42%)和民工5例(0.35%)。
3 讨论
目前我区报告梅毒以隐性梅毒为主(45.22%),隐性梅毒也称潜伏梅毒,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易被忽视,因此也为重要传染源[3]。据统计,如不及时治疗,10%~15%的患者可能发生皮肤、黏膜及骨损害,10%~20%可发生内脏、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梅毒[1](文献支持)。隐性梅毒传染性极强,传播危险大,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将会对周围健康人群构成较大威胁,同时也会加快性病艾滋病传播速度。因此隐性梅毒一经诊断应积极治疗,这对梅毒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2]。
我区2007~2011年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首先与我区重视性病门诊规范化建设,加强疫情报告管理,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大众宣传教育,促使人们改变就医方式;其次我区通过开展针对高危人群性传播途径的干预和预防,重点加强了对性病就诊者、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加大相关人群性病、艾滋病的检测范围,促进高危行为改变和健康行为形成,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因素有关[3]。
预防和控制性病是一项需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应加强性病防治力度、加大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人群认识水平;加强性病诊疗市场管理,健全三级防治网络,完善疫情报告系统并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引导患者正确求医;加强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宣传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推广和正确使用安全套等,以控制性病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4]。
[1]梁肖嫣.58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0):6-7.
[2]朱小利.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74.
[3]吴晓明,林汉生.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051-3052.
[4]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