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贫困乡书记所做的后悔事
2012-12-21苏西
■苏西
去年6月份,受组织的派遣,他来到了这个乡任党委书记,这个乡位处中西部地区,经济还很落后,老百姓还很困难。这位书记看到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心急如焚。
要想富,先修路。当这位书记看到大半个村组还不通公路,就决定先解决修路的问题。路并不长,山也并不堵,还不到3公里,问题的原因就是这条公路要必须通过一个村寨,这个村寨房屋密集,拆迁难度很大,前届乡党委、政府以及村组干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都不能打通穿寨之路,书记下定死决心一定要贯通这条道路。于是召开村组干部会议,进行轰轰烈烈宣传发动,掀起修路架桥的热潮。
至于修路的过程和艰辛不必多讲,经过半年的努力,这条路终于贯通了,而且还是硬化的水泥路,共投资50万元。后来出现一连串的事情,使这位书记感到,他不是做了一件好事,而是做了错事。
后悔之一,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虽然通过努力,争取国家每公里支持11.7万元,但老百姓自己还要集资18万元,人均120元,考虑到老百姓的负担承受能力,书记动员村里卖掉村办公楼,余下人均只需集资60元就够了。为了确保集资到位,动员老百姓用种粮补贴款进行担保,并要老百姓签承诺书。但实际情况,人均60元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集资上来,因为仍然有老百姓困难和思想不通。
后悔之二,吃了不少非议。为了及时实现工程完工,采取边集资边动工的办法处理,但集资的进度总是赶不上施工的进度,施工老板非常着急,不停打电话给书记,书记也不停催促乡村干部加快工作进度。结果,有人认为书记和施工老板搞套财,说书记参得有股或接受了老板的红包。
后悔之三,施工隐含豆腐渣工程的危险。这条公路由于原来公路不宽,后段不通,通过拓宽和打通,路基基本都属于新路基,从没有重车碾轧,马上在上面搞硬化,路况变好之后,重车经常光顾,与国家标准公路相比,寿命肯定不长。而且这一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村民不愿缴纳集资款的主要原因。
后悔之四,干部埋怨情绪上升。由于村里的集资额差距过大,书记不得不想办法到外当“叫花子”,到上级或各单位讨得6万元,弥补不足。乡政府的开支也很大,一年到头都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干部的工作补贴也不能到位,一些干部认为,你书记把村里面的事情你包揽得那么多,把干部的福利也动用了。
后悔之五,导致辖区内农民工工资拖欠。由于资金难到位,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农民工的工资不能够及时得到手,党委政府有责。
后悔之六,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因公路修建,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路地矛盾和问题,如占用田土补偿不到位或不均问题;一些房屋拆迁补偿问题;挖了一些人的祖坟问题……这些肯定会给村里带来了很多麻烦,还需要村组干部做大量的后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