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2012-02-19袁岳

中国新时代 2012年4期
关键词:生意人方法论境界

| 文 ·袁岳

《境界管理》

鲁培康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如果我是生意人,什么是我的管理呢?首先是我遇到了某些以前没遇到过的问题,这就是不确定性。有人会看看书、找找老师或咨询咨询专家,借助外脑寻办法。但实际最可能做的是:一拍脑袋试试看能想到的方法是不是可以;二找平时说得上话的好朋友说说;三让手下去解决,给工资就是为了让他们做事的。最可能的结果是:问题解决了一些,又出了新问题;或者问题没解决,甚至破产,只得认了;或者其实没那么复杂,大胆尝试,车到山前总有路。

大多数生意人的管理模式就是在这般尝试摸索中锻炼与凝聚起来的。他们无所谓理论体系、模式与要素,也无所谓管理素质。他们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哈佛商学院称之为“实践智慧”而不是“管理理论”。但“管理无理论”则可能是过激之言。有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意人,也有有相对系统的想法与体系,且有相对稳定与机制化的管理资源获得渠道的生意人。

理论源于对人类行为与思维的总结、反思和抽象,像福特、松下、韦尔奇、乔布斯这样并非理论家的生意人,有人也把他们的管理总结成理论。能总结,就能从中找到某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可学习或者可模仿的管理规律。科学哲学告诉我们,科学是内涵可定义、机制可解释、表现可测量、结果可重复的事项,从任何方面来说,不少管理理论都符合科学的基本定义。但大部分管理理论更像对于某种管理事实与经验的历史总结,而不是对于管理前瞻性的、革命性的预期与指示,管理更像解决以前问题的旧经验的体系化,而不是能够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方法论。现在的管理学还远不是最令人兴奋的科学或者理念体系,但人们总是在探索和进步。

鲁培康的《境界管理》一书,用科学、品牌、文化、声誉、伦理五个要素构建的“境界管理”理论,是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框架。书中强调,管理境界可视为企业所能达到的管理层级,境界管理则是内含了一套管理要素与方法的管理模式。鲁培康提出境界管理的分阶段论:“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是企业境界管理的五个阶段与五种模式,五种管理依次递进、不断提升,构成境界管理的又一理论模型。”分阶段论符合企业前进的基本节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经验。

我在基本判断与分析上赞同鲁培康,尤其是关于中西管理文化的平衡问题。对中西管理特色素有争议,但在面对实际管理问题时,可能需要在尽可能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国学理论在面对当代问题、西方管理在面对中国现实时,都没有提供充分与完全适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为实际管理行为提供智慧和技术方面,中西管理素材多比少好,根本没到彼此排斥的时候。

我对鲁培康的理论有两点补充意见:一是要格外高举方法论。鲁培康书中有自己的方法论,但对于中国普遍轻视与忽略甚至误导学生轻视管理工具、技能与方法论的倾向,我觉得有必要特别将方法论或工具体系作为境界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无工具无管理,这也是管理与一般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二是要特别提醒读者,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是有渐次提升的经验案例与现象,但正如鲁培康特别注明的那样,也存在着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创业阶段就已怀使命,很讲究信、道与德,并由于超越了渐次提升的简单时序模式而使企业获得了非常规发展。我自己的经验是,管理是一种禀赋,一种DNA,不能以发展为理由容忍自己不当甚至不法的原始积累,否则,就算未来有争取立德立道的机会和做出大公司,但其境界很难脱出赎罪层次。

猜你喜欢

生意人方法论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品“境界”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A CheCk of 500,000 dollArs
慎独的境界
手上的证据
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