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可口的奶酪
2012-02-15胡静
胡静
说来颇为凑巧,周末有两位朋友分别与我谈起了关于孩子课外阅读的问题。有趣的是,这两位朋友的做法迥然不同,两个孩子表现出来的阅读兴趣也截然不同。一位朋友不无抱怨地说她家女儿已经读一年级了,可是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便给了她书也没耐心读,常常是随意瞄几眼就将它束之高阁。为此,她请教了不少专家,自己也努力尝试着去读书,可是几乎没产生什么效果。这次,她一口气买下了窦桂梅老师推荐孩子阅读的近200本书,下决心要让女儿静下心来读。另一位朋友则是烦恼自己孩子太爱读书了,吃饭时看、上厕所看、睡觉也看……一本书两三天就看完了,说他走马观花吧,可他说起来头头是道,还常常会有独特的阅读见解。孩子爱读书是好事,可是兴趣爱好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她非常担忧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妨碍了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可是,孩子这么好学,她又不忍一再拒绝孩子买书、读书的请求,只得能少买就少买,尽量鼓励孩子发展其他兴趣爱好。瞧,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个不乐意读书,一个很喜爱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位朋友家缺乏阅读氛围,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对电视、电脑的兴趣比较大。而另一位朋友平常很喜欢阅读,虽然读的只是一些杂志或报刊,可孩子长期受到熏陶,自然就会去模仿,从而打开了一扇门,发现了其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于是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阅读。可见,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不可缺少。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们闲暇时能舍弃一些业余活动,改变一下兴趣对象,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让阅读像吃饭那样,成为生活中非常自然存在着的一部分,那孩子就能从阅读中体会到看电视或玩游戏般的简单和享受。所以家长们,与其高兴了领孩子吃肯德基,不如带他去逛书店;与其用手机、随声听装备孩子,不如在他书桌上多放几本好书;与其花高价为孩子报所谓的学习速成班,不如把钱用来给孩子买书吧!
第二位朋友对自己孩子能用那么快的速度看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认为其中多少有点炫耀的成分,于是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她就要考察“记住了多少”。殊不知,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要求(考察任务),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从而把阅读兴趣放到次要位置。这样会降低孩子的阅读兴趣,有的孩子一旦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还有任务等着他,就会失去阅读兴趣。破坏阅读兴趣,则无异于扼杀。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也有过深入研究,他认为:“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因此,家长要努力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并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真正喜爱上这项活动。
虽是同龄人,但两个朋友为孩子选择书籍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前一位是反复斟酌后,按照名师指引有目的地选购;后一位是把孩子带去书店任其选择。在孩子该读什么的问题上,这两种做法都很可取。因为每一本书都可以让孩子从中经历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杜威、陶行知等伟大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到生活中去学习。可每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参与,所以阅读实际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了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不论它的内容是什么,其中一定包含着真善美的东西,它们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建议小学生不看“有用”的书。什么是“有用”的书呢?如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不会写作文,于是买了一摞摞作文书或不切实际的精选类文集。其实,这是一种对阅读的误解,作文选上的文章早已被反复“修饰”过,既不能在词汇上丰富孩子的见识,也不能在思想上引导孩子的进步,反而会教会孩子在写作中学会虚情假意;散文精选等文集往往比较深奥,晦涩难懂,面对这样的文字不少孩子会望而却步。因此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不能让阅读延续性和量的积淀,还常常会抹杀孩子的阅读热情。家长们,小学阶段儿童的阅读大多是童话和小说,选购书籍时家长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要充满智慧地引导,甚至诱惑孩子多读好书,要尽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给孩子可口的奶酪吧,让他们在幽幽书香中对话、感悟,品味生活;实践、发展,积淀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小学)