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过云楼谈私家藏书的贡献

2012-03-03徐雁

博览群书 2012年8期
关键词:私家云楼藏书家

○徐雁

编者按书画之于人,如烟云过眼者。今年6月,以此寓意的“过云楼”藏书先是在拍卖公司以2亿多元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赚足了公众的眼球;接着,北京大学以优先购买权与江苏凤凰集团进行竞购,更是引发公众热议。人们在质疑炒作的同时,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批藏书究竟有哪些内容、是如何传承的,它的价值何在。

其实,这批藏书在2005年曾上过拍场,被人以2300多万元买走,也创下当时的成交纪录。我们希望,这批国家珍贵古籍不要再次进入拍卖市场,用不断倒手等藏书之外的东西来娱乐公众,让书香染上商业气息。特别是在追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用它的内容来造福公众,使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统在过眼云烟中传承下去。为此,本刊邀请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先生来阐述中国的传统私藏。

问: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有哪些?私家藏书与国有藏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公共藏书机构的前提下,产生于我国封建私有制社会土壤中的私家藏书楼,为搜集和保存先贤往哲的历史文献,为推陈出新地创造知识产品,为发扬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基于历代藏书家们的前仆后继、世传代承,我国现、当代图书馆才得以通过接受藏书家捐赠、通过古旧书店和书市购买等方式,集中收藏到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从而生动有力地佐证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厚重地位及其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让炎黄子孙们拥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问:在对古籍文献的保管方法上,私藏与公藏的不同点在哪里?随着历史的发展,公藏与私藏对古籍文献的保管方法与保管效果的不同是否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一种说法,认为私藏的价值就在于秘不示人”,反对将转为公藏的私藏公开或出版,认为这样的作法是破坏了私藏的价值和传统。对此,你怎么看?

答:私家藏书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完全出于藏书主人及其子孙读书、科举或自修、治学的需要,因此,他们在保管上往往表现出“藏书自珍,秘不示人”的特点,这为20世纪以来接受了西方图书馆公益理念的人们所诟病。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态度。

我认为,对于私家藏书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藏书家对文献搜集、保管、阅读和利用的成就大小,而不应该是其藏书是否能够对家人以外的社会读者的开放借阅度。即使在21世纪初的今天,我们如果要求全国各地的当代藏书家们都打开书房,服务社会读者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特别提倡这样一种大公无私的公益性行为,即将私家藏书开放为能够泽被众人的“私人图书馆”或“农家书屋”,自觉弥补城乡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不足。

换一个视角来看,完全可以说,正是由于藏书家们几乎不约而同的珍秘态度,才使得那些珍贵历史文献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好的保护,得以历水、火、虫、兵燹之劫,得以不断规避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而传承至今,苏州顾氏过云楼藏书即为显著的一例。因此,对于那些有幸转化为图书馆公共藏书资源的私人藏本,尽可能多而宽地提供给社会读者阅览使用,甚至予以必要的学术整理后编辑出版,应该说正是对中华历史文献遗产的一种继承、吸收和弘扬。

问:新中国后,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我国私人藏书的发展走过了怎样的道路?私人藏书兴衰背后的历史原因、自然原因有哪些?

答:众所周知,书店、图书馆和私人书室,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书业市场。而书店,是数量庞大的新书集散地;图书馆,是新、旧书品种和复本的渊薮;惟有私人书室,才会在主人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的观照下,实现新、旧书品种与数量的相对平衡。而读书之人与藏书之家,历来是古旧书业的传统服务对象,也是推动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动力源;历代读书人与藏书家,以各自的个体文化行为,参与建设着华夏古旧书业这个社会文化的大市场。

但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极左”的时政氛围下,私人藏书却几乎被扫除殆尽。1960年1月4日,著名学者、藏书家顾颉刚在日记中曾感慨说:“予一生想做藏书家,积书至十万册以上,并想独立经营一图书馆,使永不散失。今其事已不可能矣。”到1966年“文革”的红卫兵“破四旧”活动中,包括《二十四史》《十通》在内的古旧书,大量地被当作“封、资、修”的旧文化载体遭到无情荡灭,从而酿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书荒”岁月。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作为一种实惠的生活模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人文理念,早已失去了其依附的社会经济基础,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民间记忆却仍然十分深刻,“书香世家”的精神魅力更是影响深远。而主要由古代藏书家们所构建的敬惜字纸、追求知识、崇尚文雅的“书文化情结”,终于重新点燃了淘书、藏书、读书的人文香火。

问:多年来,全国有关省市都推出了“十大藏书家”评选等活动,这是否可以看做是政府的一种鼓励政策?过云楼藏书拍出天价,而过云楼故居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却长期得不到恢复和保护。国内私人藏书楼中是否还有类似现象?与藏书相比,楼自身的价值如何看待和利用?

答:经过自“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到“改革开放”的社会酝酿,到1988年,在我国著名的“藏书之乡”——江苏常熟率先举办了“当代个人藏书十佳”的评选活动,从而大开了江苏乃至全国各地主要以市、县或乡镇为单位评选“当代藏书家”的时代雅尚。其中,尤以江浙两地的评选活动最多最频繁,评选种类也最为多样。仅以南京而言,就先后举办过“金陵个人藏书状元大赛”、首届江苏“新华书缘杯”十大藏书家评选,以及在200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上,南京图书馆负责评选并颁布的“十大江苏藏书家”等活动。而今,“改革开放”已历三十余年,我国文化、出版主管部门组织全国范围内当代藏书家和“书香人家”评选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外,我们还呼吁,位于苏州城内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顾氏过云楼,应当与其北侧的怡园一起实现“园—楼整体保护”,在楼中,应有一个有关苏州顾氏世系及其所藏珍品的高水平展览。藏书楼的存在,足以使来者获得睹物思人、见贤思齐的精神文明陶冶。去年冬,江苏镇江市政部门复建清乾隆时收藏《四库全书》的文宗阁,并在今夏举办“文宗阁与中国藏书文化——纪念镇江文宗阁复建一周年”全国有奖征文活动,正是为了达到宣示中国古典藏书楼价值的人文目的。因此,值得庆幸的是,以宁波天一阁为首的中国现存私家藏书楼联谊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和专业组织,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所属的图书馆史专业委员会和藏书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关注并认真研讨民间藏书楼及其文化的保护问题。我们期待,以顾氏过云楼珍藏的拍卖和收藏为契机,能够最大程度地唤醒全国各地对藏书楼遗存的保护意识,让“中国现存藏书楼寻踪”活动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并最终实现“中国古典藏书楼”联合申遗”的目标。

问:随着“文化大发展”战略的提出,您对私人藏书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预期?

答:继承和发扬私人藏书优秀传统的时代意义,主要在于当前全民阅读推广背景上的家庭书香氛围的重建。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要想“耕读传家”,追求“书香世代”,一个家庭小康程度的经济实力和基本的文化追求意识,是两个充要条件。“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如何为家庭和社会培育读书种子”,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精神文明任务。

当年,梁实秋在台北期间曾经号召:“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他指出:“高中与大学一二年级是读书求学的一个很重要阶段……读书、上课就是纪律,越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越要加倍鞭策自己努力钻研。克制自己欲望的这一套功夫,要从小时候开始锻炼。”由此可见,一个人克己进学的的好习惯,需要建立在宝贵的“童子功”基础之上。而这种功夫的养成,必奠基于家庭教养的过程中。

我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要善于把人文经典类纸本读物与网络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在“数字化空间”之外,营造一个“雨余窗竹琴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的传统文化空间,应该成为当代“小康之家”、“学习型家庭”的基本追求。一个良善之家,除了要有“机房”,还应该认真布置好四壁琳琅的“书房”,其中既要有基本的常备书,也要有些字画、文玩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为这是一个家庭培育“读书种子”的人文沃土。因而在多年前,我就曾提出过一个家庭培育“读书种子”的中外少儿读物书目(10种),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圣经故事》《安徒生童话选集》《格林童话全集》和林海音《城南旧事》、沈碧娟《纯真童年》、郑丰喜《汪洋中的一条船》,以及《儿童文学》杂志和“中国儿童文学网”(www.61w.cn)。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该为自己的孩子配置的一个基本级的“知识餐单”。

猜你喜欢

私家云楼藏书家
A Guide to the 4 Best Independent Bookstores in Paris
杭州胡雪岩故居的私家园林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从藏书家之藏书看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
忆旧
给中年女性的“私家”调理方
全是书
全是书
本愿过眼云烟,却是映世霞晖——百年过云楼点窥
淘宝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