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谋求“能源独立”

2012-02-26赵青

中国石化 2012年11期
关键词:自给率美国能源油气

□赵青

美国“能源独立”已初见成效,尤其是在页岩气开发方面令人瞩目。

美国的“能源独立”并非遥不可及。BP 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有望于2030年实现“能源独立”。

美国“能源独立”路漫长

美国消耗着世界20%的能源,却只有世界2%的原油储量。预计到2035年,美国原油产量可达每日1200 万桶。这仅是美国目前原油消费的2/3。不过,石油仅仅是能源的一端。美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

美国“能源独立”的目标是在石油价格高涨、国际局势日益动荡的背景下确立的。近年影响国际能源供需的因素越来越多,中东和北非日益动荡的局势,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等,都促使美国反思其长期能源供应战略。美国提出了两条措施:一是增加国内的石油产量。二是通过开发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美国加州某采油厂一角。CFP 供图

由于在钻探技术方面的创新,美国石油产量近年来一直小幅增长。但是,这样的增长幅度对于降低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收效不大。虽然美国还加大了对海洋石油的开采力度,但海上石油开采阻力重重。因此,依靠提高国内原油产量实现大幅度降低对外依存度,面临诸多困难。

美国的石油储量无法保障其消费量,因此“能源独立”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替代能源的开发,能否助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目前,在页岩气开发方面美国是最成功的国家。2009年,美国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21年美国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但这距离美国成为能源净出口国还较远。

□美国页岩气开发现场。江霞 供图

坚持走“能源独立”之路

美国是世界上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起步很早的国家,大部分常规油气田已处在开发后期,增产空间有限,探明可采石油储量无法实现原油供应自给自足。美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能源独立,特别是石油供应脱离国际市场完全自给,在当前看来是非常不现实的。

但美国依旧坚持走“能源独立”道路。从美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美国“能源独立”的本质含义,并不是指能源供应只靠自己,完全独立自主,形成封闭的自我循环经济圈,而是一个战略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建设一套有利于美国能源安全的保障体系。

页岩气革命以来,以年均近50%速率增长的页岩油气产量给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有了实现“能源独立”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获得成功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实现新突破,美国综合能源自给率从2005年的69%上升到2011年的81%。美国已经逆转了自1982年以来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一次能源自给率已经从2005年的历史最低点69.2%,逐步回升到2011年的78%。

美国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虽然本国资源丰富,但从目前情况看,近期内还做不到完全的能源独立。美国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核电、水电为主,辅以太阳能和部分生物质转化而成的液体燃料。2011年美国能源消费中,煤、电完全自给,天然气自给率不断升高,2011年达93.6%,只从加拿大进口了少量天然气。而能源消费的主打产品石油则主要依靠进口,自给率为55%。有专家谨慎估算,美国石油产量会继续增加,到2022年石油进口比重会降低到38%左右。

“能源独立”瑕瑜互现

美国谋求“能源独立”瑕瑜互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增加,对恢复经济及保障国家安全有着重大的正面影响。彭博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能源自给自足率触及低点后便开始持续上升,减少了对国外石油的依赖,还为石化工业以及其他工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对美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能源自给率提高,石油进口量减少,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仅改善了其能源消费结构,提升了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供应,降低了天然气价格。目前,美国的天然气价相当于欧洲的1/3、亚洲的1/8。如此低廉的价格,必将增强美国经济恢复的内在动力,为其振兴实体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并不是没有坏处。环境保护者声称,采用高压水沙破裂法会对饮用水产生污染,同时也会污染雨水。但是这些顾虑与能源自给自足的优势比起来并不值得一提。随着天然气价格的下降,其他可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核能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能源供给越来越多地与碳氢化合物联系在一起。

油气增产帮助美国削减贸易赤字。2020年以前,如果石油价格维持在100 美元/桶,每天少进口400万桶石油将会减少400 亿美元的贸易赤字。

深刻影响全球能源格局

美国推行“能源独立”战略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国能源自给程度的提升,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美国对全球能源格局的考量,会给其带来巨大的战略空间,增强其国际战略部署能力。美国也将有更多的底气,要求其他能源消费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首先,推动国际油气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区域化趋势大大增强。美国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少了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使产油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需求国,国际石油消费市场将逐步东移。美国推行“能源独立”战略,实际上放大了地缘政治关系,国际市场无形中形成了三大板块:一是大西洋两岸的南北美洲国家和西非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将成为美国海外石油供应的主力军,形成大西洋供需区。二是以俄罗斯、北海、北非、中亚地区产油国为主力,以欧盟各成员国为消费对象的环欧洲供需区。三是太平洋西岸有可能形成中、日、韩、印为消费中心的环亚洲供需区。当然,这样的板块区分不会割裂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大格局。但在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影响下,未来国际市场形成有重点的供需区域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美国天然气出口可能冲击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定价模式。目前天然气没有国际统一价格,都是分地区市场定价。随着液化天然气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天然气资源国,主张气价与国际油价挂钩,天然气价格连同液化天然气价格日趋攀升。在“能源独立”战略思想的推动下,美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很快,使得天然气市场价格很低,一旦大量出口,势必冲击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的定价模式,对国际天然气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何祚云说:“美国的‘能源独立’还可能促使美国的制造业重回世界领先的地位。”

猜你喜欢

自给率美国能源油气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能源话语与美国国内政治博弈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2007—2016年美国能源和自然资源领域健康影响评估项目的开展及其效果(下)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我国产业链自给率与增加值分配: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
美国能源依存度的拐点及启示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