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文明城市须防“破窗效应”

2012-03-09张业修

决策 2012年6期
关键词:破窗效应暗示性帕罗

■张业修

对于那些看似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不良行为或“过错”,我们必须持有高度的警觉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否则,就可能出现“破窗效应”。

现在,很多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笔者由此而想到,文明城市的创建一定要防“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实际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詹巴斗进行的一项著名试验:该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街区,其中一辆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后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结果,停放在布朗克斯的这辆车在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詹巴斗用锤子将那辆车的车窗敲破,仅过几个小时,那辆车也不见了。

后来,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玻璃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这种奇怪的“破窗效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在旅游风景区,当某一面墙、某一棵树被游客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留言后,时间不长,这些墙或树上就会被刻上密密麻麻的留言。

又比如,在住宅小区里,某空地本来很干净,但当有人扔上第一袋垃圾后,要不了几天,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堆。在一个公园里的草坪上,当一个人为了抄近路而留下第一行脚印后,要不了多久,这块草坪中就会出现一条人行横道。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和环境均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这种“暗示”和“诱导”,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张。因此,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中,对于那些看似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不良行为或“过错”,我们必须持有高度的警觉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否则,就可能出现“破窗效应”。

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把创建文明城市仅放在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要自觉从我做起,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好三个“小问题”。

一是要增强警觉性,切实正视“小问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事,如随地乱扔、乱倒垃圾等,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要知道,那些堆积如山的垃圾,那些满河流淌的污水,无不是由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

因此,在对待这些“小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小问题”可能带来的大危害,从而自觉从我做起,不做“破窗”第一人;自觉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莫以事小而不为”。唯有这样,文明城市的创建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常态。

二要增强敏锐性,及时发现“小问题”。“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一些“苗头”性问题虽然小,但它却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因此,作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单位来说,一定要注意增强敏锐性,要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那些带“苗头”性的小问题。一旦看到或感觉到“苗头”性问题萌发时,就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整治和化解。

三要增强针对性,妥善处理“小问题”。俗话说:“百尺高台,起于垒土”。面对文明城市创建中出现和存在的“小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回避矛盾,也不能遮遮盖盖,掩饰矛盾,一定要以积极主动和科学认真的态度,把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准、分析透,并要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把“小问题”化解掉。这样,才不至于“养小疾成大患”。及时把“破窗”补上,文明城市创建才能实现其预期目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作者为江苏省泗阳县政协副主席)

猜你喜欢

破窗效应暗示性帕罗
加拿大滑雪名将摘金,抗癌斗士逆风飞扬
帕罗特只争朝夕
吉尔吉斯斯坦总理 要贪官还钱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破窗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看管理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对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父亲的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