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交接班形势判断
2012-03-03代进进李相民黎子芬
代进进,李相民,黎子芬
(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山东烟台 264001;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山东烟台 264001)
引言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舰空导弹的射程在不断地提高,但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在拦截低空掠海反舰导弹目标时,杀伤区的远界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必须发展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作战能力,显然,交接班技术是实现该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交班点参数的确定则是解决交接班技术的前提。所谓交接班形势判断就是在舰空导弹发射前和飞行过程中,预测交班点位置、计算到达交班点的剩余时间。因此,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作战时,交接班形式判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是保障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交接班成功的有力条件。
1 定义坐标系
图1 弹目态势图
以舰空导弹发射点为坐标原点O,Ox在O点水平面内,平行于舰艏艉线,指向舰艏方向,Oy垂直向上,Oz由右手定则确定[1],如图 1所示。图中,N为正北方向;M为导弹;T为目标;Cm为舰艇的航向角(北偏东为正);θm为导弹速度倾角;ψm为导弹速度偏角;vm为导弹的速度;Ct为目标的航向角;θt为目标的速度倾角;vt为目标的速度。
2 目标运动模型
航路规划技术是远程反舰导弹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实现各种战术应用和提高打击效果的主要途径[2]。本文假设目标采用航路规划攻击方式,不考虑地形规避、威胁规避以及地球曲率影响,且认为导弹在同一高度平面运动。下面重点讨论在发射点和目标之间插入一个航路点的目标运动模型,目标航路如图2所示。图中,α为发射扇面角;β为攻击角;Rc为转弯半径;A1为转弯开始点;A2为转弯结束点;OA为转弯段圆心;A为TA1与OA2延长线的交点。
图2 单航路点目标航路示意图
解算过程如下:
(1)已知OT的距离dOT和角度α,β,解三角形可得:
(3)若A在Ox轴的下方,则由上述计算结果绕Ox轴翻转获得;若目标T初始位置不在Ox轴上,可由上述计算结果绕Oy轴旋转获得。
多个航路点情况可根据一个航路点情况推广获得。如图3所示,两个航路情况,可分解为A2A1T和OA2A1两个单航路点情况,然后按上述方法求解,最终在统一坐标系下合成即可。
图3 两航路点目标航路示意图
3 弹道解算模型
运动学弹道,即在给定舰空导弹导引规律、导弹飞行速度变化规律、目标运动参数的条件下,忽略导弹惯性和形状并将其视为质点,忽略气温、气压等影响所确定的导弹质心运动轨迹[3]。下面讨论舰空导弹运动学弹道,通过分析垂直发射型舰空导弹飞行弹道的特性,可将导弹运动学弹道分成无控段、转弯段和制导段。
3.1 无控段
式中,Δt=tk+1-tk;为tk时刻导弹速度。
令T1为发动机点火时间,当t>T1时,无控段结束,导弹进入转弯段。
3.2 转弯段
转弯段开始时刻,即t=T1,舰空导弹速度矢量的单位向量:
3.3 导引段
虽然目前已经提出了如最优制导、自适应制导、微分对策及神经网络制导等大量的现代制导规律,但目前在战术导弹制导系统中真正使用的几乎全是古典制导律,尤其是技术比较成熟的比例导引及其改进形式[6]。
式中,k为比例系数。
解算步骤如下:
4 交班点参数预测
交班点参数预测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发射前预测,交班点参数作为舰空导弹射击诸元的一部分;二是导弹飞行过程中预测,随着导弹的位置和速度的改变实时对交班点参数进行预测,该情况一般存在于导引段。图4为交班点参数预测流程[11]。
图4 交班点预测流程图
5 算例
5.1 数据假设
舰艇平台:航向为0°;制导雷达最大制导距离为100 km。反舰导弹:初始位置为(200 km,10 m,0 m);目标速度为300 m/s;航路转弯前航向角为170°;转弯半径为20 km;航路转弯后的攻击角为10°。舰空导弹:最大速度为1 800 m/s;平均速度为1 100 m/s;采用85°准垂直发射方式;发动机点火时间为1.5 s;交接班所需最长时间为2 s。
根据上述数据假设,可得舰空导弹对反舰导弹目标的攻击弹道如图5所示。
图5 舰空导弹三维弹道
图中,A1为反舰导弹航路转弯开始点;A2为航路转弯结束点;舰空导弹弹道中实线为无控段,点线为转弯段,虚线为导引段。
5.2 发射前预测
交班点B1坐标:(96 408,2 114.2,16 408)m;舰空导弹飞至交班点B1的时间:ts=91.86 s。参数预测如图6所示。
图6 发射前交班点参数预测
5.3 飞行过程中预测
由于目标从初始位置到A1点的运动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时间段内交班点参数不变;A1至A2段导弹的位置、速度都在发生变化,交班点参数也将随之变化,如图7、图8所示。
图7 交班点位置变化
图8 到达交班点剩余时间变化
6 结束语
交接班形势判断是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交接班技术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交接班形势判断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交接班的成功。本文以垂直发射远程舰空导弹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舰空导弹弹道解算模型,并给出了交班点位置以及到达交班点剩余时间的计算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可行性。不过,本文中舰空导弹弹道未考虑弹体转动、空气动力等影响,难免存在一定误差,同时,随着弹道越来越接近实际,交班点参数计算的实时性将难以保障,因此,弹道真实性和交班参数解算实时性是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胡小平,吴美平,王海丽.导弹飞行力学基础[M].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43-45.
[2] 谢晓方,孙涛,欧阳中辉.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16-19.
[3] 谷良贤,温炳恒.导弹总体设计原理[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17-219.
[4] 马雷挺,方立恭,土富宾,等.垂直发射舰空导弹弹道仿真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33(5):156-159.
[5] 马其东,马雷挺,钟志通.垂直发射型舰空导弹比例导引三维弹道仿真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8,(3):15-18.
[6] 王亚飞,方洋旺,周晓滨.比例导引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32(10):8-12.
[7] 赵娜,司锡才,陈涛.垂直发射中远程导弹攻击机动目标弹道研究[J].应用科技,2011,38(1):156-159.
[8] 欧君瑜,李刚,高忠长.基于Matlab的防空导弹三维弹道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2):166-168.
[9] 黄汉桥,周军,郭建国.具有角度和时间约束的导弹最优全弹道设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8(2):165-170.
[10]苏跃斌,辛长范,郭本亮,等.三维比例导引弹道的可视化仿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30(4):57-60.
[11]刘兴堂,周自全,李为民,等.现代导航、制导与测控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