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2012-02-16李海霞
李海霞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4)
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李海霞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4)
公民是国家的基石,良好的公民素质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条件,培育公民素质的动力主要源于公民素质外在的时空境遇和内在运行发展需要这两个因素合力的结果。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关键靠教育,鉴于我国目前高校中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重任,所以,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公民素质;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内在自觉
一、培育公民素质的必要性
培育公民素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公民素质外在的时空境遇和内在运行发展需要两个因素合力的结果。这两个动力其实最终可以归结为公民素质发展所面临的时空境遇,这是因为公民素质自身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于外在境遇对公民素质提出的要求,取决于时空境遇的现实状态对公民素质发展的基本诉求。培育公民素质的时空境遇,从宏观上讲,包括国外公民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对公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公民素质提出的挑战等。其中,改革开放进程对公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最为重要。
1. 邓小平对培育公民素质的探索
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部探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发达的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鲜明的特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1,p63];第二个维度是通过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坚持共同富裕,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精神生活充实,公民个体之间相互团结、帮助意识不断增强,这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对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公民意识的不健全和个人的畸形发展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仅应包含物质财富的共同富裕,也应包括全体公民在精神财富上的共同享有和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江泽民对培育公民素质的探索
沿着邓小平的路径,江泽民从人的发展视角推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其上升为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可见,公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起成为我国现阶段工作的目标。他还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为公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令人物质保障,但经济发展不能代替公民素质的提高,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由此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创造社会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多少,同时,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3. 胡锦涛对培育公民素质的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广泛实施,建设自主创新国家的目标和人才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发展取向,把公民素质的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人的全民发展即公民素质的提高置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变了人们长期以物为本的实践,是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理论基石。以人为本,不仅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更要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即不断提高公民素质,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相协调。只有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才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就意味着造就一代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如假设上三角元素的第一行中仅d11、u12、u13三个元素不为0,根据对称性可知l21、l31二个元素也不为0,因此在计算第一列的元素时,可仅计算三个元素,而元素根本无需计算,其计算顺序如图2右侧有阴影的数字所示。因此对F阵的前代计算若采用按列方式,其下三角的l元素可利用所记录的上三角非零u元素的列标来大大提高对F阵的前代计算速度。
二、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必要性
培育公民素质尤其是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育,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其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这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不单单是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1. 由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提高公民素质作为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元性、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显得过于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呼唤着中国式的公民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公民中的特殊群体理应成为提高公民素质的领头人,大学生群体在整个人群结构中具有素质较高、科学知识和人文修养较深,具有较独立的人格追求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对新事物接受较快等特点,以及将来必然担当社会责任,理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
2. 由大学生目前的公民素质状况决定
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各项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其公民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没有开设独立的或综合的公民素质教育课,承担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成为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虽然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交叉的部分,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来说,常常让人产生诸多的不满和疑虑,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大学生公民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公民教育,缺乏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
三、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对策思考
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关键靠教育,鉴于我国目前高校中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重任,如何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研究中,必须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的基础上,探索一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可行性的教育模式。在现阶段,大学生公民素质培育还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重中之重。
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从当今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特定的意识形态作为一面旗帜,为特定的社会或国家进行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符合目标的引导和规范,对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阻滞和纠正。
意识形态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凝合剂,能够把各种运动、党派、革命团体都聚合起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社会凝聚力。在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动员性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不断强化,更加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2. 教育者转变观念是关键
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了丰富的培育公民素质的内容,但对于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教育不能止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看到专业课和其他人文选修课对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和选修课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中应起到的作用,调整自己授课的内容。
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关键在教育,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也就是一个如何提高教育绩效的问题,理论者和实践者虽然都对此进行了探索,从整体上看,学术界多是从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改革上加以探索,但无论教育方式的改进还是教育内容的更新,都受制于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发展形式,更要关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道德感悟力、健全人格等隐性发展形式。
3. 唤起学生的内在自觉是重点
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单学校的力量对一个人素质的提高远远是不够,还应看到外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对一个人素质养成的促进作用,无论哪种形式的激励促进最终只有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内在自觉才能发挥作用。
制度规范的外在约束与教育主体的内在自觉有机统一,是焕发公民素质生命力的关键。要促使教育制度的程序化与教育主体的行为自觉在教育各环节中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不仅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更为重要的是唤醒大学生内心的公民意识,因为原则和规范只是秩序的条件和根据,而不是秩序本身。只有当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内在精神得以有效内化,与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相耦合,才能使之由原则和规范走向理性自觉。因此,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关键是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只有将社会发展对公民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公民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
4. 实践是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课程教学能够传递给学生公民知识,但这种形式接受的公民知识是感性的,要上升为理性知识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因为从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出发点来看,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只能从现实的、具体的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教育,而大学生本身就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思想虽然是一种主观形态的东西,但它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只能是实践;从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落脚点来看,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而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动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检验标准来看,培育大学生公民素质是否有效、是正效果还是负效果、效果是小是大,都不能用主观认识来检验,而只能用社会实践来检验。
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中所言,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现代公民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从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对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宏伟目标有极大的意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63.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79.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he Necess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Quality
LI Hai-xi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Citizens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 A good citizen quality is the condition of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The power of educating citizen quality mainly comes from the space-time situation and internal operation of citizen quality. The key to develop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quality lies in education. Now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n’t independent citizen education, but mainly rel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itizen quality. So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ecomes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quality.
university students; citizen quality;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ffectiveness; inner self-consciousness
D648
A
1009-9115(2012)06-0095-03
2012-03-13
李海霞(1989-),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