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2012-02-26胡志毅罗仕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硕士应用型研究生

胡志毅,罗仕伟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47)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科学研究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学术型硕士培养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教育部做出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重大决定,逐步推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以区分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应用能力相对较强的应用型硕士和理论功底相对扎实、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学术型硕士。2010年以来,已逐步开始在国内代表性旅游高等院校设立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过去十余年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截至2009年,我国已有近120所高校具有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但由于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依然存在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根本问题[1-2]。例如,郭英之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本质上是应用型教育类型,应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最高准则[3]。然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仍是一种介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之间的特殊模式[4]。由于培养目标的模糊,也导致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5-7]、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8]、师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3]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对国外旅游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和借鉴尚有待深入[9-10]。事实上,国(境)外旅游高校的经验表明,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旅游研究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同时开设培养行业管理人才的接待业管理硕士和培养教学研究人才的科学硕士课程。在不同的培养目标导向下,两类硕士在学制、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尚在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开始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界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尚未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本文拟从学习前人经验的角度,探讨如何在面向应用、面向行业和面向市场的原则下,培养兼具较好理论基础、较强管理能力、较多行业经验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国(境)外典型旅游院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为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基于世界著名旅游专业学术期刊《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2009年11月号发表的《全球酒店及旅游课程百强排行榜》研究报告,选取该排行榜中排名前五名的康奈尔大学、香港理工大学HKPU、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UNLV①以及美国休闲管理专业的领头羊伊利诺斯大学UIUC,再加上世界最为知名的英国伦敦萨里大学Surrey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共7所国(境)外知名大学的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课程,通过登陆该院校及课程的相关网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总体上看,就名称、类别而言,7所大学的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酒店(接待业)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本文将从课程概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学制等)、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及就业培训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国(境)外的旅游管理硕士课程中没有“专业硕士”的明确提法。因此,本文主要依据两个标准选取“应用型”硕士课程:一是以课程名称区别。以香港理工大学和萨里大学为代表的英国高教体制下,均使用以学术研究型(Research-oriented)的哲学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与以课程为主(Course-based)的应用型硕士(Master of Science)相区别。此外,康奈尔大学的接待业管理硕士(Master of Management in Hospitality)和洛桑学院的酒店管理硕士(Master of Hotel Administration)等,都以名称明示应用型培养导向。二是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接待业管理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Hospitality Management)明确提出,毕业生将在接待业企业、服务咨询企业(不包括高校和研究机构)等赢得就业机会。相反,宾夕法利亚州立大学的接待业管理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Hotel,Restaurant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明示旨在培养研究人才而非管理人才,故未纳入本文的研究范畴。

二、培养模式特点

(一)课程概况

国(境)外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

首先,这些硕士课程都定位于为酒店、接待业和旅游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培训人才,而不是高级研究人才。例如,Cornell旨在培育具有战略思维、数理分析和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产业管理人才;UNLV旨在培养面向酒店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面向接待业教育和培训的高级人才。同时,通过领导力培育实习、产业领袖论坛和企业考察实习等项目,以适应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要。

其次,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HKPU提出要提高学生产业实践和管理实践能力;EHL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EHL还借鉴了MBA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月60个小时的实作训练。职业发展训练贯穿整个课程学习和岗位实习。

再次,专业方向设置与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密切结合。如针对当前会展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HKPU、UNLV设置了会展管理专业方向。UNLV专门设置赌场管理方向等。

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普遍采用了实行弹性修学方式。学生在1至3年的时间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种方式既能适应和满足部分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需求,还能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连接,使学生学有所用。此外,与学术型硕士必须完成毕业论文不同,国(境)外旅游管理专业硕士采用了多样化的毕业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特点,选择修读课程、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等方式完成。

(二)入学要求

由于所有7所大学均实现了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为确保教学质量,所有学校均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作出明确规定。首先是基础语言能力(托福或雅思)。欧洲(英国和瑞士)学校的语言要求主要体现在托福和雅思成绩;美国大学要求在学生满足一个基本托福或雅思成绩的同时,重点看两门硕士层次英语能力考试(GMAT或GRE)的成绩。其次是语言综合能力:美国的一些大学(MSU、UNLV和UIUC)的要求不单是总分标准,而是具体到听、说、读、写4块分别要满足一定标准,尤其强调写作和口语能力。一些大学如UNLV在GMAT和GRE的要求中对口语成绩做了单独要求。

工作经验是7所学校都非常强调的一点,一般都需要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如HKPU和UNLV),有的需要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如EHL),UNLV需要至少一年的管理层水平工作经验。

以上学校的录取材料都遵循英美大学教育体系下的开放式录取体制,即学生不需要参加统一考试,而是通过提交规定材料,由专门录取委员会进行评审录取。基本材料包括英语成绩、本科成绩、简历、推荐信、自我陈述等。

(三)课程设置

首先,课程均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其次,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和行业发展需求,下设细分培育方向。例如,HKPU下设了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和节事会展管理3个方向;Surrey的旅游管理硕士下设了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3个方向。休闲研究和管理在全美具有核心地位的UIUC下设了公园与游憩管理、休闲行为、运动管理和旅游管理4个方向。特别的是,Cornell以“职业方向”而不是以“培育方向”区分,包括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地产投资与金融及自我导向4个方向。在不同培育方向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所不同。再次,实习被设置为一门专门课程。学生必须参与相关行业的实习才能够拿到相应的学分,且实习在很大程度与就业密切相关。最后,参加学院内部研讨会(Seminar)作为一门课程。这种“Seminar”有的是针对专业研究的研讨会,也有针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研讨会等。

最后,应用型硕士培养的特点是相对弱化基础理论学习,强化管理实务学习。在课程设置中,基本没有开设基础理论课程,而实务性课程比重突出。例如,HKPU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和研究方法作为所有专业硕士的核心必修课程;Surrey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旅游产业运营系统、旅游社会科学、景区管理、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游商业管理等(表1)。

表1 7所大学主要实务性课程

(四)就业培训

国(境)外旅游院校对学生就业的培训开展得非常细致。首先,7所大学均有学生就业中心,主要承担3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建立就业信息库,就业中心收集和整理学生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主动出击,提供给相应的企业单位。二是作为就业交流平台,招揽企业进入学校宣传和招聘,让学生充分了解招聘企业的各种情况,并且提供一对一直接咨询和面试的场地。三是学生就业咨询和培训。就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甚至是一对一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培训(如面试技巧、简历撰写等等)和职业生涯设计咨询。其次,设有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将学生职业素质培训作为一门课程。即在学生还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学校已经在为他们考虑就业问题。如 HKPU 的 “Work Practice”、UIUC 的 “Workshops”和Cornell的“Career Tracks”等。再次,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学校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特别是在开学初,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要在学校提供的咨询师(一般是教授或者是很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的指导下,针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程。如Surry的“Careers Advisers/Prospects Planner”、“Recruitment Strategy Consulting”和UIUC的“Career Advising”等。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学校关于就业培训和安排并非为旅游管理专业专设的,而是作为一种普遍机制,服务于全校学生。

三、启示及结论

从上述比较分析看出,国(境)外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课程的培养定位明确,主要面向应用、面向行业和面向市场,以培养兼具理论基础、管理能力、行业经验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为目标,并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就业指导等多方面体现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在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Vs应用”之间的模糊摇摆的整体背景下[3-5],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和设立,应是旅游管理硕士培养结构优化和特色培育的契机。

首先,各旅游院校不能一拥而上,单纯追求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其次,各院校应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等)、旅游专业发展和旅游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寻找培养特色人才的突破口。具体而言,教育部直属和“211”院校,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以应用研究为辅;普通旅游院校,则应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人才[1]。再次,应明确和区分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取向和职业取向,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并从录取门槛的专业化、课程设置的实务化、就业指导的实用化以及师资队伍的行业化4个方面有效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一,录取门槛的专业化。在入学要求中,应强调申请者的工作经验甚至是管理经验。对专业硕士而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以工商管理活动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为主,具有显著的职业导向。强调职业背景,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生“带着问题而来”,学习目标和诉求明确。同时,由于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学习动机明确,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从“入口”把关,不单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招生,把目标真正定位于培养行业精英人才,才能在最终的就业市场上真正提高旅游硕士的行业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同时,为兼顾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应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非全日制修读模式。

第二,课程设置的实务化。首先,专业硕士培养应打破我国传统的“教学+科研+实践”全面型培养模式[3],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4],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实务性教学和应用型科研。其次,鉴于专业硕士的学制相对较短,课程设置中应相对弱化“原理”、“基础”等提高学术理论水平的课程,把学生从繁重的基础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从“基于理论框架”的学习向“基于实践问题”的学习转变,使学生能够有足够时间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同时,应提高实务化课程比率,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使学生能学有所用,把握行业发展最新态势,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第三,就业指导的实用化。从就业技巧培训到职业性格测试,从企业招聘会到行业恳谈会,就业指导的内容,国(境外)院校的就业指导实践已超越了“帮助学生就业”的狭隘层次,提升到帮助学生认识旅游行业和规划职业生涯的高度,使学生不是“为了就业而就业”,而是基于清晰的行业认知和明确的职业目标而选择就业单位。

第四,师资队伍的行业化。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的实践经验欠缺是主要问题之一[1]。随着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向,对专业硕士的师资水平和师资专业结构提出了相应要求。专业硕士设立申报中,已专门对行业导师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首先,应结合培养方向设置,引入一定数量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温泉、游船和高尔夫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行业导师,优化硕士生导师专业结构,发挥其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论文指导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硕士导师组吸收具有行业经验的成员加入,使学生在毕业论文或课程报告的选题、调研和撰写中,能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再次,借助于行业导师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企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则能够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和实地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学到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最后,通过行业导师的引入,建立院校和行业的双向交流机制,为“学院派”导师的职业培训或观摩提供机会,进而不断拓展和夯实产学结合的范围和基础。

注释:

① 该排行榜中的第五名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旅游管理硕士课程明确以培 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故未纳入本文研究范畴。

[1] 王慧敏.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67-69.

[2] 翁钢民.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3,26(4):315-317.

[3] 郭英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3(1):15-18.

[4] 谢朝武,郑向敏.我国旅游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07-109.

[5] 戴斌.论研究生层次的饭店管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J].旅游学刊,2005(S1):183-186.

[6] 李悦铮,张志宏.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6(S1):179-182.

[7] 唐耀彩.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7-11.

[8] 李霞,陈雪琼.旅游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讨[J].旅游学刊,2006(S1):101-103.

[9] 李夏.英国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49-50.

[10] 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科学,2009,23(6):67-72.

猜你喜欢

硕士应用型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