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原因初探
2012-03-02王佳翠黄宇
王佳翠 黄宇
摘要:
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人从长途转战的实际出发 ,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从组织、策略、内涵等方面探析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以期望进一步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长征;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原因
收稿日期:2011-12-17
作者简介:王佳翠(1976-),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硕士研究生,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黄宇(1972-),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
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人从长途转战的实际出发 ,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使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在长征中逐步走向成熟。
一、严密高效的组织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体系
长征途中红军各部队建立、健全了地方工作部门,专门负责群众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 ,明确职责。在基层连队,加强党支部工作,组建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组织。1935年5月2日,总政治部发布《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要求“最高度的提高支部在连队中的领导作用”。党支部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 ,是政治机关联系基层的纽带。在基层连队建立健全了群众性的政治思想工作组织 ,主要有:列宁青年组、政治战士、十人团、地方工作组、青年队。[1]
同时为了加强对敌军士兵的宣传教育动摇瓦解敌军,战胜敌人。长征途中红军在军团以上各级政治部内分别设有“白兵工作部”,“白兵工作委员会”、“白兵工作小组”等机构负责红军对敌军士兵的宣传、争取工作。
(二)创建稳固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长征中,红军各部和各根据地办的报刊仍有一部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随军转战,主要有《红星》报、《前进报》、《战士报》等。这些报刊适应长途转战的需要,及时地宣传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红军的作战行动和取得的重大胜利,是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些报刊对教育官兵、巩固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以会议等形式加强理论指导
在整个长征途中 ,党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及各部队相继编发了许多专门的理论文章,以指导学习与战斗。如《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知识》(总政治部 )、《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等指示》(总政治部 )、《注意争取彝民的工作》(《红星报》)等。在进入彝族地区之前,红军集中进行了深入的民族政策教育,朱德总司令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说明红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乌江边的猴场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1月3日又发布了《关于黔北后的政治工作训令》,以此来宣传红军的战略计划。
二、灵活生动的策略
(一)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
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实现了党的策略方针从关门主义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转变。根据不同的形势,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工作广泛发动了工人、农民、工商业者、地方实力派、甚至少数民族高层领导等社会各阶层群众。红军长征途中不仅通过组建宣传队、召开会议、创办《红星》等报刊、印发标语、传单和鼓动口号等各种方式,对广大将士,沿途群众、敌军官兵进行广泛宣传。
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在黔东南(锦屏 )苗族、侗族等少数名族聚居地提出“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反对国民党压迫与屠杀苗、瑶等弱小民族:苗人下山来与汉族人民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在台江平兆场提出“反对王家烈、犹国材对苗人的一切苛捐杂税!打倒压迫苗民的国民党军阀王家烈;苗民们不穿破衣服,到财主家穿新衣服去!”等与少数民族生活密切联系的口号。[2]
(二)准确把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知、情、意、行的四个环节
首先,晓之以理,长征一开始红军就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法,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其次,动之以情,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激发群众的情感,寻找情感的共鸣点,实现双方的情感沟通。再次,笃之以信,即帮助群众充分认识形势。同时形成自己的信念。红二、六军团“在居民中的宣传鼓动是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的卖国开始,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和抗日救国运动。最后则是导之以行,引导群众把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思想政治工作策略因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
例如:红军到达苗族聚居地后,在1934年12月发布《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将“打土豪,分田地”口号调整为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针对西北的张学良部队的特殊经历,以及官兵的特殊情感,提出的口号是:“一、爱国的奉军官兵弟兄,联合抗日红军打回东北去!……”[3]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抵贵州毕节后,通过走上层路线,对曾任北洋政府秘书长的周素园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争取了滇军参加堵截的第三纵队司令孙渡。由于孙部在感宁至昭通间按兵不动,遂使红二、六军团得以在毕节停留 20多天休整补充后继续长征北上。
三、丰富的内涵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民族利益为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了“自我封闭”、“自我中心”、“自我服务”的观念,融合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去。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军事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以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红军激励工作
加强对红军的群众路线、群众政策和群众纪律教育是创造新的、日益深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条件。党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多次发出指示,要求红军各级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人员当前“主要的是进行作战的鼓励,最广度的提高战斗情绪”,“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法,特别是行军时的政治工作,针对着红军战士的情绪和疑问与不了解,进行不断的解释和教育”。
(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群众动员工作
长征中红军善于维护和争取群众利益,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审恶绅,为民除害,为百姓撑腰;剥夺剥削者,开仓分粮,没收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百姓。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拥护。农会组织注意培养农运干部,扩大农民武装,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探索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关心群众生活。“没收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的一切财产,除了红军必须品外,尽量的发给群众,并号召群众自已动手去没收,这样来组织与提高群众的斗争与决心,使斗争发展到分土地与建立政权”。[4]
在保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对所经过地区的群众进行革命道理的宣传和鼓动,使之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和进行自救、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缩短与红军的距离感,并使红军能够始终跟最广大的劳动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三)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少数民族团结工作
民族平等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和服饰等方方面面,而归根究底,民族平等是各民族政治权利上的平等。由于红军长征经过的广大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少群众由于地处偏僻,对共产党和红军不了解,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对红军存在着怀疑、恐惧的心理。因此,做好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成为长征中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1935年5月,颁布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强调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的骚扰,严禁将少数民族中的富裕分子当土豪打;绝对遵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风俗和习惯,并且向战士进行宣传。
(四)敌军的宣传争取工作
对敌军进行政治宣传,分化瓦解敌军。长征中,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多次发布有关瓦解敌军工作的指示,要求红军把对敌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在对敌宣传中提出:“不替军阀当炮灰”、“工农不打工农”、“打死不发饷的法西斯分子”、“派代表到红军中来,共同组织停战抗日同盟”等口号。还特别注意动员敌军亲属给敌军士兵写信。很多敌军士兵听从亲人的召唤,有的开小差回家,有的拖枪参加了红军。
做好被俘敌军的后续宣传工作也是党和红军对敌宣传不可忽视的方面。1935年1月攻克遵义后,红军总政治部又发表了《给中央军和黔军弟兄们的信》,揭露了薛岳、王家烈把受伤残废的士兵送到贵阳附近,强迫他们开采煤矿,这一惨无人道的事实,激起了敌军士兵的愤慨。同时红军还利用唱《劝郎回头》、《兵变歌》、《瓦解敌军歌》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敌人起到了争取作用。1935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与川敌刘湘等军在百丈关激战时,夜间,总政剧团借助二胡悲调唱开了《拿把小胡琴》,结果对方打了几枪后,不但不再放枪,而且还喊话说:“红军先生请不要多心,刚才连长来查哨,我们不能不打几枪。我们的枪是向天上放的,你们不是说穷人不打穷人嘛。”[5]
正是由于高效严密的组织、灵活多样的策略以及丰富的内涵,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才创造出高度的思想和谐、精神统一和行动协调的局面,由此形成了不可估量的革命合力,有力地保障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江小惠.论红军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创新[J].军事历史研究,2006, (3).
[2]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3.
[3]杨文岭主编.长征中的政治工作[M] .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时期文艺史料选编(下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周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