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旅游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2-02-26杨主泉吴忠军
杨主泉,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民族旅游是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民族旅游发展事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旅游业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民族旅游研究日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结合旅游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本文对民族旅游学科构建、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民族旅游学科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由旅游学扩展而来,涉及经济、历史、文化、社会、民族、景观、艺术、地理、生态、环境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学科,其核心是协调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围绕有关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分析综合,寻求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管理。民族旅游总目标是通过策划、规划、设计、维护、管理,保护和利用民族地区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的旅游人才[1-3]。
二、民族旅游学科建设背景
(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WTTC)在许多年前就反复强调,旅游业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在中国,这个产业的发展也十分惊人,近年来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都先后把旅游业定位为地区性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在这个基础上,国务院也在2009年的文件中把它正式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即不仅是支柱产业还是战略性的产业,就是说,它的关键性、关联性和带动性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关系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又批准设立“中国旅游日”,这些都凸显出了旅游对于中国老百姓的意义和价值。统计分析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虽然还在持续,同时中国遭受了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干扰,但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011年旅游业仍实现了平稳、健康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就其现状而言,今天中国的旅游业,也早已突破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除了居民的闲暇类的旅游需求之外,十分显著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旅游”目的时所界定的business类旅游(公务,商务和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事务类的交流类旅游,如MICE——会展与奖励旅游等)在我国也越来越多地开展起来,而且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注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因为地理、历史、观念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同时,民族地区也是我国贫困地区的主要聚集地。然而,民族地区大多又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风光秀丽、山川迷人,而且风情神奇、民俗诱人,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所在。由2010年的旅游接待情况来看,民族八省区都以10%~30%的速度增长,民族地区旅游业正处在黄金机遇发展期(详见表1)。截至2010年,民族地区共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云南三江并流、中国丹霞——贵州赤水、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文化遗产2处(西藏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8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别为17个、14个和1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7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94个。1995至2008年间,民族八省区旅行社稳步发展,旅行社数量由1995年的531家发展到2008年的2 427家;星级饭店稳步发展,星级饭店数量由2000年的1 032家发展到2008年的2 499家;2002至2008年间,民族八省区的旅游景区数量迅速增加,A级景区数量由2002年的155家发展到2008年的463家,其中5A级景区11家、4A级141家、3A级113家。
表1 2010年民族八省区旅游接待人次
因此,中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如何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寻求新发展,是国内外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民族旅游的研究和教育现状
民族旅游是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民族旅游发展事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旅游业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民族旅游研究日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旅游研究也不断深入,并表现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缺乏一个权威、有效的学术交流机制和平台。
目前,民族旅游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依托各高校民族学、人类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开展。在我国13所民族院校中,12所学校全都开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同时培养旅游方向的研究生。另外,全国共有468所大学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其中50%以上的大学主要分布在湖南、河南、江苏、湖北、辽宁、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吉林、浙江等省(详见图1)。而在民族八省区中,共有66所大学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占全国的14.10%(详见表2)。但是,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在全国都采用旅游管理通识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培养目标上,没有针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而定位。(案例1: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政府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
第二,课程设置上,缺乏对民族地区文化、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策划等方面的课程,无法突显民族地方特色。(案例2:专业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
第三,在实践上,没有强调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进行诊断分析,缺乏对民族文化(歌舞、音乐、手工艺品、饮食、服饰、建筑等)的设计和开发,无法对民族旅游村寨的管理、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图1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国内各省区分布情况
表2 民族八省区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院校
三、民族旅游学科构架
(一)社会发展对民族旅游学科的需求和实践的三大基本领域
民族旅游学科专业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其社会需求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征和趋势密切相关。当前和未来民族旅游学科面临的三大社会需求为:(1)民族团结;(2)国民休闲;(3)民族发展(详见图2)。与需求对应,民族旅游实践也可概括划分为三大基本领域:(1)建设与管理;(2)规划与设计;(3)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可以细分为9个重点分支领域(详见图3)。
图2 社会发展对于民族旅游的需求
图3 民族旅游专业实践的三大基本领域
(二)民族旅游学科构成与研究领域
与社会需求与实践相对应,民族旅游学科由3个基本分支构成:(1)民族旅游的参与式管理与规范;(2)民族与文化中所包涵的各种吸引物;(3)民族旅游地及其产品的策划与营销(详见图4);与之相对应的三大支撑专业方向是:一是民族学;二是旅游学;三是经济学(详见图5)。与之相对应的三大核心理论分别为:民族学理论、休闲与旅游理论、经济学理论。三大核心理论的基础理论是:民族社会学、游憩学、区域经济学(详见图6)。
图4 民族旅游学科基本构成
图5 民族旅游学科三大支撑专业方向
图6 民族旅游学科理论核心
民族旅游学科的研究领域(理论和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详见表3):
表3 民族旅游学科研究领域
(三)民族旅游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讲,民族旅游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资料的收集;研究地点的选择;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手段和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室内资料分析和整理;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4]。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研究
民族旅游所需要的研究资料除了直接从各民族或部落实地获取外,从文献记载中获取第二手资料也是民族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2.访谈法
访谈法是从人类学野外工作方法中借用过来的。文化人类学中的访谈法在民族旅游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一般来讲,访谈法包括关键人物访谈、随机访谈、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这些方法的使用要依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
3.参与式调查
参与式调查法是近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指通过当地人的参与 、由外来者协调和帮助、使当地人主动参与调查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快速农村评估、参与式观察等。参与式调查法改变了拥有传统知识的社区民众的被动地位,成为参加民族旅游研究的主体成分之一。
4.数据分析
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近几年来,更多的学者喜欢采用定量的方法去研究民族旅游经济、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民族旅游地景观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结合采用遥感等方法,使得民族旅游的研究更加可行和有意义。
四、民族旅游学科建设思路
(一)发挥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要以学术研究为己任,以民族旅游教育为依托,团结全国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院系,组成专家团队,在以下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1.努力提高中国民族旅游研究水平,增进人们对民族旅游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认识和重视,注重田野考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中国民族旅游学科的发展而努力。
2.努力使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成为民族旅游研究人才聚集的中心、民族旅游专业规范提升的基地、引领民族旅游事业发展的平台。
(二)成立民族旅游教材编写委员会
建议成立一个民族旅游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研究并制定民族旅游专业教材建设的规划,确定教材编写单位和人员,然后分批分期多层次稳步进行,吸收全国多数院校参与,以反映多方面对教材的需求,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坚持老中青结合,注意培养提高一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争取能得到有关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民族旅游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规划民族旅游教材的建设,把民族旅游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做好,为开展民族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和在职培训奠定坚实基础。编委会委员充分发挥作用,组织、规划、编写和出版一批总结民族旅游领域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理论和实践经验、展示民族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引导我国民族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教材(见表4)。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旅游实用人才,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修改建议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面向行业,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表4 建议规划出版的教材
2.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表5)。
表5 民族旅游方面课程增设
3.实践方面
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每年至少有2周时间到民族地区进行实践,并对其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毕业设计须选择民族旅游开发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为了加快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进展步伐,加大学术活动的力度,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按照专业委员会成立初期的发展思路,今后每年举办一次民族旅游论坛,同时,每次论坛由民族八省区的相关高校联合各自治县举办。每次论坛收集的学术论文由出版社以专辑形式出版发行。此外,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会员单位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组织动员校内专家学者开展各类学术报告会、讲座以及研讨会,积极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的规模和影响。各项学术活动的计划、开展情况均发布到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网址(www.minzulvyou.com),这样便于团队成员对活动开展情况的了解和参加。
[1] 惠红.论大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论坛,2010(2):131-134.
[2] 程遂营.旅游学科成熟度与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J].旅游学刊,2010(10):9-10.
[3] 吴必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J].旅游学刊,2007(1):6-7.
[4] 陈兴贵.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