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旋律美
2012-02-27马莉
■马莉
德国作曲家巴赫的音乐,尤其是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旋律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令人目眩。通常认为巴赫的音乐趋于静态,并且和数字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们对巴赫的音乐带有理性的思考。在近代常见的巴赫大量作品中,这部伟大的组曲在他去世后不幸被冷落了很多年,以至于在开始复兴巴赫音乐的十九世纪初,它们还被视为不太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甚至一度用钢琴为其伴奏,和浪漫主义相比,它们显得严谨和学究气浓厚。对巴赫大提琴组曲中的旋律处理,相对于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大师的作品,诠释演绎空间反而更加无限宽广,你可以把你自己的情绪加到巴赫的音乐里,因为巴赫的音乐是有密度而无方向的,虽然他的音乐相当均质,但却包含了各种丰富的色彩。巴赫的音乐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同时伸展,而时间和空间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对话。
理解和表现巴赫的音乐不能局限于乐曲中复调和对位技巧,以及渲染巴洛克时代的宗教气氛。大提琴组曲这一体裁本身就是复调音乐和德国民间音乐紧密相连的产物,作品里到处流淌着巴赫时代的生活情景,透露出巴赫的深刻思想和各种感情。音乐中含有丰富的意蕴,埋藏各种质的深情。如前奏曲中温柔憨厚中的激越,高声部和中声部若即若离,旋律雍容华贵,耐人寻味,听上去似乎以平淡自居,却包含凡人难有的信念,完全无视尘世的盛衰。萨拉班德舞曲中高贵的缠绵,飘渺不定的旋律,珠玑滚滚的装饰音之间的波澜不惊;加沃特舞曲鲜明的旋律,快乐的节奏,让积蓄的情绪轻轻奔流;最后的吉格舞曲常用三连音形式贯穿始终,在听者略显倦怠中拨起柔软的欢愉。或许巴赫不想证明什么,每一首曲子都有那份宁静、自足和简单不需要满足人们宣泄的渴望。虽然大提琴组曲还不能和被广泛演奏的巴赫小提琴奏鸣曲媲美,但大提琴组曲之所以受到喜爱是由于它设计完美,不但彰显了大提琴器乐化的动人一面,也体现出组曲所具备的精神上和艺术上的统一。
巴赫时代的创作模式是巴洛克时代建筑、绘画和文化等艺术的一个缩影,形式和结构的魅力在各种艺术领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创作技巧也采用了较短的旋律线条,多声部密集排列和赋格的对位手法,生动体现出巴赫创作多乐章组曲的方式,将旋律线条作为引线慢慢发展,巧妙的进行编织,旋律线条的发展组成头尾完整的乐章。巴赫运用了旋律大量叠加和跳跃进行,这些旋律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声部,展现出旋律的和声织体,其中纵向织体形成的复调旋律是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特点之一,纵向织体的存在,游刃有余的使用旋律和对位法使巴赫的大提琴音乐趋于完美无瑕。
完美演绎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需要对巴赫的音乐深思熟虑地研究,不但要在理论上对每一组曲的每一首乐曲进行仔细分析,还要熟悉作品的旋律、和声以及结构形式。从每一个的旋律线的先行音、导音、延留音和各种装饰音的演奏过程中领会巴赫的创作意图。在组曲的音阶或琶音式的乐句里,我们总能找出那些需要给予强调的音符,把那些需要强调加强的音符分开单独演奏的话,可以发现他们的旋律线条或交织在其他音符中的主题。
巴洛克时代有着和现代不一样的审美价值观,大提琴乐器本身的差别,演奏技巧的不同,对声音判断标准的不一致对我们当代人如何演绎巴赫无伴奏组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巴洛克时代对旋律的处理通常首先考虑纵向织体的存在,而不是注重平稳连接旋律线条,两个音符之间留出空隙,即使在演奏两个连音音符时,第二个音符可能会处理得稍微短点,在弓法上常常采用分弓演奏,和弦也尽可能用琶音方式演奏而不是如现代大提琴两个、三个和四个同时演奏。用腿式维奥尔琴和现代大提琴甚至中提琴演绎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为我们展现了风格迥异的巴赫风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自己内心展现出真善美的自我就是你永远的巴赫。
下面我们选用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几首乐曲来看巴赫是怎样为我们展现他的旋律美。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二组曲的调性为d小调。d小调对于巴赫作品是一个重要的调性,高贵带有忧郁潜流的气质,在调性、旋律和节奏类型方面与第一组曲和第三组曲形成鲜明的对照。演奏时要注意线条的起伏,音符之间要有足够的空间。这首组曲的每一首乐曲在风格处理上较前一首应该分量加重递进,在演奏时要想象巴洛克建筑里的拱形的峰顶。旋律线条的走向处理要有上行、下降、滑行的空中感觉,将松弛变为浑厚,把低空飞翔变为地上的步伐。第二组曲前奏曲的最初三小节可以说明那种滑翔的感觉,巴赫为了避免后面的音过长,第五小节初延长音的时值,让音乐的旋律线条显得淡定从容。(见谱例1和2)
让我们再看看力度变化赋予旋律线条的表现形式在这首前奏曲开头部分是如何演绎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卡萨尔斯说过:“所有的音乐,大致说来,就是一系列彩虹。”开头的四小节横跨了三条彩虹,每一条彩虹是不同的,第二条彩虹的力度要比第一条弱一点,第三条彩虹超过了伸展的跨度。卡萨尔斯形象的把彩虹的弧形运用到大提琴演奏上,展现了分句原有的结构,旋律线条逐步展开,使音乐均衡的奥秘更加丰富多彩。(见谱例3)
前奏曲开始两个八分音符与第三个音符构成d小调三和弦是该曲的特点之一,第一次转调后他们出现在F大调上,音乐又从新调开始,旋律低吟隽永,接下来是同样音型的扩展摸进。在终止经过句前,音乐在属和弦上停顿一下,在音乐继续进行之前巴赫打算给我们一个缓慢有力的静止,这里没有像通常一样反复第一主题。(见谱例4)
第二组曲的阿拉班德舞曲不同于第一组曲的阿拉班德舞曲,这是一个普通的中板,乐曲速度比较缓慢,我们时而会看不清拍子的踪迹。特别在下一例子中,装饰的对位法丰富华丽,和弦简单明了,借助一个主题从一个声部转到另一个声部的思路,使人联想出有若干个声部的感觉。第十一小节有一个经过句,旋律线条成功从三个声部的和弦当中自然穿过。纵向织体形成的复调旋律在这里体现,我们不得不感叹巴赫对音乐纤维的完美编织。(见谱例5)
在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巴赫对旋律线条的其它有趣处理。第三组曲的前奏曲,在确认主要音型急速下行的过程中,在第一小节的最后一拍的分解和弦一时稍作停顿,为下面旋律线条建立起一系列上升的波浪。(见谱例6)
和上面的处理相反,第四组曲的前奏曲的开头部分单一音型不断转调,大跳跃的和弦结构让旋律线条的处理必须缓缓温柔。(见谱例7)
第四十八小节平静之后,在低音#C上有一个强有力的停顿,从第四十九小节开始切断由音阶组成的分解和弦的旋律,演奏时可以加快速度,自然导入到乐曲的第二部分。(见谱例8)
美国音乐家约瑟夫科尔曼(Joseph Kerman)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采取描绘感情手法,而浪漫时期作曲家则采取表达感情手法。巴赫在他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用他精巧的对位手法和一条条灵活的声线,诠释出典雅和庄重,快乐和哭泣以及对大千世界的无限热情。被巴赫发展到极致的复调艺术,使一代一代的后人着迷,但是我们必须用细致的努力研究复调音乐的真谛。厘清旋律线条的细节,才能更加打动和充满我们的心灵。卡萨尔斯说过巴赫是永恒的,没有谁的创作有他那样伟大、深刻而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