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汉语动词/形容词+ing”的构式分析

2012-02-16周晓月桑爱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语码词缀构式

周晓月,桑爱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网络语言“汉语动词/形容词+ing”的构式分析

周晓月,桑爱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构式语法;语码转换;构式压制

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常见“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的结构,例如:工作ing、羡慕ing、郁闷ing、幸福ing等等。该结构借用英语动词词缀ing与汉语动词/形容词相结合,表达特定的涵义。其中“汉语动词/形容词”为基础语码,“-ing”为嵌入语码。这种在语言运用中逐渐滋生出来与原有语言风格存在一定差异、文化神韵有所不同、短期难以得到认同的语言变异现象,被称作语言异化。“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ing”已逐渐为汉语网络语言包容,属于一种语言异化的特殊结构。相对于“很酷”、“作秀”、“拜拜”等异化词语,此结构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大量词汇进入该结构,经过整合被确认为合格,并拥有共同的语义属性,表达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或持续存在的语义。本文拟从构式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认知理据及该结构的深层含义,以期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Goldberg认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Si>,且形式Fi或意义Si不能全然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所推知,C就是一个构式。”[1]构式的定义表明,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语而存在,其形式、语义或功能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汉语动词/形容词+ing”结构具有独特的形式构造,经过具体语言运用得到推广,固化程度很高,是表达形式与认知模型的对子,其形式和意义不能通过组成成分或其他既有构式严格推导出来,是拥有独特语义、句法特征的独立体,属于一类构式。

一、英语“Be + V-ing”构式的语义分析

从认知经验看,“Be + V-ing”在英语中是一个常规搭配,动词的现在分词与Be动词结合表示: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目前一段时间内正在进行的动作而此时动作并非现在正在发生;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仅限于过渡性动词)。此结构除了语义信息,还包含话题、焦点、语言风格等特征。意义和功能主要表现为:主语是主动发出动作的人或物;动作正在进行或目前阶段在进行或即将进行;肯定语气。例如:

(1)The world is suffering from an ecological crisis brought by technology.

Millions of people are struggling simply to live from day to day.

(2)The internet is replacing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Space research is producing a large amount of space waste.

(3)If we continue our present growth path, we are facing extinction.

A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 is approaching if we neglect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在“Be + V-ing”结构的实际运用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该结构的首要语义特征。根据范畴化理论,“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是“Be + V-ing”结构典型特征。

二、“汉语语码+ing”结构特点

刘红妮认为,“汉语语码+ing”结构中的汉语部分可以是动词、动词短语,还可以是形容词,形式比英语的单一搭配“V+ing”更加多样化。“汉语语码+ing”结构多出现于句末或以独立小句形式出现,其中,汉语语码多为双音节词,汉语动词多为行为动词,汉语形容词多表达心理属性特征[2]。作为汉英语码的混合体,英语部分缺乏系动词Be,只有现在分词形式,主要用于现代网络语言中,也有许多正规的期刊杂志使用该结构。例如:

(1)大二看书去(英文篇)连载ing。(人人网)

(2)最后一个儿童节,怀念ing。(新世纪小说网)

(3)等待降价ing。(网易数码频道)

(4)我叹气ing。(《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10日)

(5)父母怕她惹事,苦闷ing。(《花季·雨季》2004年第11期,120页。)

浮选油的沸点是180~220 ℃,水的露点75 ℃,要冷凝油和水必须控制转鼓表面温度在40 ℃以下,也就是说在转鼓内通入常温冷水或冷空气,将水和油同时冷凝下来,并且同时流入同一个接液桶,油从上面的溢流管流出,水从下面的虹吸管控制液面线的高度虹吸出,这样油和水就分别得以回收,浮选油可以返回使用。

(6)中考也快近啦,还有一周就结课了,无奈彷徨ing。(新浪网)

三、“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构式特征

一个完整的构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整体语义特征,在排除具体词汇的情况下,构式仍具有稳定的结构义;句法结构特征,语言构式经常以某种具体的或抽象的句法结构形式得到体现;语用功能,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基于此三方面对“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ing”构式分析如下:

(一)整体语义特征

“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构式实际是一种汉英语码转换现象[3]。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策略,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同时符合说话者某种情感需要。“汉语语码+英语词缀”把英语词缀的结构义灵活地嫁接到汉语中,赋予整体结构特殊含义。该结构在语言运用中达到一定程度,语义特征就被固化下来。一方面,受英语语法影响,用“汉语动词+ing”(V-ing,VP-ing)表示汉语动词的“现在进行时”,使得进入该结构的词语语义均附加上了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改造和同化中,心理形容词(A-ing)进入该结构并被确认为合格,同时附加特定的语义内容。从图式构式的角度出发,“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与英语词缀“+ing”结合在语义上是一个开放或半开放抽象结构。

(二)句法结构特征

构式是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匹配体,“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具体词语构成其表层形式。判断句法结构类别的标准是表层句法特征。“汉语语码+ing”结构仍然属于汉语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短语,与“汉语中心词+正、正在、在…中等”结构类似。汉语一般要靠语序或者词汇的帮助表达语法结构,如用“着、中、正、正在、一直、在…中、正在进行”等表达持续进行。如:“正在学习中”、“步行中”、“郁闷中”等等。这些特征充分表明表层形式的组配也会带来深层语法的融合。

(三)语用功能

从语用角度来看,“汉语形容词+ing”是该结构的特殊现象。张国宪先生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一文中,把形容词分为两大情状类型:性状形容词和变化形容词,其中变化形容词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动态性质,该情状的时间结构是异质的[6]。例如:

(1)李主任沉默着,却是比王琦瑶还懂得她这辛酸是从哪里来。(《长恨歌》)

(2)他手里的马勺犹豫了半天,终于还是没有舀水。(《人生》)

(3)什么也没说,他心中平静了下去。(《骆驼祥子》)

上例中“沉默”、“犹豫”、“平静”都是具有动态特征的心理形容词,形式上具有动词特征。形容词的动态性是一种内部隐藏、外部激活的动态。在适当的语用环境中,这类形容词进入这一构式,语义得到限制。同时“-ing”结构为其增加一定的语法特征。在构式压制作用下,形容词动态性的隐藏语义得以凸显。

四、结论

网络语言“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是英汉语码转换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开放或半开放的抽象结构是其语义特征;具体词语构成其表层形式;能产性使其语用功能得到拓展,不仅接纳了“汉语动词+ing”结构,还派生了“汉语形容词+ing”的特殊结构。构式的语用条件使其产生了两个子构式。构式压制作用使“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构式在整体语义上呈现“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的特征。

[1]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95: 4.

[2]刘红妮.大陆青年对汉语语码的现在进行式表达[J].语言研究,2006(6):76-77.

[3]李纾.新加坡青年对汉语动词的现在进行式表达[J].语言研究,2004(3):35-36.

[4]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3(3): 1-11.

[5]李永.汉语进行式两种新的表达形式[J].修辞学习,2008 (3):77-78.

[6]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J].中国语文,1998(6):403-413.

(责任编辑、校对:宋春淑)

本刊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本刊已加入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访问网址为www.ceps.com.tw),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CEPS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付清,本刊不再另付其它报酬。

The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Network Language “Chinese Verb / Adjective + English Affix –ing”

ZHOU Xiao-yue, SANG Ai-j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 code-mixing structure of “Chinese code (verb/adjective) + English affix (-ing)” is explored.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reasons why the construction forms is carried out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the results are: It is a kind of typical Chinese alienation, showing the ongoing or continuous status. The reasons why psychological adjectives come into the construction are explored from the radiation mechanism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nd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psychological adjectives can enter the construction due to their dynamic grammatical, semantic and pragmatic fea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further promote “Chinese Adjective + ing” structure with “state-continuing” feature. Code-switching in surface reflects the deep influ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 grammars, revealing the semantic functions and the special mean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

construction grammar; code switching; construction suppression

H035

A

1009-9115(2012)06-0017-03

2012-09-03

周晓月(1968-),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码词缀构式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浅谈现代汉语类词缀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释西夏语词缀wji2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