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右商帮”兴衰与赣商重塑

2012-02-18贺三宝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商帮江西

■贺三宝

“江右商帮”兴衰与赣商重塑

■贺三宝

江右商帮;丘陵现象;名山效应;赣商重塑

在中华经济发展史上,曾有一支纵横南北、通达边陲的商业帮派,这就是史称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江右商帮”。明谢肇在著作《五杂俎》中称:“天下推纤啬者,必推新安与江右。”“江右”习指江西。清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江右商帮”在唐宋时已然萌芽,在元及明朝前期日趋壮大,在明朝中后期及清朝前期与晋商、徽商成鼎立之势。“江右商帮”以其人数之众、操业之广、渗透力之强为世人瞩目。然而至清末民初,赣商走向衰落。笔者认为其衰落主要原因是“丘陵现象”,新时期如何重塑赣商,应大力倡导“名山效应”。

一、“江右商帮”的兴盛

(一)发展历程

1.“江右商帮”的溯源

今人多认为商帮兴起于明,笔者认为远早于明:一是商帮与地域文化有关,江西自汉唐就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设豫章郡,下辖18县,与今江西省区大致相当。唐玄宗开元21年(733)设江南西道监察区。二是商帮与交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隋炀帝开运河,唐张九龄凿梅岭(大庾岭)驿道,赣江成为南北航运的必经要道,开元洪洲刺史张九龄《候使石头驿楼》诗云“万井缘江渚,千艘咽渡头”,可见当时商业繁荣。盛唐江西九江、南昌已有外来商帮,还有阿拉伯胡商滞留。晚唐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严重破坏,依赖东南漕粮接济,江西漕运商帮已悄然出现。五代十国危全讽入主抚州数十年,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招徕商旅的政策,当地呈现出“既完且富”的局部繁荣景象,吸引了大批中原人士竞相投奔。宋代北人南迁,经济中心南移,而且“均田制”破坏,出现土地高度集中和兼并,江西由于本土地少人多,迫使部分破产农民弃农从商。三是商之为帮有一定的组织及场所。徐珂《清稗类钞》:“客商之携货远行者,咸以同乡或同业之关系,结成团体,俗称客帮。”万寿宫是江西商人中转、聚散的场所,或称“江西会馆”、“江西庙”、“江西同乡馆”、“豫章会馆”,主要有联系乡谊、调解纠纷、商业中介和融资场所四大功能。江西妙济(今南昌)万寿宫建于东晋由明世宗赐名,玉隆(今西山)万寿宫建于南北朝更名于宋真宗。福建泉州是江西近海港口,宋代已有熙春宫,祀许真君,是赣人的活动中心[1]。

2.“江右商帮”的兴盛

宋末元初,景德镇瓷业迅猛发展,青花瓷烧造成功使江西在全国瓷业输出中独占鳌头。商品由粮食扩大到茶叶、药材、纸张、竹木等,地区由运河扩大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一个无远弗届的江右商帮已经成熟。商业繁荣有商税为证,元中期江西行省商税6.2万余锭,次于浙江、湖广行省,居各地第三。明朱元璋建都南京,第一个设省的地区便是江西。战后百废待兴,赣商借此全方位铺开,社会上也有了“无江(西)不成市”,江西商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等谚语。明中叶吉安彭华说“(吾乡)商贾负贩遍天下”,明末抚州艾南英说:“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所。”王士性《广志绎》:“滇云地旷人稀,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能成其地。”万历《南昌府志》卷三《风俗》:“商贾工技之流,视他邑之多,无论秦蜀齐楚闽粤,视若比邻,浮海居夷,流落忘归者十常四五。”崇祯《清江县志》卷一《舆地·风俗》:“俗多商贾,或弃妻子徙步数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粤、吴、滇、黔,无不至焉,其客楚尤多,穷家子自十岁以上即驱之出,虽老不休。”[2]江右商帮的兴起,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景德镇陶瓷、德兴的冶金、樟树的药材、进贤的制笔、铅山的造纸、宜黄的夏布织造等,皆名盛一时。连素称富饶的江苏一带,都有“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之说。明代江西商人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活动范围,均超过前代。清前期商业繁荣,形成樟树、景德、吴城、河口四大著名商镇,樟树药商与京帮、川帮并列为全国三大药帮。

(二)“江右商帮”兴盛的原因

“江右商帮”兴盛有多重的历史因素,对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时期,其主要原因有:

1.交通优势

葛剑雄指出,农业时代,地理环境对经济文化的影响是直接的,无论农业经济还是商业经济,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3]江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东接闽浙,西联两湖,南邻广东,北望安徽。自古以来,其在交通史上就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贯穿南北、东西的枢纽。国内贸易,甚至对外贸易,都主要依靠内陆的水上通道,江西拥有运河—长江—赣江—北江3000公里长的黄金水上贸易通道的1/3。[4]梅岭(大庾岭)驿道的修建,更是联通了与广东的通道。这一地理位置,为商帮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

2.资源优势

资源是商业发展的基础。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江西物产丰富,是江南重要的粮仓,另外还有瓷器、茶叶、纸张、夏布、药材、木竹、烟草、蓝靛、煤炭、钨砂等,不仅丰富了商业兴隆的物质基础,也增加了经商的渠道和门路。江右商帮大多以贩卖本地土特产为起点,所谓“以小买卖而致大开张”。据统计:明代江西每年外输粮食达500万石、茶叶500万斤、夏布230万匹、售纸50万两,均居全国之首[5]。

3.技术优势

江西自古多有能工巧匠,手工业发达,增加了商品的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翦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明代中叶,棉纺织业的松江,丝织业的苏杭,浆染业的芜湖,制瓷业的景德镇和造纸业的铅山,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全国五大手工业区,江西就有两个,可见手工业之发达。据明《铅书食货》记载,铅山县仅石塘镇一地,每年即产纸4500多石,其中有200多石被官府收购作为奏本纸。铅山的纸其实早在元代就已名播天下。建昌(今永修)工匠雷发达及其后人,擅长建筑设计制造,自康熙年间至北京任工部样式房掌案 (号称样式雷)以后的200余年间,清廷主要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宫殿、苑圃和清东、西陵,均由雷氏家族设计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上了一笔。

4.人口流动优势

商业繁荣与人口流动有密切关联。历史上有三次北人南迁,第一次在东西晋之交,“五胡乱华”致使北方中原人士南迁避难,第二次发生在“安史之乱”及唐末,第三次发生在“靖康之变”和元灭南宋期间,三次南迁中江西均有大量人口流入,成为人口大省。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全国在册户口数为2026万余户、4532万余人,其中江西地区达201万余户、446万余人,均占1/10,人口为诸路之首。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江西地区在册户、人口数分别占全国的20.2%和23.3%。明朝建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50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等运动。[6]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刺激了商业发展。

二、“江右商帮”的衰落

不可否认,江右商帮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为全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为江西经济结构的调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世易时移,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商在活跃了500年之后,最终走向衰落。从万寿宫的衰退即可以管窥。明代江西会馆在北京有34所,占全部会馆数的34%,居各省之首。到清光绪年间这一比重下降到12%。现存清末会馆碑刻资料共23例,内中竟无一江西会馆。[7]“江右商帮”衰落原因笔者根据地域文化特色,认为归根于“丘陵现象”:收而不放,多而不高,平而不奇,散而不强。

(一)收而不放——少商业精神

江西古称“文章节义之邦”,儒家文化思想深厚,赣人大都守着“农耕致富、诗书传家”的田园理想,因而重读书致仕而轻从商获利。谢肇在比较徽商与赣商时称:“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者,其地膺也。新安人近雅而稍轻薄,江右人近俗而多意气。”寥寥数语便道破了江右商帮基本特征。江西地域文化“以传统儒学为核心,以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为基础,因而往往偏于滞缓和保守”。按傅修延说法其表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盆地心态”,二是“边缘感觉”,三是“自恋情结”。这导致其易满足,不思进取,怯懦内向,缺少创新,敬畏外来文化。

(二)多而不高——少商业领袖

在江右商帮中,虽然有一定名气的商贾不少,如清初李宜民,清末民初的周扶九、萧云浦、汤子敬、黄文植、陈筱梅、包竺峰等,但并未能产生资本实力雄厚、影响极大的商业代表性人物。其原因是当时商业活动的主体是离开土地的流民,他们在迁徙过程中迫于生计而从事买卖,大多“小富即安,不思发展”,少有做大商人的野心。其次,大部分赣商的主业化经营并不明显,他们挟小本,收微货,走州过府,随收随卖,操业甚广。再者,赣商谨小慎微,不轻易露富,利用家族势力联合经营者少,难以壮大,难以形成独霸商界的商业实力。

(三)平而不奇——少商业特色

江右商帮不像后来崛起的晋商和徽商,晋商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搞垄断经营,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而且借助官府的力量发展,都是其他商帮难以匹敌的。江右商帮虽以人数众多、积极活跃、不避艰险、渗透力强著称,但主要是挟小本,收微货,随收随卖,操业甚广。用今天的话说,当时的江右商帮充满了“草根”色彩。江西商人大都是“小农商人”,主要经营着米、木材、药材、布、茶叶等,经营品种少,而且起点低,同业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缺少经营特色,最后有些商品,如盐或被别的商帮垄断或被官府收回,因而难以竞争日渐衰落。

(四)散而不强——少商业积累

江右商商业资本相当分散,积累严重不足。江右商人大多出身贫寒,以借贷经商而致富,因此有了商业利润首先是偿还借贷资金,然后大部分用于社会性投资,包括建祠修谱,增置族田族产、救灾、贩荒、办学助读、建桥修路、捐粮助响等,再有就是生活性投资,包括赡养家人、资助亲友等,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极少,这就决定了江西商人不可能做大做强。在其109项投资中,其中,生活性投资占21.1%;社会性投资占77.1%;产业性投资只占1.8%。[7]即便如李宜民那样的大盐商,也认同“物聚必散,天道然也”的“散财”理论,这显然不利于资本的积累,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资本投向。

因而,随着马关条约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冲击,铁路、海运代替漕运的交通形势的改变,以及传统江西农业经济基础的削弱,赣商长时期的个体、小本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全国经济模式的转变,江西商人在近代经济史上很快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三、赣商崛起和重塑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赣商又进入了新的活跃时期,一大批新赣商崭露头角。新赣商向世人展示着“江右商帮”的风范:西藏九成七以上的文具市场被江西进贤文港商人控制;广东佛山装饰行业都被江西人垄断;中国陶瓷行业主要是江西陶瓷学院派活跃其间……[8]但是与全国发达省份的商人和商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实现赣商崛起和重塑,笔者认为应改变“丘陵现象”,打造“名山效应”。山不在高,有神则灵,这个神即重塑赣商精神,使赣商精神融进江西人的血液,无人不具,无处不在,则赣商重振指日可待。

(一)竖旗——重塑赣商精神,营造重商氛围

历史上的“江右商”留下了诚实勤奋、悟真怀善、求真务实、德惠桑梓、以德聚财、以财播德、自律自强、舍得有道等优良品质。今天全球化时代,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经济的发展,对赣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赣商最需要的是什么精神?笔者认为需要两种精神的融合:一种是井冈山精神——敢为人先,敢闯新路,敢于奋斗;另一种是庐山精神——大爱明义,友爱守信,博爱和谐。这两种精神是儒家文化、商业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当前我们应以融汇悠久历史传统的江右商帮文化为基础,并注入新的理念,引领赣商群体塑造新时代价值观,依此形成积极的富有特色的新赣商文化,从而促进赣商群体新的崛起,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和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赣商精神旗帜的指引下,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重商氛围:

1.政府尊商

江西当前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为江西经济腾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政府应以“大开放”胸怀,一点一滴从改良企业生存土壤做起,从制度切入,在提升城市公共治理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城市形象等方面改善投资软环境,重视商业发展和尊重商人地位,才能使商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服务意识,为龙头企业、特色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更要出台政策切实培育和支持有潜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树立商业典型,促进商业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

2.社会崇商

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依然不尽如人意,让民间投资者、创业者畏而却步,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重商的文化氛围。要想重振赣商,必须氛围先行。前些年江西提出了“推动全民创业,加强富民兴赣”的号召,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契机。要让重商理念融入思维方式,流入血脉骨髓,让“崇企重商”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形成全民创业涌动的热潮,这样才能培育赣商成长的土壤,江西民营经济发展才能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二)抱团——重视商会作用,加强资金输血

1.加强商会建设

江西要崛起,必须重视商帮的作用,而商帮要发展,必须要抱团。形成新赣商群体、造就一批新赣商领军人物,是时代的呼唤、形势的要求。2007年江西省赣商联合会成立,并举办了首届世界赣商论坛,通过了《赣商南昌共识》,目前各地江西商会达到61个,会员企业达4万多家。[9]赣商们拥有了自己共同的“家”,可以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为家乡的经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还应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推进省外及境外江西商会组建工作,使江西商会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区,同时还应大力建立境外国外商会,实现江西商会全球布局。二是广泛开展赣商文化交流活动,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赣商论坛和赣商文化沙龙活动,使一些特色活动成为赣商文化的品牌。三是建议设立“万寿宫”文化节,“万寿宫”反映了江右商的繁荣历史,江西人具有特殊的历史情愫,不应随意湮没而应适当利用,使之成为海内外赣商的共同文化载体和合作纽带。

2.给予资金扶持

无论历史还是现在,赣商具有“同乡经济”的鲜明特色,光靠单打独斗是难以壮大的,只会重复江右商人兴难衰易的覆辙。要进一步凝聚海内外赣商的力量,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兴业,为江西发展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政府要利用公共政策工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赣商发展“血液”充足,建议参照温州模式建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等。当前民间资本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投资冲动,而大部分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瓶颈”,可以考虑组建“资本联合体”,鼓励企业与企业合作,与投资机构合作,或吸收社会资本,这对于形成产业化链条的“利益共同体”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亮剑——宣传赣商成就,打造新赣商名片

江右商曾经出现过不少有影响的人物,当代赣商也是群星闪耀,如首任赣商联合会“掌门人”的果喜集团张果喜,中国软件巨头王文京,“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福布斯中国十大富豪之一赛维LDK彭小峰,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现任赣商联合会会长郑跃文等。要进一步加强对赣商的宣传推介,宣传赣商创业成就,为赣商发展摇旗呐喊,鼓劲加油。特别是政府的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赣商典型,提高赣商知名度。一是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进行系统宣传。二是进行软宣传,可挖掘典型人物如李宜民、周扶九、朱仙舫、张果喜等,将其事迹拍摄成电影,或是请全国大腕导演像制作“印象刘三姐”一样,将赣商文化植入本土文艺中。三是在江西主要媒体开设专栏,重点介绍赣商历史人物和新时代英杰。四是将典型人物事迹纳入江西省情知识读本,激励学生学习创业。

(四)出色——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树品牌

1.鼓励自主创新

创新是新赣商崛起和壮大的动力。江西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弥补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劣势,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赣商企业要创新,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第一个是创新意识要进一步加强。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做什么行业,如果在行业中没有一两个创新点“称霸”商界的话,就难以立足与发展了。第二个是要有创新研究基地,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平台,鼓励创新企业发展。此外,还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不仅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当前要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机遇,立足自身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勇于创新,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2.强化品牌意识和全球意识

企业是商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赣商企业要大力实施“引进来”资本创业,鼓励“走出去”开拓创业。不仅要注重日常经营管理,而且要注重产品研发、质量升级,特别要加强品牌意识,突出品牌建设,因为品牌价值往往比产品价值大。赣商企业还应提升全球意识,不仅仅是要把生意做到国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市场销售网络,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能准确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让赣商的品牌,在国内甚至是世界上更响亮。

昔日的江右商帮,在中华商贸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如今的新赣商,正合力打造“敢为人先”的品格特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江西商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一代赣商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更为敏锐的判断,不断提高捕捉机遇、把握机遇的才能、素质和胆识,增强自觉发展意识,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为重振赣商辉煌和加快江西崛起发挥积极作用,塑造现代意义的新赣商。

[1]章文焕.万寿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方志远,谢宏维等.江西通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葛剑雄.中国地域文化概观[N].文摘报,2010-02-25.

[4]钟华.明清时期江右商帮与贵州商业经济的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2009,(4).

[5]陈荣华,余伯流,等.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6]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7]谢力军,张鲁萍.浅析江右商帮的没落[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8]吴庆才.“江右商帮”赣商崛起:大梦谁先觉?[EB/OL].中国新闻网,2007-12-18.

[9]桂榕,何宝庆.赣商联合总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N].江西日报,2011-11-05.

“江右商帮”曾经在中华经济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其兴盛主要是因为交通、资源、技术、人口流动四大优势。然而历经五百年活跃后“江右商帮”走向衰落,主要原因则是“丘陵现象”:收而不放,多而不高,平而不奇,散而不强。新时期重塑赣商,应大力打造“名山效应”,使赣商精神融进江西人的血液,无人不具,无处不在,则赣商重振指日可待。

F129

A

1004-518X(2012)04-0114-05

贺三宝(1974—),男,江西财经大学党办校办副主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管理。(江西南昌 330013)

【责任编辑:王立霞】

猜你喜欢

商帮江西
江西银行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3.换装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从中法身税交涉看近代旅越闽粤商帮的利益诉求与历史演变
我爱江西奶奶
商帮沉浮录
明清十大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